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來

引探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著眼于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學習情境,制定出與問題有密切聯系的探索方案,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個又一個有益的懸念,不斷向預定的目標前進,從而獲取新知識,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律。該法以學生主動探索為核心,把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培養能力三者統一起來,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現行教材特別是理科教材,突出了獲取結論的過程,即觀察、實驗、思考、討論,這為實施引探教學提供了條件。因此,發揮教材優勢,結合學生實際,采用引探教學法教學,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一、引探教學的實施
(一)課前準備
教師根據班級學生人數劃分出探索小組,組內指定一名組長負責。要供足供全用于觀察、實驗的材料、用具。教師要編制探索提綱,設計課堂練習題,并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條件分別選擇教室、實驗室或其他探索場所。
(二)教學操作程序
引探教學分為定向質疑、引導探索、指導討論、引探的總結、引探的實踐等環節,各個環節密切聯系、相互區別、相互制約。每個環節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應用,努力做到“引得恰當、探得實效”。
1.定向質疑:這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出探索目標,探索目標力求科學、新穎,富有啟發性、可探性和趣味性。例如,學習“花的結構”時,提出問題:植物的花萬紫千紅、千姿百態,但萬變不離其宗。各種各樣的花有哪些共同的結構?花蕊為什么是花的主要部分?雄蕊、雌蕊各由幾部分組成?各有什么作用?花的芳香四溢、色彩美麗鮮艷有什么生物學意義?這些問題能明確探索的方向,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2.引導探索:這是課堂活動的主要階段。教師向學生出示具體的探索提綱及注意事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探索并達到探索目標。在探索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探索確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啟發誘導,幫助克服困難;對探索順利的學生,鼓勵其大膽發揮,盡量使他們的求知欲得到滿足。
教師要注意引探的方式。可以操作引探:在講解新知識之前,向學生提供與之有關的實物、標本等,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進行探索。可以歸納引探:教師提供某些材料,讓學生分析、比較,從中引出規律性的東西。可以觀察引探: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展開討論和探索。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把種種引探方式結合起來加以運用。
3.指導討論:在學生探索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提出討論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對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生,應加以表揚,尤其要鼓勵中、差生質疑、求新。這一階段主要使學生獲得新知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如果探索的結論差異較大,教師要幫助尋找出原因,引導其正確探索,得出正確的結論。
4.引探的總結:在學生的探索、討論已接近探索目標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綜合、概括。
5.引探的實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重點,理解難點,鞏固深化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題,指導學生及時反饋運用。可以集中做題,也可布置適量課外作業。
二、引探教學的實驗效應
我們把初一(1)班和(2)班作為實驗班,初一(3)班和(4)班作為對照班。經過一學年的施教,依據統考成績分析如下:
項目實驗班對照班平均分7668及格率74.5%70%優秀率18%15%從上表可以看出,實驗班成績較好,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均高于對照班。此外,通過實驗技能考核,實驗班學生動手能力增強,操作規范熟練,成功率高。課堂提問,實驗班學生回答全面,正確率高,應變能力強。實踐證明,引探教學法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
引探教學的主要優點:(1)學生思維活躍,記憶牢固,實驗能力、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大大提高。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體現。(2)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和學習動機的形成,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師有充足的時間與學生接觸,可針對性地對學生點撥、指導。(4)有利于加強學生的紀律教育和集體觀念教育。
引探教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受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的制約。一般來說,它適用于生物的形態及某些生理過程的教學。淺顯的或過分深奧的、理論性強的內容不宜采用此法。
總之,引探教學是生物教學中值得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符合人們的認知過程,有助于學生智能的發展。我們堅信,隨著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該法在生物教學中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黃春香)
淺談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江蘇如東縣河口鎮于港中學(226463)曹愛紅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喚起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求知欲望。但現在許多地方不再將生物設為中考科目,只是作為會考科目,學生對生物學科不重視,學習興趣也明顯下降,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生物電教資源,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農村初中,有一間學生計算機房,學生可在機房里定期上課和學習,校園網上發布了大量的電教資源,其中生物方面的電教資源大約有70G,內容豐富多彩、生動形象,其中包括圖片、視頻、動畫、電子圖書等。生物課堂上不能一一呈現給學生的內容,學生均可在電腦上瀏覽。
運用生物電教資源,可使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增加了課堂教學信息量,拓寬了學案素材的選擇范圍,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endprint
二、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科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生物學科的抽象性特點與初中學生的心理、思維特點,也決定了生物課堂教學語言需要生動、形象。例如,在認識人體的消化系統結構時,我將消化系統各部分結構連接成一個生動形象的小故事:悟空首先進入一處黑洞(口腔)里,剛躲過一排堅硬的壓碎機(牙齒)的碾壓,又被軟軟的攪拌棒(舌頭)攪動,身上還被淋了滑滑的液體(唾液);然后身體突然下降經過一段窄路(食道)到達了一處寬敞的口袋(胃),在這里被酸酸的液體(胃液)包圍,他在這里折騰了一番,痛得鐵扇公主直求饒,答應借給他芭蕉扇,于是悟空向下進入一處迷宮(小腸),這里有苦苦的液體(膽汁、胰液、腸液),七轉八轉之后,身邊的很多物質發生了很大變化并且神秘消失(被小腸吸收了),很快他又到達一處臭臭的迷宮(大腸),幾經掙扎,終于逃了出來。這樣一描述,學生熱情高漲,對消化系統的認識更加深刻,不容易忘記。
三、利用豐富的活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初中學生喜歡活動,愿意表演,希望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采用角色扮演這種課堂教學方法,創設與生活原型相似或接近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并分擔一定的角色,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的曲折情節,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社會和自然的關注。
在八年級上冊“青春期的發育”的教學中,我用多媒體呈現了名為《母親和女兒》的小品文,要求學生參與表演。具體如下:
母:琳琳,今天外面很冷,快把毛褲穿上,以防止感冒。
女:不,我不想穿,我不冷。
母:(生氣)不冷!你到外面試一試就知道了。我告訴你啊,你不穿,感冒了,別找我。
女:(很不屑地看了一眼)不用你管!轉身就跑了。
母:哎,吃早飯啊!這死丫頭,越來越不聽話了。
女:要遲到了。(急忙走出去)呀!冷死我了!冷得直哆嗦,回家吧!
女:媽,我感冒了,我頭疼!(做出難受的樣子)
媽:哎呀,這孩子,有病又得找媽媽了吧!
學生們爭著扮演媽媽和女兒,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連想睡覺的學生也精神抖擻,感覺這個小品中的女兒就是自己。通過小品,讓學生大膽地說出生活中種種成長的煩惱,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生活中與父母發生的種種摩擦,進而讓學生感受到青春期心理的復雜性。
四、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探究性實驗既能培養學生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邏輯思維及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實驗課上,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時,課前請同學們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各種假設,讓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探究的問題,并由探究同一問題的同學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在課余時間做實驗。上課時,在展示交流中,同學們很好地回答了下列問題:選擇什么樣的種子做實驗比較好?在實驗探究時,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和用具?怎樣探究不同環境條件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當將種子分為幾組?怎樣設置實驗對照?對照組應該提供什么樣的溫度、水分、光照和空氣等條件?每隔多長時間進行觀察比較合適?
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做實驗,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自己交流解決,讓每個學生不僅僅手動起來,腦也動起來,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總之,只要教師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物課堂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