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出版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及市場主體的確立,出版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出版社之間的競爭已從產品競爭轉向戰略競爭。文章在分析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特點和發展定位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特點;發展定位;發展戰略
[作者簡介]崔青峰,鄭州大學出版社。
我國的大學出版社是從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恢復后,逐漸成立、成長起來的。出版規模和影響力表明,當前大學出版社已成為出版業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但大學出版社整體規模不大,發展不平衡,雖有一批優秀的大社、強社(據《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在全國單體出版社競爭力最強的前10名出版社中,大學出版社有2家,分別位居第4位和第9位),但80%的大學出版社年銷售收入不超過1億元,屬于中小型規模出版社。中小型大學出版社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必須深入分析行業環境和自身特點,找準定位,選擇可行的發展戰略。
一、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特點及發展定位
大學出版社的成立源于國家對出版進行的專業分工,源于國家高等教育的需要。大學出版社最大的特點在于由大學主辦、以大學為依托。大學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的傳承創新功能,大學出版社作為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以編輯出版的特有方式履行大學的功能。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無論是從成立時的大學需要,還是出版社改革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大學的功能,更好地承擔服務大學教學、繁榮學術的特殊使命。
分析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現狀,它們一般具有如下兩個明顯特點:
一是主辦學校多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如不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但一定也是某些學科優勢突出和特色明顯的高校),出版社一般是專業出版社,在某些學科出版特色和優勢明顯。如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 “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是全國唯一以礦業命名、以礦業為特色的高水平大學,其主辦的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是我國唯一一家以礦業能源安全、環境、資源等教育和科技為專業特色的大學出版社。成立最晚的燕山大學出版社,其主辦學校燕山大學雖不是“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但也是一所以工為主、以重型機械及裝備為優勢的高水平特色大學。
二是所在地多在欠發達省、區,但區域影響力強。據《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大學圖書出版單位總體經濟規模綜合排名前10的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出版社)中有9家出版社在北京或上海,而多數中小型大學出版社位于欠發達省、區,區域性強,但在一定區域有較大影響力和輻射力。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既要鼓勵和支持組建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又要大力培育一批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專、精、特、新”現代出版傳媒企業。
根據我國出版改革發展的政策和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上述特點,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應定位發展成專業特色強,學術水平高,在相關專業出版領域中有較大影響的小而精專業出版企業。
二、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發展戰略選擇
根據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的特點及發展定位分析,應優先選擇如下發展戰略:
1. 基于教育出版的特色化發展戰略
每個中小型大學出版社都有自身所依托大學的特殊優勢,發揮優勢、辦出特色是中小型大學出版社發展壯大的關鍵。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應充分發揮母體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優勢。一是在教材出版方面,找準符合自身特色的適銷對路的教材選題,加大教材建設投入,在專、精、特、優上下功夫;在優勢學科方向上積少成多,滿足高校教師和學生深層次學習需求,逐漸形成特色品牌,完善教材銷售個性化渠道,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二是在學術著作出版方面,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爭取國家和學校對學術圖書出版的資金支持,形成學術出版特色,與教材出版形成互動。一些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實施了基于教育出版的特色化發展戰略,取得了較好發展。如廈門大學出版社以“蘊大學精神,鑄學術精品”為核心價值觀,以繁榮學術、積累文化、傳播知識為己任,走高端文化出版路線。其依托廈門大學的經管、法律、廣告等優勢學科,將學校學科優勢轉化為出版優勢。在出版的圖書中,90%為學術著作和高校教材,特色圖書和品牌圖書占60%,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優勢。
2. 基于整合校內資源的書刊互動發展戰略
出版社所在的大學都主辦有數量不等的各類學術期刊,且多數期刊與學校特色優勢學科相一致,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要求,“原則上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編輯部體制,現有科技期刊和學術期刊編輯部均并入新聞出版傳媒企業。對于高等學校主管主辦的學報編輯部,并入本校新聞出版傳媒企業”。整合校內資源即是將本校主辦的圖書、期刊、音像等出版資源整合成立書刊出版總社。
