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星
[摘 要]藝術院校過去幾十年的培養模式全部是向外看的專業教學方式,曾經的蘇聯模式、歐美模式和現今的日韓模式充斥著藝術設計領域,外來的優秀理念和設計是非常好的,應該認真學習,但是長時間以來,我們卻忽略了自己優秀民族文化元素的魅力,我們很少認真觀察打量自己民族的文化理念和藝術元素,等我們回頭思考,才發現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源泉,有著自己文化的東西才有自己的靈魂。
[關鍵詞]民族文化 藝術教育 傳承與創新 課程與教學 專業教學方式
中國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各民族中都有著其特色的文化世代流傳。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象征,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許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開始受到了社會重視,人們關注著它,但是否還存在該如何去傳承發展的問題。
我認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主要渠道應該通過教育來實現。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會得以繼承,同時也得到弘揚和發展。現代學校教育因其科學性、規模性、普及性的特點,非常適合開展各種形式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
一、藝術教育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必要性現狀分析
如今人們通過多種方式走進貴州走進民族區域,深閨中貴州少數民族的面紗慢慢被掀開,外界需要橋梁需要媒介了解貴州及其文化狀況,只讓大家看到原始狀態的藝術固然重要,但其承載的東西單一,人們需要多元化的呈現方式。
1、市場缺少民族特色的原創藝術商品。在對貴陽市青巖古鎮調研中發現,古鎮共有580家商鋪,其中旅游商品的286戶,比例占到50%,在286家的旅游品商店中,有貴州地方文化原創旅游藝術品商店僅7家,原創設計比例不到3%,其余97%旅游商品均是全國各個旅游市場旅游景點都可以看到買到的大眾旅游商品。
在對貴陽市內幾個專營貴州民族特色旅游品商店的調研時發現,如知名的黔粹行、黔藝寶、金蘆笙等主營游品商店,其商店60%的旅游工藝品保持了完全原生態造型,與時尚現代接軌的民族特色藝術品還是較少。
在黔東南的西江、郎德等地調研時我們看到了較好的現象,旅游點有70%左右是貴州少數民族特色產品,但產品大多保持著較為粗糙的原始工藝狀態,欠缺較高品味的民族元素與時尚藝術結合的原創工藝品。
2、原創工藝品創意設計中的誤區。從市場涌現出來的民族藝術商品中,發現許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讓民族文化藝術傳承下去,第一類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直接將生活品轉換為旅游商品售賣,其保持原件狀態,售價不一,這里出現了一個矛盾的問題,售賣價格高了往往購買人群較少,價格低了卻與純手工打造所付出的勞動價值不相稱;第二類、政府或資金雄厚的企業投入資金,拉動民族村寨,制作大眾化旅游品,目的是改變當地經濟收入,往往商品缺乏設計,做工較為粗糙,一味模仿外來的東西,丟棄了自身特色的文化元素。
我們調研當中發現了一些典型的案例,如某縣開發的民族旅游商品 “鐘”, “鐘”盤上是復雜的刺繡圖案,這種制作不知該怎么評價?單從外表看就會發現問題,花哨的底紋,使人的眼睛無法看清鐘上的指針和刻度數字,這種強加的藝術效果影響了鐘的使用功能,其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很不清晰,那會有多少人來購買這個“鐘”呢? 另外我們還發現有些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工藝品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蠟染是貴州地方民族特色工藝,蠟染圖案卻換成了西雙版納椰樹、傣族少女等,失去了原本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3、民族民間工藝的開發缺少專業設計人才。目前,政府提倡的大力推進少數民族文化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推進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方式和手段創新。在相應政策的鼓勵支持下,出現了一批民族文化研發企業,如“貴州精彩”、“貴州晟世錦繡”、“貴州印象”等民族民間工藝品研發公司,還有許多工藝作坊,他們主要生產還是來源于民間工匠,這些企業表示他們缺少能夠與民間工匠很好溝通的專業設計師,可見在開發中需要即懂得傳統民間工藝又具備藝術設計能力的專業設計人才。
二、藝術教育是擔當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堅力量
本土院校的藝術教育是傳承和發展本地區民間藝術的最佳載體,藝術教育肩負著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傳承文化、開拓進取的藝術人才的歷史重任。
