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燕
【摘 要】《視聽語言》作為動畫專業必須學習的一門理論課程,傳統的理論教學完全不能滿足教學中提倡的重視實踐技能的部分。根據該課程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通過課程教學,培養學生能夠使用專業思維分析和專業技巧創作影像作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提倡參考教材之余,應豐富講義內容和形式,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嘗試細分化的考核方式以應對學生的不同特質,使視聽語言的課堂就像一場有趣的旅行,一邊看一邊想,一邊感受,一邊體驗,從而獲得視聽語言的相關知識。
【關鍵詞】視聽語言 教材 理論講授 實踐應用 考核
藝術的生命在于語言,影像藝術亦是如此。不管是電影、電視、網絡視頻或是動畫作品,它們的視聽語言理論系統都是相通的,即視聽語言是通過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及兩者的綜合形態作用于觀眾,使觀眾產生情感交流、領悟思想和傳播使用視覺信息的一種語言。因此,視聽語言被許多藝術院校作為學習影像藝術的入門理論,學生只有掌握了視聽語言的基礎知識,才能提高對影像作品的分析能力和解讀能力,從而提高創作水平。動畫作為影像藝術的其中一個類別,視聽語言理論課程既普及了有關視聽覺的相關知識,又通過影片欣賞和深入淺出的分析,得出視聽語言在動畫方面的知識特點,對動畫的創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視聽語言課程設置需考慮動畫專業的知識特性,其中教學重點應以突出動畫專業為基礎,以調動學生對視聽語言的興趣為原則,以學生能掌握理論基礎和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為目標,實現學以致用,從而獲得實際創作的經驗。因此,結合視聽語言的知識特點,嘗試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學:
一、不拘泥于教材
在傳統的美術教育中,一堂課下來,無非是“學校的書,老師的嘴,學生的筆”。雖然,學校的書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教學設施的落后是造成傳統美術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原因。現代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給美術教育注入了許多新鮮的血液。針對視聽語言這門課程,課程的講授不能只是依靠課本的理論講授,而是教師在熟知相關知識的前提下,將理論知識系統化成簡潔凝練的單句概括,甚至是詞語概括,并配以動畫影片的截屏圖片,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成有圖注的解說詞,使得理論講授不僅是簡單的讀寫記,而變成提示和總結,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在觀看影片時尋找問題的答案。 因此,教學過程中使用的PPT課件便是打開視聽旅行的第一扇門,通過新鮮新奇的視覺體驗引起學生的興趣。
一般來說,視聽語言的教材中在講解某視聽規律時往往提及與之相關的影片,這些案例影片非常經典卻缺乏生氣和時代感。比如講授到剪輯時,所舉的實例一定是蘇聯時期的經典電影,這些電影通常是黑白片,節奏緩慢,主題深奧晦澀,加之播放時要截取片段播放。所以,學生難以提起興趣,更別提通過欣賞影片,以獲得視聽語言的相關知識了。所謂欣賞是欣然觀看眼前的事物;欣然是指帶著愉悅的心情去看。因此,能夠讓學生保持對視聽語言的興趣,并欣然前往另一處“圣地”的敲門磚便是播放具有時代感、短小精干的動畫短片。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對動畫片是極感興趣的,若是選擇播放近幾年創作的極具現代感的動畫片,不僅是故事上有趣生動,在制作技術上,更是絢麗爽酷、吸引眼球。于是,在愛屋及烏的基礎上,深究相關理論,必然會有效果。因此,教材只是備課的基礎,教材盡量不局限于一本,此外還應多多參看其他相關雜志、書籍或網絡文章,使自己在知識儲備上不斷更新。教學目的應該要擴大學生的眼界,以興趣為原則,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轉換為“興趣”式的學習。
二、不拘泥于理論講授
視聽語言課程是一門研究畫面、聲音及之間關系和如何應用的課程。在許多的藝術院校中,都把它作為一門理論課程來開設。作為理論課,如果以傳統的單純講授理論進行教學,那么視聽語言課程本身的知識特色則被抹殺在呆板的理論教學中,就好比總是看著旅行指南,卻難以體驗到其中提到的美景。比如講解鏡頭時,理論上鏡頭一般分為固定鏡頭和運動鏡頭,運動鏡頭之下又有推拉搖移甩等。單純的理論解釋并不能生動地解答什么才是運動鏡頭。若在講授基本鏡頭知識后,以開放性的提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加之播放相關動畫短片,那么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在觀看之后,必然對鏡頭的運用產生極大的興趣,教師則把握課堂氣氛,趁勢而上,或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或組織學生討論并得到問題的答案,或指導學生操作攝影器械,以學生親身體驗鏡頭的運動規律為核心,使教學過程能夠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下完成教學任務。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壓縮理論講授的時間,合理把握觀看影片時間,延長學生的思考時間、討論時間和實際操作的時間,將傳統的理論教學變為有得聽、有得看、有得說,甚至是有得“玩”的動態教學。
