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白楊
摘要:鋼琴表演藝術中的歌唱性從鋼琴藝術誕生就已存在。在已翻譯出版過的國內外著作中,對歌唱性并無系統的理論研究,一般是演奏家的經驗和感受。他們的演奏極富歌唱性,但在敘述如何表現歌唱性方面又由于各自主觀感受的不同而表達出不同特點。本文從音樂分析和鋼琴技巧運用入手,對歌唱性的特點等方面進行基礎性研究,力圖在演奏、教學實踐中得到明確的運用。
關鍵詞:鋼琴 歌唱性 歌唱 演奏
鋼琴表演藝術中的歌唱性從鋼琴藝術誕生就已存在。兩百年前,菲利普·埃瑪努埃爾·巴赫就已經開始了使鋼琴成為“歌唱性樂器”的斗爭。
鋼琴表演藝術中的歌唱性是指演奏者借助鋼琴發出優美的聲音,表達作品中的情感,使器樂聲樂化。鋼琴的歌唱性是以最富有表現力的人聲為追求目標,它是鋼琴表演藝術中重要的表現因素之一,同時是衡量一個鋼琴演奏者藝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一、從鋼琴發展來看
十八世紀初期,意大利人巴托洛米奧·克里斯托弗里改良了當時的鍵盤樂器“撥弦古鋼琴”。他采用槌擊發音,代替之前的撥弦發音,將擊弦機原理運用在鍵盤樂器上,制造了一種全新的樂器——“forte-piano”。這個全新的樂器不僅能夠彈奏出強和弱的音,還可以在它的音域范圍內發出不同的音色。 鋼琴的應運而生,是由于人們內心對于歌唱的需要。
二、歌唱性因素
(一)呼吸
呼吸是音樂動力的生命和載體。音樂中呼吸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演奏者自身的呼吸方式。一旦我們注意到呼吸方式,會發現淺顯的呼吸和憋住呼吸常與肌肉的緊張相關聯。另一方面,呼吸實際上是音樂上的短暫停頓和句讀。如果在彈奏中沒有呼吸,音樂會散發出令人窒息的黑暗。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自身要與音樂一起呼吸,這樣可以確保對音樂樂句中抑揚頓挫的充分理解。同時,可以帶領聆聽者在有準備的情況下進入下一個樂句,使音樂的緊密度被完整且堅固的保持著。
(二)音樂線條
在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中,樂曲中每一個音符與細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通常,大的樂句是由許多小樂句組成,而每個小樂句中又存在更微小的元素。因此,演奏一首完整的作品時,應將作品劃分為幾個樂段,從整體的方向來看存在于其中的每一個元素,為它們找到最準確的表達。
(三)聽與唱
舒曼在他的《給年輕音樂家的規則與箴言》中,提醒年輕的音樂家們應該盡量地打開耳朵,注意周遭一切細微的聲響,在傾聽中,同時發掘這些聲音的高低和旋律的走向。清晰的聽覺可以幫助我們有意識地和樂音協調同步,讓它們觸及到你的神經。
在鋼琴學習和演奏中,我們時常要彈奏一個以上的音符或聲部,這時應學會同時唱一個聲部,再彈奏其余的聲部。在一個大型作品中彈奏或歌唱一個聲部是激動人心的。當我們盡力去聽時,我們的練琴就會洋溢著這種激勵。
三、如何使鋼琴歌唱
(一)連奏與音階
霍夫曼認為,連奏是在鋼琴上通過手指的作用,把音與音相互連結起來的意思。連奏能產生鋼琴的真正的音質,并能發展手指的技巧。列文指出:在鋼琴曲中,音越長就越難作連奏。他認為音階是練習連奏的最好的教材。彈奏連奏音階,要求彈奏十分均勻,要奏出歌聲般的音響,并且,彈奏出的音必須前后十分連貫,毫無間斷。
演奏歌唱性旋律時,要注意手指觸鍵的位置以及觸鍵的速度,當用指腹去演奏時,觸鍵的瞬間是緩和的。隨著旋律的起伏方向,手腕靈活跟隨手指運行的方向。運用上述方法,手指就可以在鍵盤上,從容自然地演奏出歌唱般的旋律,發出清晰、流暢的音色。
(二)指法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指法都必須對“音樂線條的連貫性”做合理的設計。正確且好的指法設計上,可以避免一些無意識發出的突強音,同時方便演奏者在音符上的記憶。
在連綿的和弦進行中,我們也必須想出方法,通過手指讓主旋律上的音符緊密銜接。和弦連接不能夠依賴于踏板,而應該訓練出手指彈奏連奏的能力,并合理的運用指法幫助演奏者達到這一目的。
(三)踏板
鋼琴家可以運用踏板來達到各種各樣的目的:延長不可能通過手指彈奏所持續的聲音、協助手指產生優美的連音、將聲音混合成和聲,或是加大節奏重音等等。
在鋼琴的演奏中,踏板最廣泛的用途是豐富音樂中的和聲效果,使連奏中的音樂更連綿、更清晰。踏板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使音樂中的氣勢顯得更加氣勢磅礴。
在踏板的使用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發揮出踏板對豐富鋼琴音色所具備的能力,而不能把踏板作為掩蓋演奏技術缺陷的遮羞布。
(四)斷奏與休止
歌唱性并非只是連奏與連綿的音群、和聲,它更多的是強調音樂內在連貫的情感。即使是在斷奏與休止處,我們也要使音樂的旋律緊密的銜接起來。
音樂家創造了“休止符”這個表明音樂中停頓和休止的符號。它是個沒有聲音的音符。有時,休止符是“此時無聲勝有聲”般的力量的集聚與迸發。這樣的休止符最好嚴格地“彈”夠時值。但在休止的時候,內心的緊張度卻不能放松。有時,休止符可以表現欲言又止的情緒,這樣的休止符就要彈的音斷意不斷、聲斷情不斷。有時,休止符的作用在于造成巨大的戲劇性。
四、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歌唱性思維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應該嘗試離開鋼琴,去歌唱被演奏的旋律。面對初學的學生時,教師應該清晰地用筆把樂句標出:唱的大聲、柔和、突強或者加一點漸強或漸弱。經過模仿,讓學生找到音樂的自然起伏,通過這個方式,將樂句的感覺傳送至他的雙手。即便是生澀的,也會使他的音樂立刻充滿了生命。
參考文獻:
[1][美]瑪德琳娜·布魯瑟爾.練琴的藝術[M].鄒彥,伍維曦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波]約·霍夫曼.論鋼琴演奏[M].李素心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俄]列文.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M].繆天瑞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