吳楠
摘要:古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之一。雖然在古箏藝術的發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但通過歷代古箏藝術家的堅持奮斗,留下了大量的創作方式和演奏技巧,為當前古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建國以來,我國的古箏藝術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說傳統古箏藝術需要長久堅持下去。
關鍵詞:古箏藝術 演奏技法 傳承 創新 展望
一、古箏演奏技法的傳承
(一)現代箏樂演奏的初期
現代箏樂創作出現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漁舟唱晚》是二十個世紀三十年代末創作出來的,是現代古箏創作中最早期的作品了。有關這首曲子的說法有很多,主要分為兩種,一種說法認為這首曲子是以明清時期的《歸去來》為基礎創作出來的改編而成,另一種是認為該曲是由金灼南將山東的傳統箏曲《雙板》改編而成。不過對于該曲標題選定的看法還是比較一致的,認為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詩句。該曲形象的描繪出一幅在夕陽西下的江南水鄉,漁舟歸航的美好畫面。
該曲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箏樂代表作。不管作者是誰,該曲都是山東派風格的繼承與創新。該曲在創作完成后便廣為流傳,不懂年代的古箏藝術家根據自己的理解為該曲編訂演奏曲譜,古箏藝術家門的論釋使該曲更加的豐滿,最開始流傳的是曹正先生所加工編訂的版本,在這個版本當中較多的留存了較為傳統的古箏韻味,整個風格傾向于傳統古箏的風雅之氣。在此之后范上娥女士也曾經為這首曲詞重新創作曲譜,這次改動增加了一些現代的氣息在其中,通過對裝飾音以及附點音的運用,使整首曲子從過去的莊重轉向更為活潑的曲風。《漁舟唱晚》展現了傳統與現代技法的一種融合,正是體現了那個年代人們對古箏創作的不斷創新。
(二)五十年代箏樂創作與演奏的創新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箏曲的創作與演奏技巧都有了一定的創新。在1952年,潮州變誕生了代表作《春澗流泉》,該曲打破了潮州弦絲樂傳統的板式和結構,左手加入了一些刮奏技法,很有創新。山東箏派的代表人物趙玉齋先生,將“老八板”體系的古曲從新編配,在其加入了和旋,特別是結尾處的處理更為巧妙。此曲首次把左手放在了箏碼的右側彈奏,但由于其是改編自古曲,所以無法拿來作為那個時代的代表作品,只能作為一個創作的范例而被人們所銘記。
二十世紀最早創作箏曲的潮州派,傳統氣息濃厚,曲子的旋律華美細膩,表達不出熱鬧歡快的音樂形象,在技法上變化不大。浙派曲子多為改編,但是浙派箏具有較為歡快靈活的特點,使曲子現代感很強,適應現代人的需求。除去潮州派和客家派以保留傳統為主,其余派別從技法、旋律、等多方面都有所改進。
另外,在這個時期中演奏者的左手被逐漸加入演奏當中,這一時期古箏演奏者的左手得到運用,在演奏中左手主要有兩種演奏形式,其一是補充聲部,其二是以分解和旋的形式來進行伴奏。
(三)六七十年代箏樂創作演奏的發展
在20個世紀60年代古箏的演奏技巧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曲目的數量與五十年代相比有所增多。1960年,潘妙興線上將琵琶曲《彝族舞曲》改為古箏獨奏曲。1962年,喬金文先生創作箏曲《漢江韻》,同年,史兆元創作了民族氣息濃厚的箏曲《春到拉薩》。20世紀60年代末,陜西秦箏代表人物周延甲創作箏曲《秦桑曲》,該曲是陜西流派的現代首創,也是秦箏的代表作。1974年,項斯華、范上娥與沈立量合力創作《幸福渠水到俺村》,該曲結合了各個流派的特點,總體看屬浙派,但是個別的運用技巧則借鑒了其他派別,如:大指快速劈托就是借鑒了山東流派的演奏技巧。
二、 現代古箏藝術創作演奏技術的創新分析
二十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古箏創作更加豐富,其形式也更加變化多彩,這在帶給人們更高的聽覺享受時,與之一同增加的技巧也增加了演奏者的難度。1992年,何占豪創作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該曲是第一首古箏與鋼琴合奏的曲目,該曲全曲多變化音,用來變現憤怒的情緒。與《淚羅江幻想曲》相比,該曲的難度技巧更大,加入了現代新創的的技法快速指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古箏樂曲創作,流派的界限越來越淡,一種樂曲時常會有很多個流派的演奏技巧,在樂曲中已經聽不出較為鮮明的流派痕跡。到二十一世紀初期的時候,古箏樂曲基本依靠人們的想象力來創作,旋律性逐漸變得不那么明顯。這個時期古箏樂曲的演奏效果慢慢的與鋼琴曲相似,已經逐漸成為現代音樂其中的一員。
總的來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創作與以往相比有很大的改變,大量的專業的作曲家加盟創作,樂曲的旋律在慢慢變長,音色以及樂曲的結構都在不斷豐富。1987年徐曉琳創作的《黔中賦》更是打破了五聲音階定弦這一傳統方法,為古箏演奏添加了新的節奏形式。此后,古箏樂曲開始發生多樣的變化,演奏技法也漸漸的多元化。
三、古箏演奏技法發展的展望
(一)古箏演奏技法的未來新發展
在未來古箏演奏技法依然要向更高難度的方面發展。一是要解除古人彈箏時不用小指的現象,人的每根手指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小指也是一樣的。筆者相信在以后的發展中,小指也會得到應用,與其他四指一樣可以在演奏中靈活自如,但是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二是要左右手技法平衡發展,不能在學習基本功時只使用右手,左手也要加以練習。
(二)多元化開拓與創新
現如今,科技發展迅猛,大眾傳媒高度發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古箏音樂文化在世界上迅速傳播。古箏音樂的演奏技巧的發展并不是馬上就可以成功的,它有自己的發展進程。在經濟發展迅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古箏演奏技法也將邁上全球化的里程。
四、結語
藝術創作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面向現實,古箏藝術的繼承與創新也不例外。我們不僅要繼承古箏的優秀傳統,也要敢于創新,使古箏藝術能夠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何宇.論古箏演奏風格的多樣性與演奏技術的規范化[J].經濟研究導刊,2010,(02).
[2]高雁.論20世紀中、后期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與創新[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03).
[3]王安潮.悲壯凄婉撼人心魄——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解析[J].鎮江高專學報,2013,(02).
[4]韓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古箏藝術發展的表現特點[J].中國科技博覽,2010,(34).
[5]黃銳.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漫談古典詩詞中的古箏藝術[J].大眾文藝,201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