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尊南
摘 要:關于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研究,目前已有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多數研究局限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復。同時,我國對提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幼兒園集體提問研究也缺乏邏輯論證和實驗驗證,鑒于此,筆者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提問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主要從提問準備、提問方式、教師反饋三個方面進行述評,并對存在問題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集體教學 ;提問策略;述評
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研究成果眾多。本文主要從提問準備、提問方式、教師反饋三個方面進行述評。
一、提問前的準備
關于提問前準備的研究,一般從以下四個角度:了解幼兒實際發展水平、明確提問目的、明確集體教學的重難點及教學目的、設計合理科學的問題。
教師還必須明確集體教學中提問的價值追求,精心設計問題,即為什么要設計這樣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梯度,按照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使發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幼兒不斷思考,使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構建認知結構。一般研究者在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有效提問策略進行研究時,都會涉及到提問前的準備研究。
二、提問時的具體策略
提問過程中的具體策略是影響有效提問的關鍵因素。不同的研究者在對提問過程中的具體策略進行研究時有不同的視角。總的來說,一般從提問時機、提問方式、延長解答距等方面進行研究。
提問時機的相關研究和論述由來已久?!安粦嵅粏ⅲ汇话l,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盵1]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名言,對提問式教學的影響非常深遠。憤,想求通而未通。悱,想說又說不出口。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在研究提問時機時,學者們大都注意到了憤、悱是提問的最佳時機。
提問方式是影響教師提問效果的重要因素。提問方式直接影響到幼兒對教師所提問題的好惡,進而影響幼兒集體教學中的表現是否積極。如張海英等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中提出,在教師提問時,應該避免迷信權威、墨守成規,營造民主的幼兒學習氛圍,消除幼兒對教師提問的恐懼心理。該論文強調了教師民主提問方式的重要性,另外,有的學者認為,幼兒教師在提問時,最好采取游戲與問題相結合的方式,增強問題的情境性,這樣既能鍛煉幼兒思考問題的能力,又能激發實際生活中幼兒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如姚玲英《有效提問,激活課堂》 中即提出游戲性的提問方式。
適當延長問題解答距。心理學上把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完畢的過程稱為解答距。教師提出問題后,適當延長幼兒思考問題的時間,能給幼兒更大的思維空間和較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幼兒有更多的探究返現、交流合作、體驗成功的機會,以達到用提問激發思維的目的,實現更好的提問教學效果。如常利芹在《論有效提問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一文中提出延長解答距、給幼兒恰當的思考時間對提高提問效果的積極意義。
三、提問后的評價
教師要對幼兒的回答做出及時恰當地反饋。教師發問本身并不一定促進幼兒的發展,反饋作為一種引導,具有比提問本身更重要的作用。當前幼兒園集體教學中對幼兒回答地反饋大多是肯定性,肯定性的反饋本身并沒有錯誤,但是,肯定性的反饋必須結合對象的特點實事求是地給出,否則就會成為不恰當的評價。教師在進行反饋時,要注意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走向多元化,并給幼兒以進一步的具體指導,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評價。如衛倩平在《幼兒課堂提問的誤區及對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教師應該對幼兒的回答做出恰當及時地反饋,同時強調了教師應該鼓勵差異、尊重多元、不追求唯一答案等。
四、結語
關于幼兒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研究,來自一線的教師最有發言權,論文也最多。“這一方面使得研究成果的應用性及其價值極為有限;另一方面,論文浩繁卻多在同一水平重復,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和提升。”[2]
盡管如此,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十分珍貴,是開展幼兒園集體教學提問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李 麗,馬 忠.提問式教學研究述評[J].社科縱橫,2012(7).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