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生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為高中化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化學課堂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在教學實踐中,只有立足于實際,從問題出發思考解決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動新課改的進程,進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問題情境要有情境有問題
問題情境是特殊的情境,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知識等內容,讓學生從直觀中了解化學知識,在問題的引導和啟發下投入到化學知識的探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改下,問題情境創設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一些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只關注了情境而忽視了問題的引導和啟發作用,從而導致課堂表面活躍而實際效果不佳的現象。其實,問題情境包括了情境和問題兩個要素,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首要因素,而問題則是用于啟發學生的手段。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創設情境并在情境中蘊含問題,提出問題后啟發學生思考,從而引入新知學習或讓學生對新知有更深刻的認識。
生活是情境的源頭,因此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選擇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案例來創設問題情境,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以生活中的鋼鐵腐蝕、鐵鍋生銹、銅質水管長銅綠、鋁質器皿擦亮后變暗等現象來導入,然后以這些現象的化學反應為問題,從而引入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和特點探究。又如,在氨氣的性質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以液氨泄漏事件來導入,引導學生思考解決辦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思考問題,從而深入到本質問題的探究中。可見,結合生活創設情境,通過情境引出問題,通過問題引入知識探究,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
二、合作探究要有討論有指導
合作探究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特色,合作探究改變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探究教學,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在合作和探究中構建知識體系。在合作探究中,教師依然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忽視了這一點,課堂就會變得松散無度。
合作探究首先要體現教師的指導性,即在合作探究實施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例如,在學習“每摩爾H2SO4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時,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每摩爾H2SO4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粒子,這種特定的粒子只能是H2SO4分子,其余的氫原子、氧原子、氫離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微粒都不是阿伏加德羅常數個。所以,定義中的“物質”與“微粒”必須一一對應,這種微粒實際上就是該種物質的本身。教師以問題“1molH2SO4含有多少個H2SO4分子?含有多少個氫原子?含有多少個氧原子?含有多少個氫離子?含有多少個電子?含有多少個質子?含有多少個中子”作為啟發,讓學生在逐層探究問題的基礎上理解。其次,在合作探究中,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教師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當學生分小組對問題探究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并講解重點。又如,在“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復習“化學鍵形成的時候放出能量,斷裂的時候吸收能量”,然后提出問題:“當水從液態變成氣態的時候,能量是如何變化的?能否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能量變化的原因?”小組學生圍繞該問題進行討論,教師總結“雖然力的種類和大小不同,但是本質都一樣,就是形成作用力時要放出能量,破壞作用力時要吸收能量,即物質的變化常常伴隨能量的變化”。
三、實驗教學要有過程有創新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新課改下的化學實驗提倡從演示實驗過渡到探究性實驗,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獲得科學探究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實驗教學中,過程是基礎,創新是關鍵。
要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首先教師要注重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創新性設計。例如,在甲烷的取代反應實驗中,由于甲烷與氯氣在光照下發生取代反應,生成氯代甲烷的混合物。這個實驗用日光直接照射,較難控制反應的進行。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高壓汞燈或日光燈作為光源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實驗后讓學生自己寫出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取代反應的方程式;然后讓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取代反應的定義,通過實驗的創新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其次,在實驗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如在用多種實驗方法鑒別濃硫酸和稀硫酸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對濃硫酸和稀硫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進行歸納,然后小組分別設計鑒別實驗方案,方案設計后教師指導學生選擇最優方案,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實驗后總結出兩者的性質和鑒別方法。這樣,通過開放性的實驗設計,提高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
總之,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提高,這樣才能穩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