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裴莉++++顧志梅
“百育德為先”,思想道德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傳統的德育以灌輸和說教為主,經常停留在表面,與實踐脫節,缺乏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無法產生共鳴,甚至反感。近幾年隨著蘇州城市的發展,我校非蘇州籍生源劇增。相對于本地學生,這些學生在入學起始階段的學業素養、行為習慣、眼界視野等方面存在普遍性的不足。同時,大多數家長忙于生計奔波,對其子女教育缺乏關心、時間和方法。如何為這些學生提供優質、公平、適切的教育,踐行我校“生命影響生命,為每個學生的成長服務”的辦學理念成為全校教師共同探討的話題。
2011年10月,我校引進了近年來在香港影響較大的德育研究項目,即“共創成長路”正面成長課程。在統一理念,專業指導,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我校有效整合現有的德育資源,開展了把優秀的港式德育課程與校情、師情和生情相結合的校本改造和實施。這種新型的德育體驗式實踐課程,充分發揮了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德育生成能力,從而推動了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構造“共創成長路”課程體系
我校以“共創成長路”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為抓手,積極推進德育課程化建設,構架立體化共創成長課程體系。
首先,打造一支專業的共創團隊。我校在原有德育團隊和心理教師團隊的基礎上,專門設立“共創成長路”德育工作室。邀請香港“共創成長路”團隊、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團隊擔任項目顧問,邀請蘇州科技學院社會工作團隊作為項目合作者,建立“德育管理者+心理教師+班主任+社工+X”的“共創成長路”工作團隊。團隊成員從2010年開始,輪流到香港、上海等地參加“共創成長路”培訓和拓展訓練,外出訓練的骨干教師回來后再對校內的心理教師、班主任進行全面的培訓。這幾年來,在校內研修加實踐的共創成長自我合作探索的路上,在校外每學期定期的香港團隊項目督導,田家炳基金會專項調研,華師大持續評估,蘇科大團隊的合作研修中,我校逐漸打造了一支具有專業性、實效性的研究型工作團隊,共同為我校學生的正面成長、全人發展服務。
其次,深度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共創團隊成員充分挖掘課程特色,與我校的校情、學情、師情融合,開發建立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在課程實施上,采用1+4課程模式:1位主講導師加上4位社工同時授課,1+4=每個學生都受到關注。堅持課程教學的9步循環,確保課程的精品化:社工第一次備課、導師第二次備課、團隊第三次備課、正式上課、團隊課后集中反思、成長個案跟蹤輔導、設計成長系列活動、整理資料和接受督導評估。同時共創團隊不斷探索,加強正面成長課程的校本化研究,將正面成長課程與我校的心理課、班會課、思品課等有效結合,形成以正面成長課程為核心,多種課程相結合的立體德育課程模式。
最后,構架立體化共創成長課程體系。我校課程創新圍繞學生生活的情境和身邊的重要的人際關系為立足點,以課程、主題活動為主線,鏈接家庭、社區、社會資源來探索新型德育課程特色,架構一個七層的立體化共創正面成長體系。這一體系分別服務于學生、學生骨干、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家庭和有更大成長需要的學生。每一層都很有特色,以正面成長課堂1+4模式為核心服務于全體學生;2+20成長先鋒隊,1名心理教師和1名我校社工服務于20名骨干學生;2+n成長工作坊,用讀書會、教師沙龍等形式,服務于老師正面的成長;5+30成長家園,用我校獨特的父母課堂服務于家長;X+0社區零距離,以特色夏令營、公益活動、社會實踐的方式服務于社區,倡導青少年正面成長的社區文化理念;1+1成長向導計劃,1名優秀大學生與一個有成長需求的學生家庭結對相伴成長,以每周一次陪伴,每月一次戶外拓展的方式服務于家庭;1+1微個案培訓,1名社工與1名中學生結成成長伙伴,以個別輔導、專業評估和持久跟進方式服務于有更大成長需要的學生。這樣,立體型的課程架構讓全員動員起來為學生的正面成長保駕護航。
