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劉鼎成?徐勝球
摘 要:高校非常重視產學研合作,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產學研合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是進一步提升高校產學研合作水平的一個重大機遇。本文對面向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促進高校產學研合作進行了研究,從中心建設對產學研合作的意義以及促進產學研合作的途徑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高校;產學研合作;促進作用
產學研合作是指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是高校服務社會、促進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從少到多,從弱到強,逐步優化。但是,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也還面臨著一些問題。[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給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向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本質是通過高校與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推動高校與行業產業的融合,提升行業整體水平,這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有相同之處。因此,中心建設將會對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產生促進作用。本文對中心促進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情況進行了研究,以期實現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和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更好結合。
一、高校產學研合作的現狀
黨和政府一貫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要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或同企業合作, 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2]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高校整體實力及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高校產學研合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①高校傳統體制機制的束縛阻礙了高校產學研合作;②高校與企業的交流溝通太少;③缺少能夠將高校和企業聚集到一起的機構和平臺;④未建立公平合理完善的合作運行機制;⑤引導支持和配套政策的數量和質量需要提升。
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
2011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提出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該計劃是針對新時期中國高等學校已進入內涵式發展的新形勢下的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2011計劃”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國際創新力量等機構合作,建設一批協同創新中心。
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分為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和文化傳承四大類。面向行業產業類的協同創新中心是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業企業,特別是與大型骨干企業的強強聯合,預期成為支撐我國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共性技術研發和轉移的重要基地。[3]
三、中心建設對產學研合作的意義
1.為促進產學研合作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面向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特別是大型骨干企業納入到同一個合作體內,在此創新體內,原有的機構之間的界限將被打破,各種創新要素之間的合作更加直接、快捷,相比以往高校與企業建立的產學研合作基地等合作方式,中心內的合作深度和廣度都大大增加。體制機制創新是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中心內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機制,打破束縛合作的體制機制,實現各創新要素的有效融合,使各創新體之間的合作更加順暢,將能夠極大地提高合作的效率。可以說,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提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2. 中心的目標和定位與促進產學研合作吻合
教育部文件當中指出,面向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的發展目標是以“支撐傳統、引領新興、產學融合、貢獻重大”為建設宗旨,經過改革發展,使面向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成為我國行業產業前瞻與共性技術研發的重要基地,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的轉化平臺,高端行業產業人才的培養搖籃。促進產學研合作在中心的發展目標當中得到了明確體現。[4]
面向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顧名思義,其定位就在于服務行業產業的發展。在中心內,技術的研發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完成,產業化生產需要在企業進行,研發和生產需要緊密聯系。這與產學研合作在本質上有相同之處。
四、中心對高校產學研合作的促進作用
1.培養工程技術人才
行業要發展,關鍵在“人”,只有“人”的發展,才能更好地為行業服務。當前社會上存在著用人單位的用工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時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怪像。在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可以加大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力度,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①設置一些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讓學生多參加一些研究和生產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設置一些與實際應用相符的學生考核標準,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②將中心內的企業和企業家納入到教育力量當中,一方面能夠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更多的接觸企業、了解企業,更好的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中心通過輸送大量優秀人才進入企業,服務企業來促進產學研合作。
2.確立科研團隊和科研方向
中心根據發展目標組建科研團隊,確定科研方向,所有的團隊和方向都為行業的發展服務。高校將最優秀的科研團隊聚集到中心內,根據中心內行業企業的技術需求,設置研究團隊和方向,實行反向研發,研究成果再應用到企業中去,這就促進了產學研的互相融合。
3.發揮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
當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主要以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的數量和質量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這一標準用于面向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顯然是不合適的。根據發展目標和定位,中心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應以應用性科研成果為主要內容,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數量,成果開發的工程化水平,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等情況。以此為標準,引導高校和企業將科研與生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能推動行業產業水平提升又能促進高校的產學研合作。
4.高校與企業建立資源共享平臺
中心整合參與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資源,建立資源共享平臺。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和企業的生產技術以及生產需求都會反饋給資源平臺,這樣中心科研人員和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平臺內尋找到所需的資源。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一方面解決了原來高校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一方面打破原來各單位之間合作存在的條條框框。
高校通過協同創新中心的這種模式和體制機制,提升行業產業的發展水平同時促進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是雙贏的好事。本文結合高校產學研合作現狀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情況,淺析了協同中心對產學研的促進作用,對于兩者的結合方式,在以后的實踐當中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嘗試和探索,逐步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
參考文獻:
[1]馬衛華,許 治.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現狀與特點[J].科技管理研究,2010 (23):109—113.
[2]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胡冬云,陶 丹.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2 (11):22—24.
[4]教育部,財政部.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發展規劃[EB/OL].http://www.dost.moe.edu.cn/dostplan/zcwj/20140512103141.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科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