1、打破藝術教學模式舊觀念
藝術院校過去幾十年的培養模式全部是向外看的專業教學方式,曾經的蘇聯模式、歐美模式和現今的日韓模式,充斥著藝術設計領域,外來的優秀理念和設計是非常好的,應該認真學習,但是長時間來我們卻忽略了自己優秀民族文化元素的魅力,我們很少認真觀察打量自己民族的文化理念和藝術元素,等我們回頭思考,才發現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源泉,有著自己文化的東西才有自己的靈魂。
2、提倡融入民族元素的課程與教學
民族元素體現在人們生產勞動和生活實物中,其載體主要是民族服飾、民居、樂器、雕刻、圖騰符號、生產生活用品等,以現實存在物的形式展示存儲著民族文化,將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并融入到當代藝術設計中,其實才是現代創新設計的靈魂。
(1)在傳統藝術設計學科中的課程融入。學校教學中要根據專業學科特點將民族元素的運用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一是在設計基礎學科中如圖案課程,可將本地區少數民族圖案學習作為重要課程內容加以重點講解分析繪制;二是在設計領域的專業課程中結合民族元素的運用進行教學;三是在教學實踐項目中,鼓勵在民族特色紋樣中利用提取、精煉、改造、創新等方式融入現代設計理念,使其得到新的視覺認可。
(2)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技藝的學習。傳統民間工藝是靠師徒方式進行學習與傳承,而今職業院校應該對民族民間工藝技藝進行開發學習,首先是培養熱愛民族藝術的專業教師隊伍,讓專業教師成為承上啟下傳承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同時應將民間工藝大師請進課堂,直接對學生進行技藝教學,讓學生直觀了解學習傳統工藝技法。endprint
(3)有條件的院校,應將民族工藝作為專業課程或學科獨立開設,學生通過學習傳統的、融合現代的,以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3、引導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培養多元文化底蘊。
提及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往往會聯想到古老、土氣,確實如此,那反過來想想我們的教學中對于這些老土的東西做了多少研究,它之所以在民間流傳幾百上千年,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現在的藝術教學中過分重技法、輕創造,重式樣、輕內涵,學生喜歡現代藝術,所以創意設計單一化現象較為嚴重,很多東西僅來源于書本,其知識是有限的,所以多元文化審美情趣培養非常重要。
教學中除傳統美術鑒賞知識傳授外,應加強學生對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了解學習,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設計技能,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審美情趣。
具備多元的文化素質和良好審美情趣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培養和積淀,帶領學生到民族地區實踐采風是學習和提高的很好方式,學會理解民間文化并將其融入到設計中,創作出具有優秀文化內涵的作品。
三、藝術教育應承擔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任
貴州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其文化保護方式長期延續著老舊的原封不動的繼承模式,現在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的拓展開發,以更好地繼承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民間藝術,它需要后繼有人。目前貴州僅有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系統地將民族民間藝術作為主要專業進行教學。其他院校也只是在相應學科中少量加入相關教學內容,這遠遠低于貴州后發趕超的發展速度,該領域需要更多懂得民族藝術的現代設計師。
現今人的審美需求不斷變化,傳統的民間工藝如果沒有專業設計人員來進行創新、突破,也可能走入發展的死胡同,所以在傳承與發展中大家都知道提升價值的重要性,特別是民族工藝品,一是制作工藝須精細,設計構思要獨特,技藝要提高;二是包裝裝飾要精美,借以提高產品的文化品位;三是民間工藝要與現代元素結合,進行設計的提升,藝術作品才有升華空間和創新感。
那么專業人才從哪里來?重任應該由本土院校承擔起來,結合藝術教育特點將民族藝術元素融入設計藝術教學中,重點培養具有民族藝術時代活力和時尚氣息的新型設計人才。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論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場的變遷》,作者:許正蘭
[2]《淺析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作者:唐海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