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剛
摘 要:根據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構建高職體育課程的基本內容,是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內容尚未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的風格與特色。所以,筆者從高職體育課程內容組合設計、職業相關體育必修課內容設計和課程內容實現三方面提出了一些構想,試圖為高職體育課程改革提供思路,希望能夠借此為高職體育課程改革出謀劃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體育 課程內容 改革設計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能夠直接在服務、生產、管理、技術和第一線運作的高級應用型、高級技術型、具有一定理論知識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職畢業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競技類運動項目,教學內容簡單重復機械,缺乏健身類教學內容,與社會體育嚴重脫節,與學生的身心特點脫節。
為了讓高職學生能順利地掌握高職體育專業技能,應該多開設能夠迅速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專業項目,以使學生擁有適應高強度工作所必需的身體機能和健康體魄,從而增強學生在未來就業后在工作中的適應能力。體育專業迅速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途徑是:根據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工作特點選擇和設計具有職業針對性的體育教學內容,從而使高職學生具備提升適應未來職業工作需要的能力。
一、高職體育課程內容組合設計
高職體育課程內容分為下列幾大類:基礎體育必修課程、職業相關體育必修課程、職業相關體育選修課程。
基礎體育必修課程包括下列五個方面的內容:體育態度、體育知識、體能發展、體育心理發展、運動技能,通過基礎體育必修課程的教學,為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和身心健康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礎體育必修課程內容選擇上力求體現“身體活動”這一職業課程的基本特征。鑒于高職學生畢業后需要從事高強度的工作活動,基礎體育必修課程必須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類別,設置與其相適應的體育必修課程。
職業相關體育選修課程的設計,應該建立在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發展的基礎之上,力求擴大高職學生的體育視野,提高高職學生自己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能力。
筆者學院與國內大多高職院校一樣,教育模式為三年制。依據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體育課程開設的規定,筆者學院體育課程開設內容和時間安排設計為:第一學年第一學期開設基礎體育必修課程,28課時,采取自由選課形式,運動項目技能課程內容;第一學年第二學期開設基礎體育必修課程,32課時,自由選課形式,運動項目技能課程內容;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職業相關體育必修課程,32課時,按專業限定選課形式,職業身體訓練課程內容;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開設體育選修課程,32課時,自由選課形式,專項運動技能課程內容。
二、精心設計高職體育課程職業相關必修課內容
目前,在高職體育教學中,開設針對職業特點實用身體訓練的體育教學內容在我國高職院校還極少,現行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大多與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高職教育目標不一致。結合高職畢業生的未來職業特點,筆者學院對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專業特點加以整合,開設了身體運動技能課程、技能操作課程、身體體能素質訓練與身體形態訓練等課程,加強了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如針對筆者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學生,職業崗位要求學生身體靈活、動作準確性高和反應速度快等特點,體育課教學應多開設乒乓球、田徑投擲和器械健身等。
三、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內容的基本構想
布盧姆等人認為:學生的學習領域分為情感學習領域、動作技能學習領域、認知學習領域三個方面。依據高校體育課授課內容的特色及布盧姆的學習分類法,高職體育課程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方面:認知內容、鍛煉內容、技能內容。依據高職體育課程設計的主要思路,技能內容和認知內容是高職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鍛煉教學內容是實現高職體育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手段。
從整體上貫徹和把握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是高職體育課程教學計劃設計的基本要求。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技能內容模塊學習與認知內容模塊學習的有機結合,將鍛煉教學內容穿插于教學過程中。高職體育教學的難點具體表現在鍛煉教學內容上,設計時應選擇適合高職學生職業體能訓練的有效途徑,力避簡單模仿,力求動作技能的遷移,使高職學生在應有的運動技能與體育技能知識儲備之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身體鍛煉技能。如在籃球步法的學習訓練過程中,加大下肢力量的訓練強度,安排較多的強化訓練時間。如此,既可以增強學生的下肢力量,又能培養學生的堅毅品格。
(作者單位: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