課程實施取得積極效果
我校通過實施“共創成長路”校本德育課程,取得了一些實踐成果:
首先,學生自我效能感提升,變得更積極、更主動、更陽光。
升入初一的小敏出身于離異家庭。她自從二年級父母離異后,一直跟著爸爸生活。爸爸為了生活四處奔波,無暇照顧孩子。她在成長記錄本里寫道:我沒有家,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孩子,沒有人會在乎我,我是多余的。
下課了,她低著頭,含著淚,看著她傷心的模樣,共創德育課的老師陪伴著她,坐在成長空間站安靜的角落。她潸然淚下,講述了自己寄人籬下、孤獨無依的苦楚;當她談起父親時更是泣不成聲……
為了幫助小敏正面成長,學校共創德育課程團隊的老師們集思廣益,為小敏設計全方位的成長方案:第一,參與課堂服務的學校社工老師在課中、課后關注小敏并及時肯定她進步的點點滴滴和她特有的語言表達天賦;第二,團隊的老師每周和家長溝通了解情況;第三,學校心理老師每周與小敏進行心理輔導;第四,把小敏納入“成長向導朋輩計劃”—大學生與中學生一對一的計劃,目的是榜樣引領、相伴成長;第五,請班級心育委員(經過培訓上崗負責關注班級同學心理狀態)給予小敏同伴間的關心與陪伴;第六,邀請小敏的爸爸參加學校父母課堂和親子活動;第七,利用每周的共創課程的成長記錄本與小敏進行文字上的心靈對話。
經過近半年的成長相伴,小敏一點點地改變著……
她真誠地微笑了;課堂上積極發言,帶領小組的同學一起參與討論;及時完成作業,成績也穩步上升了;主動參加社區的活動;老師反映她與同學的關系更加融洽了,變得主動問問題了;在大學生向導的推薦下她參加了大學校園周年慶活動,在學校社工老師推動下與爸爸開始短信互動,班主任老師的鼓勵幫助下,她漸漸變得自信和樂觀……
在我校,像小敏這樣被發現然后接受正面成長相伴計劃獲得進步的學生還有許許多多。他們在自己的成長筆記中寫道:因為共創課讓我改變了對父母的無禮的態度;因為共創課讓我敢于面對自己的不足;共創課讓我增強了自信;共創課讓我懂得了做中國人的驕傲;共創課讓我學會拒絕損友、接近益友;共創課讓我懂得責任感和使命感;I LOVE 共創課!與此同時,我校教師的幸福指數上升了。教師無論在理念還是在教學技巧和專業素養上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和學生的溝通更順暢,關系更和諧,幸福地陪伴孩子走在“共創成長路”的大道上。
其次,特別受家長歡迎的課程。將共創成長路的理念通過家長會宣傳,父母課堂滲透,家長沙龍互動,“成長向導計劃”活動參與,駐校社工深入持久的對家長的專業服務等,愈來愈多的家長提升家教理念,分享有效策略,調適親子關系,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人發展。在2012年國家統計局蘇州城調隊在市區范圍內開展的“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滿意度民意問卷調查第三方評價中,我們學校辦學的滿意度和行風評議各項指標位列第一。這與共創課程受到家長的喜愛密不可分。
此外,這一課程的實施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自從實施“共創成長路”校本德育課程以來,社會各界逐步從了解到認同這一課程的開展。這一課程逐漸聲名遠播,成為蘇州市的教育特色品牌之一,榮獲江蘇省中小學“精彩育人瞬間”獎和蘇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十大新事等榮譽稱號。作為課程指導專家,香港理工大學史丹利教授、華師大韓曉燕教授,在對上海、常州、揚州、蘇州四所田家炳的共創課程督導中,對我校評價非常高,甚至贊譽我們在校本實施的過程中,創造性的有效措施還超過了香港,成為內地最優秀的實驗學校。2014年將在全國田中學校學習推廣我校的共創成長德育課程經驗。
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支持讓我們對“共創成長路”—青少年正面成長德育課程項目的實施更有信心,更有力量。我們堅信:這是一項值得用心去做及推廣的課程,我們必將傾盡全力,攜手相伴走在“共創成長路”德育課程的路上!
【黃裴莉,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初級中學校長;顧志梅,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初級中學德育處主任】
責任編輯/李志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