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超
【摘 要】目前,隨著人口的增多和城市不斷的發展,人們對保障性住房的選址存在諸多不同程度上的問題。由于多數人們在選房的時候,個人對住房需求有所不同,導致人們不知如何正確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房屋。文章從多個方面研究城市新區、老城區和近郊區對保障性選址的策略。
【關鍵詞】保障性;選址;住房;需求
國家高度重視低收入家庭的購房問題,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是一項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政策工程。在保障性住房工程的建設中,由于選址不當,會影直接響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居民就業困難等,所以通過合理選址,對居民的生活保障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保障性住房選址的不足之處
(一)居民就業困難
被保障居民普遍存在的特點是他們的教育程度低、選擇就業方向狹窄和崗前培訓不足。以南京為例,南京的經濟適用房在選址上地里位置過于偏僻,房屋周邊沒有可提供就業的單位,缺少交通配套設施,使居民出行困難、出行成本過高。
(二)缺少公共配套設施
從地理位置上看,住房周邊的配套設施極其缺乏,一般的經濟適用房大多位于市中心的外延,以圍繞市中心呈環形布置。保障性住房相對孤立,周邊沒有居民可以借用的配套設施,大部分配套設施尚未完全開放,再加上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時間不長,沒有帶動房屋周邊的經濟發展,造成經濟適用房的設施不完善的實際現狀。保證性住房的周邊均為未開發地帶,由于居民的消費水平有限,導致商業設施空置。同時,由于住區自身的消費能力有限,大部分住區達不到相應銀行、郵局、商店和超市等商家相應的“最低門檻”,又或是住區提供的門面規模較小,所以無法建立相應的設施,導致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
所以,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上看,保障性住房在選址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被保障人們的居住、交通、配套和就業等問題。在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時候,政府應該給與政策上的支持,不能單方面根據土地價格和市場需求進行選址,必須要考慮被保居民長期居住的成本。
二、保障性住房的選址方式
(一)保障性住房的選址合理化
從當前的角度看,保障性住房應該均勻的分布在城市的新市區、老城區和近郊區。這樣不但可以防止住房空間聚集而產生的不良社會問題及不良社會行為,居民還可以享受到更好的設施以及謀生方式,增進社會各階層的交流,促進經濟的共同發展。保障性住房的選址范圍可以分為近郊區、老城區和新市區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在選址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共同點,其中,近郊區與城市新區有相似性質,老城區有自己的性質。老城區土地有限、地價高,通常不會成為保障性住房選址的對象。通過加強建設新市區,可以整體居住壓力,新市區的建設不但可以為保障性住房提供有價值的土地,還可以解決老城區居民居住擁擠的問題,同時可以為新市區提升人氣。保障性住房必須處理好居民生活中必備的配套設施、交通設施和就業單位設施,讓新市區變得越加繁華。
(二)在城市居住總體的指導下,將保障性住房的選址納入居住社區的范圍里
據相關調查報告,保障性住房周邊較荒涼,缺少相應的商業配套、交通配套和教育配套,導致居民生活極其不便以及多數居民的就業困難、傷病無法及時得到救治以及出行困難。保障性住房的選址不能占用新城區和老城區的綠化帶以及居住與工業之間的綠化帶,因為新城區和老城區中的綠化帶對城市的空氣存在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綠化帶中建設保障性住房,居民難以分享周邊的設施和周邊完善的配套。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在綠化帶中建設保障性住房,不但影響了城市的綠色環境,還影響了居民的生命健康。而當前,有些建筑工程行業為了追求低價,已經出現了在綠化帶上建設房屋的問題,這不但是違法的建設,還給保障性住房帶來了較大的隱患。綠化帶對居民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釋放大量氧氣、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如果城市中沒有綠化帶,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會隨之下降。
(三)以公共交通為主導進行建設保障性住宅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多數保障性住宅都具有居民生活不便和就業困難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嚴重缺乏公交設施,造成居民出行困難。因此,在保障性住房選址時,應該重視公交設施。在選址時,從住房出發,在步行10-15分鐘之內要有公交。最好將地鐵設施加入到公共交通設施當中,在居住區周邊建設地鐵,可以幫助減少居民出行困難的問題,對社會發展業起著有利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任何城市房屋的建設不能只憑借城市規劃管理者進行建設。本文提到的多種保障性住房選址、規劃從實際上滿足了居民在日常生活、交通以及就業的需求。在建設保障性住房的過程中,需要對住區周邊的設施包括超市、商店、市場、交通、單位、醫院和學校同步建設,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 陳乃棟,趙蕾,鄭曉華,許丹艷.保障性住房的規劃選址研究——南京市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城市規劃,2011(10).
[2] 潘雨紅,巨選博.基于AHP方法的保障性住房選址策略分析——以重慶“民心佳園”公租房項目為例[J].建筑經濟,2012(03).
[3] 史亮.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規劃選址模型研究[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7-居住區規劃與房地產)[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3.
[4] 鄭曉華,陳乃棟,許丹艷.制度約束與行動框架——談我國城市保障性住房的規劃選址[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南京市政府.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南京市政府,2011.
[5] 石浩,孟衛軍.基于社會公平的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間布局策略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