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博佳 朱劍波
【摘 要】服裝美學是研究服裝美、美感及其規律的,它既隸屬于普通的美學范疇,又遵循服裝藝術與服裝審美的特殊規律。服裝美學形成于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主要研究內容是服裝與著裝人、環境融為一體的綜合美感效果。服裝美學作為美學的一個分支,有自己的獨立體系和由此產生出的切合人類文化學研究的嶄新立意和構思。
【關鍵詞】美學;服裝表演;造型;滲透
一、 關于服裝表演造型
服裝表演是指服裝模特在特定場地(如T型臺)通過走臺等動作在觀眾面前進行的、以服裝飾品為主要內容的、具有美感的服裝展示活動。它的基本使命是推銷產品,而模特在服裝表演過程中靜止的一個姿態,是人體若干而與空間諸多點擊不同形式組合而產生的相對靜止的外部形象。造型在服裝表演藝術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人體線條莢與服裝款式莢的統一,也具服裝的風格、個性、情感傾向的集中體現。
對于服裝表演來講,恰好是模特對服裝進行直觀化形象的展示。它們都以符合藝術造型的基本法則為前提,以假定性、直觀性、舞臺化的形象為創作手段,通過演員及模特對角色的詮釋而展現在觀眾面前,并能引領觀眾視覺審美享受與內在的情感共鳴的服裝造型藝術。所以模特的造型既要有利于服飾的表現,又要有助于形成優美的構圖。一個造型賦予它點、面的外部形態,還不足以說明造型的完美,要進一步體現服裝的風格、個性、情感傾向,只有通過外部形態與內部意念的結合,深入對服裝的靈魂,才能賦予造型以真正的美以及藝術魅力。
二、美學
美學,又稱感覺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由于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學思辨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因為美的對象,即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等,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的研究,都是經過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結果。
隨著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誕生,人類美學思想也歷經了一次偉大的變革。而此后,人類審美實踐的擴展和審美經驗的豐富,以及各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蓬勃發展并滲透到美學領域,美學研究越來越細致、專門化,美學流派也不斷出現。20世紀下半葉,隨著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部門美學也隨之得到了空前發展。這些都順應了人類的審美要求,從而擴展了美學的研究領域,為美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美學與服裝表演造型的相互滲透
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isthetiko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的《美學》藝術的出版標志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觀的美學價值并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性質。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審美知覺作為一種審美能力,不是消極被動的反映或機械模擬的再現,而是追求超感性的審美真實。在進行審美感知時,虛進行審美想象,創造想象(黏合、夸張、變形、濃縮、抽象等),以促進審美理解,激發審美情感。服裝表演造型的美學在培養模特的審美鑒賞能力、審美感受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發面有其獨到的作用。
而美育是人類傳授現有的審美文化,并啟迪新的創造的一種教育文化活動,從服裝表演造型的美學角度,分析美學的滲透,以更好促進發展。美育的任務就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并從而豐富人的審美情趣,發展人的審美理想和美的創造力,使人最終能自覺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和重新塑造主管世界,使每個人都以努力成為全面發展的自由的人為目標。美育使人得到投身于實際的藝術和審美創造活動中的機會,對于培養人的審美想象力和實際操作技巧,并以此來提高它的審美創造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我國享有衣冠之國的美稱,亦被稱為絲綢之國,足見我國服裝之精美和華貴。而且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服裝,其色彩樣式絢麗多彩、美不勝收,我國還流傳著不少有關服裝的諺語,表現了人們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情趣。如,“男要俏,一身皂”,黑色與男子的剛毅、瀟灑、敦厚、雄健的性格吻合;“女要俏,一身孝”,白色與女子的冰清玉潔、細嫩白凈的特征相吻合。
服裝美學具有理論思辨的哲學性質,但又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專業領域,具有服裝藝術與服裝審美的特殊規律。它是一門大學問,服裝的款式是千姿百態的,但它的美德造型及種種樣式,總是為了實現兩大目的,一是以突出人體自然美味特征的求實服裝,一是以裝飾的手段去追求精神意蘊美的寫意服裝。
服裝款式雖然極多,但總的造型也只有三大類,一是適體服裝,二是披掛服裝,三是適體與披掛相結合的服裝。適體服裝緊身窄褲可突出人體四肢自然美;披掛服裝部分遮蔽,部分顯露,可烘托人體美。針對體型、年齡、性別等特殊要求,又懂得了服裝造型目的及三類造型,就可以選擇適合的款式服裝,來達到揚長避短,修飾美化體型的效果。服裝的色彩是五彩繽紛的,穿衣最難的是選色,每一種色彩都有它特定的美,天下沒有不美的色彩,只有不美的搭配。一般說,單一的色彩難以產生最佳的色彩效果,而理想效果多是在巧妙調配下產生的。色彩搭配的美學原則是色調和諧、多樣統一、主次分明、富有個性。色彩搭配時,一方面要考慮到穿衣者的性別、年齡、膚色、個性等因素,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每一種色彩的特殊個性,如它的冷暖性能、象征意義,可能產生的移情作用及錯覺效果等等。
在服裝表演中,臉部和頭部被人稱作是人體的亮臺部分,在審美方面占著極重要的地位。而發型是頭發形態美的造型,它影響著人的容貌美,是人的裝飾美的重要工程之一。
通常模特的造型是與服裝主題風格相吻合的,與服裝的立體結構和流行趨勢密不可分。模特身體造型有豐富而強烈的韻律感,它們體現了人體的均衡性,其身體形成鮮明的曲線和巨大的內張力。模特身體造型以適度的夸張表現出設計效果,是遠處的觀眾也能看清夸大的細節部分,給人又一個鮮明而又自然的印象。同時模特的造型又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入手叉腰部的造型是觀眾注意力集中在服裝腰部立體結構、裝飾特征上;背身的造型則可吸引觀眾觀察服裝背部細節的處理。服裝是時尚的體現,而在時裝表演中模特的造型則是把服裝最時尚、最貼近的一面展示給大眾的重要手段,通過模特的造型及風格使觀眾更生動、貼切地感受和把握藝術時尚所帶來的美。
服裝表演造型是時裝商業展示造型藝術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型動作往往形成身體鮮明的曲線和巨大的內張力。造型動作,作為服裝表演的核心和主要內容,便于觀眾看清服裝的結構及面料的肌理,一方面能把人體和服裝完美結合,打造生動活潑的個性形象;另一方面,用各種具體動作和多樣表情來傳達潛在信息,從而達到意會的高境界。模特鏡前造型一是強弱在造型中反應更為充分,優秀的模特面對觀眾,有強烈的鏡頭感,注意加強“細節表演”和“情感表演”,強化自己的表演效果。造型藝術是服裝表演中的重要手段,則需要把造型運用到恰到好處,要有利于服飾的表現,又要有助于形成優美的構圖,以展現更貼切的美。
一切藝術的最大根本和最大限度的魅力是激發人的美感,可以說我們被事物親切的、充滿感情的感性形式所深深吸引。
參考文獻
[1] 包銘斯.時裝鑒賞藝術[M].北京: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 1998.
[2] 關潔.模特職業感覺分析[J].美與時代,2004.3.
[3] 董學文.美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 阿多諾.美學理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6]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結項論文,項目編號:2013B3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