整合重組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能夠實現書刊互動。如可以在期刊作者中發掘、尋找、培養圖書作者,可以利用期刊培育、打造優質圖書作者與選題。同時,好的圖書選題(尤其是叢書),也可以作為專業期刊設立專欄的依據。整合重組在規模上不一定能做大,但肯定能夠做專、做特、做優、做強。目前,不少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正在實施書刊互動發展戰略,發展態勢良好。如中南大學出版社整合校內10家期刊,形成優勢出版資源與核心出版能力的有效融合,在有色金屬、醫學及鐵道等特色優勢學科的圖書和期刊出版方面,實現書刊互動。同時,專業出版特色和品牌正在形成,中南大學出版社正在成為集圖書音像互聯網出版和學術期刊出版于一體的教育類學術性專業出版社。
3. 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發展戰略
出版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催生了數字出版。數字出版由于其海量存儲、搜索便捷、傳輸快速、互動性強、成本低廉、環保低碳等特點,已經成為出版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戰略新興方向。面對數字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全面普及,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必須順應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趨勢,推進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和升級,積極探索數字化發展戰略。
目前,對于中小型大學出版社來說,成熟的數字出版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紙質圖書電子出版模式,即以傳統紙質出版物為主體,通過配套的光盤或網站為紙介質出版物提供內容豐富、圖文聲像并茂、交互性強的增值產品或服務,形成以圖書為主、光盤和相關網站為輔的立體化出版資源。(2)特色數據庫模式,即將本社特有的內容資源建設成數據庫,自建平臺或借助技術提供商平臺,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3)在線教育模式,即整合本社的教育資源,開發多媒體教學資源,開展在線教育,為讀者提供增值服務。如南京大學出版社的民國文獻數據庫交互平臺,是以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等國內公共和高校圖書館所藏民國文獻為基礎,運用現代數字化技術手段而建立的民國歷史研究綜合性文獻檢索平臺,該平臺已經形成較好的盈利模式。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以幼教圖書為基礎,建立了教育數字出版信息交互平臺,該平臺采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發布手段,注冊用戶既可直接在網絡上觀看幼兒教育視頻,也可在網上預約服務培訓,滿足了用戶對幼兒教育個性化服務的需求。
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在實施數字化發展戰略時,一是要堅持發揮出版社原有教育和學術資源優勢,突出教育和學術數字出版特色。二是用好當前國家鼓勵支持數字出版的各項政策,爭取國家和學校資金支持,用數字出版項目的方式帶動數字出版的發展。三是加強與技術提供商、銷售運營商合作,發揮其技術優勢和渠道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和共贏。四是注重發揮大學出版社的人才優勢,積極培育和儲備數字出版人才,為數字出版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4. 基于區位優勢的地域出版發展戰略
在中小型大學出版社中,包括一些教育部直屬高校出版社和地方高校出版社,多數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這些出版社應牢牢扎根地域土壤,讓地方性成為發展的內容補給和依靠,發展地域出版特色,選擇地域出版發展戰略。地域出版至少可以在地域文化出版和地域教育出版方面有所作為。地域性強的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應充分利用自己在地方的影響力,發掘地方教育文化發展的需求,做好做足區域化文章。如地域特點明顯的上海大學出版社,在“十二五”時期就明確提出出版社服務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城市發展戰略,地域出版風生水起。再如作為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的蘇州大學出版社,就專注于地方教育出版和地方文化出版。在地方教育出版方面,蘇州大學出版社開發了地域特色明顯的高等教育教材和基礎教育教材教輔,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地域文化出版方面,蘇州大學出版社依托地域優勢,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出版資源。蘇州大學出版社相繼編輯出版了《揚州文化叢書》《蘇州文化叢書》《中國絲綢通史》《中華錦繡叢書》《解讀蘇南》等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廣泛影響力的精品圖書,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
在新媒體時代,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只有認真分析內外部環境,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己的發展定位和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才能夠發展成為具有鮮明大學出版特色的現代出版傳媒企業。
[1] 孫浩. 我國高校出版社發展戰略研究[J].大陸橋視野,2008(11):79-80.
[2] 郭純生,徐雁華. 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的“藍海戰略”[J]. 出版廣角,2013(6):74-75.
[3] 郭奕冰,李海中. 我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現狀及未來[J]. 閱江學刊,2012(6):53-58.
[4]羅時嘉.專業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出版之路[J].出版廣角,2010 (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