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寧苑
排圖講述是指幼兒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圖片,予以合理排序,并將所排的結果及所體現的情節講述出來的一種語言教育活動。排圖講述中幼兒可以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圖片,通過想象進行合理排序及創造性的講述。其作為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一種更是有著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其廣闊的交流表達空間、創造想象空間、思維活動空間,不僅有利于發展幼兒的分析、判斷及推理能力的發展,更為其創造性思維及求異思維的發展提供極大的可能性。那么,如何針對不同年齡班的差異,開展排圖講述呢?
一、創設語言情境,運用問題設疑等方式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在模仿講述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處于小班階段的幼兒,語言經驗相對貧乏,講述往往比較簡單,更多的是模仿他人的講述。在這個階段,我認為更多的是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幼兒觀察、講述的興趣為重。小班幼兒剛剛接觸排圖講述,最適合采用的是一種單向排圖的形式。一組圖片按一條線索排成一種序列,圖片有固定的位置。另外,從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來看,我們選擇的圖片要人物、情節簡單,最好能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貼切,重在激發幼兒通過改變圖片順序進行講述的欲望和興趣。以小班排圖講述《吃蘋果》為例,這組圖片共四張,描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蟲蟲發現了蘋果——蟲蟲開始吃了一點點——蟲蟲越吃越多——蟲蟲吃完走了。“吃蘋果”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情,“一個蘋果會越吃越少”這個生活經驗能為排圖講述提供很好的幫助。為了調動小班幼兒參與講述的積極性,我主要采用了設疑提問方式,從觀察圖片畫面入手,引導幼兒想想說說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讓幼兒在一定的情境中想象故事發生的情節以及角色間的對話。
小班更多的是為講述打好基礎。根據小班幼兒無目的觀察的特點,在組織活動時我常注重觀察方法的指導。在單幅圖片的指導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學習從上往下,從左到右等的觀察方法。在看和講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理解力。在多幅圖片的指導中,我有意識地改變出示圖片的方法。有時可先出示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后,組織討論。這種方法的使用,留給了幼兒充分想象的余地,也要求幼兒更多地動腦筋,對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十分有利。在觀察方法學會的同時理解和講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開展講述的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兩方面的指導要點:一是要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畫面,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說清楚畫面所展示的故事情境;二是要用比較恰當的語言講述圖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在此過程中,指導孩子完整表達語句非常重要,這需要教師適時的幫助和引導。
二、巧用游戲策略,運用情境表演等方式拓展幼兒的講述空間,在角色體驗的基礎上鼓勵幼兒擴展講述,提升講述經驗
5、6歲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他們不但能系統地敘述生活中的見聞,而且能生動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談中,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逐步減少,能依據別人的言語調整談話內容。看圖講述能力也明顯提高,兒童在講述時根據圖片內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動。語言表達靈活多樣;并力求與別人不同。但是這一階段的兒童在語言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的邏輯性方面還存在個體差異。中班幼兒對排圖講述活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中班幼兒通過觀察、理解,發揮想象,按照不同的排序方法,創編不同情節的故事,具有了可行性。 在組織活動中,我們創設趣味性強的排圖講述情境,采用各種游戲形式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片,用清晰、連貫較為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感受,正如《幼兒園綱要指南》中所說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關鍵是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到了中班,在圖片的選擇上要適當增加排列講述的分量和難度,圖片數量為4―6幅,圖片之間內容開始呈現出明顯的前后因果關系。在講述時鼓勵幼兒講出為什么,如有可能,還可以讓幼兒進行一些畫面外的有關發揮。以中班《熊和鳥窩》為例,這是一組不按情節發展的四張圖片,但主題表現的是熊愛護鳥窩的故事,圖片主體鮮明,背景簡單,人物形象生動,適合中班幼兒的思維水平。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我將以幼兒為主體,創設“故事小精靈”的情景,通過模擬表演調動每個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成教學目標。用事先準備好的樹、小熊頭飾、鳥窩,讓幼兒模擬表演。小精靈引導幼兒按照幾種不同的故事情節進行表演,挑選在前面講得比較好的幼兒講故事,再由另外一個幼兒表演。這個環節運用了故事表演法的學習方法,幼兒通過表演體驗故事情節,體驗故事中所表達的愛心情感。這里充分運用了幼兒的聽覺、視覺和實際體驗。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說過“我聽見了,然后我忘記了;我看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記住了。”
在這個年齡班,要逐步開展“插排”練習活動,即教師與幼兒共同將一組圖片的主要線索確定后,再出示一幅與此主線索有關的圖片(可以是這組圖片的開端,也可以是情節發展的中間,或是結果),請幼兒依據已商定的主線索,將圖片插排在合理的位置上,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圖片前后)順序的內在關系,積累相應的經驗。再接下來就是讓幼兒進行排圖講述獨立操作的嘗試。三是在考慮以上兩點要求的同時,也又要考慮到所選的圖片在數量上從少到多,內容上從簡單到為復雜等方面的因素。
三、靈活使用圖片,運用自由組圖、合作排圖等方式拓展幼兒的想象空間,在積累講述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講述,豐富幼兒的語言經驗
到了大班,圖片數量增加至6―8幅,畫面的復雜程度及關聯的辨別程度加深。講述的要求逐漸提高,不僅能講出道理,而且要講得逐漸趨于清楚、充分。可以增加一些角色心理活動的講述,還可以豐富因果連詞“因為”“所以”,并進行有關的擴展,如讓幼兒聯系自己的經驗,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件事情。
在排圖講述活動中,同伴間的交流和討論,不僅能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更能幫助幼兒間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拓展思維,讓每一位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在小組合作或自由結伴的講述過程中得以均衡地發展。而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幼兒自由組合及好伙伴間的合作,不僅能讓幼兒悉心聽取同伴的建議,不斷調整自己的排圖方式,更能讓幼兒更好地借鑒學習到同伴的講述經驗,學習到更多的增強講述生動性的有效策略,并讓自己的講述變得更加形象豐富。如在大班上學期《小白兔和山羊公公》的排圖講述練習過程中,我便試著使用了合作排圖講述的組織形式,雖然第一組內的小朋友大部分按照邏輯常理排列出了幾幅圖片的內容——(小兔遇到山羊公公——紅燈亮了小兔決定幫山羊公公過馬路——小兔小心翼翼地扶著山羊公公走過了馬路——山羊公公夸獎它是好孩子——小白兔興高采烈地跑回了家),但是就是苡萱的一句話:“我還能這樣講這個故事啊!今天天氣特別好,小兔蹦蹦跳跳的要回家去,站在馬路邊看了看身邊的山羊公公,想了想這不是剛剛那個老爺爺嗎?這時紅燈亮了,小白兔嗖的一下跑過了馬路,可是她一邊走一邊想,哎呀,我應該幫助那位山羊公公過馬路啊!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一時間激發起了更多孩子的求異和創造欲望,組內其他也有了其他的創作(小兔遇到山羊公公——紅燈亮了小兔蹦蹦跳跳的走過馬路——想起了山羊公公小兔走了回去——扶山羊公公過馬路——和山羊公公說再見)。
我認為:排圖講述教學要從看圖談話——描述性講述——創造性講述,逐步提高要求,讓幼兒從連貫地講述一個角色——講述一個情節——講述一幅圖片——講述一組圖片循序漸進地發展。“排”是排圖講述區別于其他圖片講述類型的內在的質的規定性,同時也是其所獨具的教育價值所在。著眼幼兒不同年齡的能力、認知水平差異,扎實開展排圖講述,幫助孩子在與同伴的游戲互動中不斷交流講述,有效地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