三、不拘泥于理論啟蒙,更應該注重實踐應用
2005年,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日前在《中國教育報》上撰文,在分析中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時指出,當代大學生急需培養國際交流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四種能力。因此,教學目標若仍然以理論啟蒙為核心,忽略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那么培養的學生難以在社會上競爭生存。就視聽語言而言,在教學上使用講授法講解基礎知識,利用討論法引導學生觀看影片,之后的分析法促使學生產生動手實踐的興趣,最后以比較法評析學生作業,促使學生動腦思考,從而產生有趣的創意題材。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在掌握視聽語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觀看并討論影片,進而引起創作的欲望,由此促成學生主動的動手實踐,避免了“走馬觀花”的認知,而是將課堂教學變為一次學生“深度體驗”的視聽旅行。
實踐分兩步走,首先是培養學生能夠用視聽語言的專業思維去觀看影片。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門道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視聽語言的知識之后,能夠不自覺地在觀看影片時留意并思考影片中所運用到的視聽語言的基本規律。其次是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實例教學的同時,針對理論知識安排了大量的實踐作業,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視聽語言的基本規律。因此,作業安排為影評分析ppt和短片制作兩個大類,每一份作業均以學生課堂匯報和老師當堂分析評判的方式進行。比如“景別”這個章節,課后安排學生分析某部影片的景別特點,并且運用有關知識拍攝一段以“談話”為主題的影像。當學生作品在教室的投影幕布里播放時,學生對景別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拍攝實踐技術就會一覽無遺。此外,由于要公開播放并講解創作過程,許多學生開始羞于表達創作靈感到最后一堂課的大聲講訴故事緣由,這個過程所產生的教學成果一定不僅僅是視聽語言理論啟蒙,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心理上、溝通能力上還有動腦動手能力上產生了許多的積極效應。
四、不拘泥于書面考試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若想考查學生是獲得了“魚”還是“漁”,就考核方式來說,脫離書面考試,脫離所選教材,是可以避免機械性學習,實現有意義、有目的學習的方法之一。針對視聽語言這門課程,最終的考核分為由課堂出勤5%,作業創意30%,作業制作30%,作業匯報15%,課堂練習20%四個板塊組成。把出勤放入考核中,目的是希望解決藝術生常晚到缺課早退的現象,把作業細分為創意、匯報并與制作相提并論,意為希望學生能夠加強對創意的重視和給予機會讓學生鍛煉表達的能力。在課程的一開始,就特別告知學生這種考核方式,以提醒學生需從多方面練習,才能完整地結束《視聽語言》這門課程的學習。因此,課程考核就像旅行日記一樣,不能流水賬似的記錄,而是強調要有體驗感受,要有心靈領悟,甚至使學生在動畫創作的旅途上,有一場說走就走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督促學生避免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和漫無目的實踐操作練習,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的,使學生既學習和掌握視聽語言的表現方法和技巧,也拓展學生的各種能力,更能快速地進入動畫創作的角色中來。
五、結語
視聽語言課程作為動畫專業必須學習的一門理論課程,傳統的理論講授完全不能滿足課程的教學實踐,根據該課程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培養學生能夠使用專業思維分析和專業技巧創作影像作品。在課程教學中提倡參考教材之余,豐富講義內容和形式,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嘗試細分化的考核方式以應對學生的不同特質,使視聽語言的課堂就像一次旅行,精彩紛呈。常言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只有不斷思考教學的方法問題,不斷更新教學的內容形式,努力做到教學相長,才會在教學經驗中獲得更為優秀的教學能力,才會使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有趣、充滿生機,才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