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雨
新課程提倡“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我們物理教師要善于尋找蘊含物理知識的生活實例、現象,并以這些實例或現象作為教學素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物理情境,從而增強物理課堂教學的生命力,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一、利用學生認知上的缺失,創設生活化情境
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并沒能引起學生理性思考,教師應在學生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中設疑,例如,教學《做功與內能的改變》時,可作如下設計:同學們,天冷了,搓搓手,有什么感覺?學生實踐,說感覺。接著,讓學生分組做來回折鐵絲的實驗,體驗折彎處的溫度,讓學生思考:鐵絲的彎折處為什么會發熱?從而,引入學習探究的課題。
蘇教版教材在每章節中都安排了物理活動,引導學生提問及探究,這些問題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我們教者要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生活素材,給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使之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在學習熱學知識時,可讓學生分析:為什么鋁制水壺壺底有凹凸的同心波紋圓,同心波紋圓起什么作用?在沸騰的油鍋里滴入水滴會發生爆裂現象,而沸騰的水里滴入油滴,卻安然無恙,為什么?冬天,窗戶玻璃上會出現露珠或冰花,而夏天沒有?讓學生分組討論、爭辯這些問題,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利用物理小實驗,創設生活化情境
教學中,盡量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器具,來做探究物理知識的小實驗,這樣簡單易行,好操作,也方便學生參與。比如,學習了杠桿平衡條件之后,可安排學生探究“不良商販短斤少兩揭秘”活動。活動中,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秤砣稱同一物體,結果,秤砣小的,稱出的物體質量示數大。
在學習電流的熱效應時,可讓學生收集一些壞了的電飯煲和取暖器。教學中,我們出示了燒紅的電爐給學生看,讓學生自己動手拆開破舊的取暖器、電飯煲,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
生活化的物理教學,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生活的活水,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了靈氣和個性,提高了中學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活化情境
借助多媒體手段,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把學生不易覺察的現象,借助電教手段充分顯示出來。如,學習《導體與絕緣體》時,導體容易導電的原因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很抽象,可通過一組FLASH動畫,生動展示導體內部存在大量的自由電荷,在電壓作用下,他們很容易在導體內定向移動,而絕緣體的原子核外電荷卻被束縛在原子核周圍,不易移動。通過動態顯示導電過程,揭示物理實質。
在《令人煩躁的噪聲》教學中,我先放一段古典民樂,學生聽得如癡如醉,然后再放一段汽車急促的剎車聲及黑夜中的嘈雜聲,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噪聲與樂音的區別。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學生對“若水平部分摩擦力為零時,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難以理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結論,可讓學生在用玻璃球替代小車實驗的基礎上,運用課件將幾種情況分別用視頻說明:在不同摩擦力下小球的運動情況,最后一種摩擦力為零的情況,小球可勻速運動下去。通過這樣分情況顯示,學生很容易得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總之,我們的物理課堂必須放開,讓學生在課內動起來,選取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和器具,進行科學探究,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緊密相關,使物理教學與生活體驗相聯系,牢固樹立“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服務生活”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朱鐵成,張晶.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0(1).
[2]劉名江.如何創設高效愉悅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科技創新導報,2010(13).
[3]俞麗萍.物理課堂中“生活化情景”的生成策略[J].物理教學探討,2009(1).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