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華
[提要]“八年研究”是美國教育史上歷時較長、規模較大、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實驗,這個歷時八年的教育研究對美國乃至世界的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八年研究”中學生需要的課程改革理念、自主進行的改革思想、尋求大學合作的改革路徑等對我國教育改革有著巨大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美國“八年研究”;我國教育;啟示
一、前言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美國進步主義協會策劃并組織了“八年研究”的教育實驗,對美國的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八年研究”使教育評價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發展,其理論和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美國中學的課程擺脫了傳統的學術性束縛,增加了一些富有生活性和實際性的課程。自上世紀50年代年以來,我國教育界也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熱潮,時至今日,我國教育改革仍然面臨著許多重大問題。從指導我國教育改革的教育理論來看,基本上找不到本國教育理論的影子,沒有自主的教育理念,缺乏符合國情的教育理論,我國改革多年的素質教育改革也流于空談。面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困境,筆者試圖通過對“八年研究”的過程,得出對我國教育改革有益的經驗。
二、“八年研究”的始末
(一)“八年研究”的背景
美國進步教育協會主張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這種教育理念廣泛影響了美國的小學和初中。這一時期中學課程受學院和大學入學考試的支配,其課程存在嚴重脫離社會實際的弊端,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學生的能力、技能、興趣方面的培養很少考慮。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世界罕見的經濟危機,經濟的大蕭條使得大批找不到工作的已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年無處可去,他們不得不到中學注冊學習。在此情況下,中學教育急劇膨脹,中學畢業生就業存在困難。原有的教育目標、課程設置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上述困境,各進步人士在進步教育協會會長艾欽的帶領下,自1933年至1941年在300所大學和30所中學進行了實驗研究。
(二)“八年研究”的前期基礎
30年代初,進步教育協會就開始尋求與大學當局的合作和支持,1930年10月成立了由大學和中學校長在內的26個成員組成的“大學和中學關系委員會”。在其下設了多個專門機構,如負責指導各個研究中學課程改革的課程委員會、負責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評估工作的評估委員會及其他咨詢機構,以保證各學校結果評價標準的一致。在他們的倡導下,有300所大學和學院愿意參加合作,同意從1936年起連續五年接收實驗中學的畢業生。畢業生不進行入學考試,但必須持有中學校長的推薦書證明該生:具有確保完成學業的一般智力;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較高的學習興趣;已表現出成功學習學院開設的一門以上的課程的能力。
(三)“八年研究”計劃的主要內容
1.確定教育目的
進步主義教育人士認為,中學教育的目的除了升學之外還應有其他目的,那就是個人的發展和一定的公民訓練。早在先期實驗中,他們也提出過相應的教育目的:我們將努力培養學生把教育視為對人生意義的一種持久的探索,而不是積累學分,使學生渴求學習,勇于探索新的思想領域。在學習上不斷進取,使學生懂得如何安排時間,如何更好讀書,如何有效地運用知識,對所必須履行的義務更有經驗。
2.設計新課程
課程改革是“八年研究”的主要內容,實驗中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改革。從總體上看,實驗中學在課程改革方面最為普遍和影響較大的是核心課程。不同的學校所實施的核心課程也不近相同,例如,“文化紀元課程”,即在教授希臘歷史時,把它們與希臘科學、哲學、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統一講授;“問題課程”,即以當代問題為中心,選擇與問題的有關材料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現代課程的基本理念逐漸清晰,無論是重構的新課程還是其他課程都致力于發展兒童個性、實現教育目的手段。
3.采用新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合作學校更強調學生的自學以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合作,更注重學生對社區和職業問題的了解,關注創造性活動及個人興趣的訓練。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學校做出了各種嘗試。例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社區和職業問題,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林肯學校讓學生學習研究田納西州區域管理系統和西弗吉尼亞州產煤區的工業組織等,這也很好的彰顯了進步主義提倡的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
(四)“八年研究”的結果
1941年,以泰勒為首的學院追蹤研究組對其結果進行了評價。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八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盡管并不是所有預測的目標都很好的實現了,比如在學生的有效計劃時間、適應環境、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方面兩組學生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實驗本身所要證明的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驗證,證明了進步主義教育改革既能很好的完成中學的傳統職責,為大學輸送人才,又能促進學生其他能力的發展,為以后的社會生活做準備。在研究后期,由于缺乏相關的保障機制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美國的全面參戰,“八年研究”所引起的反響很快歸于沉寂
三、“八年研究”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雖然由于二戰及其他原因“八年研究”的反應沉寂下去,但是實驗對美國乃至西歐國家的課程和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八年研究”的探索,從中我們可以汲取有益的經驗。
(一)對我國考試制度改革的啟示
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素質教育,但遺憾的是素質教育的開展實際上已逐步流于空談,絕大部分的初高中學校,都卷入到升學競爭之中。比如,北京某小學“減負令”頻出,而培訓機構卻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如果我國考試制度不改革,基礎教育中追求分數與培養能力的矛盾、高考所考科目的學習與學生全面發展的矛盾、追求共性與培養個性的矛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將仍然存在。因此,要改變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八年研究”中做法,改革大學和中學的關系,改革現行考試制度,打破“一卷定終身”局面,改變我國高校招生只講成績不講能力的現狀。
(二)爭取廣泛的理論研究人員及社會的參與
在教育改革中,良好的實驗效果和深遠的影響需要建立在教育理論人員參與和廣泛的社會人員的支持上。“八年研究”正是在教育家杜威及課程理論家泰勒等的教育理論宣傳和帶領下以及社會廣泛開展教育改革實驗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我國近幾年的教育改革實踐多停留在經驗總結推廣上,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尤其缺乏適合中國國情的本土理論的指導,大部分是一些生搬硬套的外來理論或是中國權威人士關起門來捏造的理論,最有發言權的一線教師、教育利益相關的社會、企業被游離在教育改革之外,更沒有家長、學生、社區參與的權利。基礎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一大批擁有先進的、獨立的教育理念的專家、教育者的參與,更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廣泛參與。
(三)課程的改革啟示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課程的弊端日益顯現。課程體系過分強調不同學科間的獨立性,科目過多,忽視學科之間的整合性和關聯性。“八年研究”中強調了核心課程的重要性,其課程的實施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雖然他們也存在許多缺點,但在當時它能夠突破傳統課程的束縛并成功的加以實施。因此教育改革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增加有利于區域特色發展的校本課程,重視學生個性創造性的培養。我們應積極汲取“八年研究”中正確的經驗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科學的對我國的教育進行改革。
總之,“八年研究”對美國乃至世界的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八年研究”中的教育理念、改革路徑,改革方法的探究,可以借鑒許多有益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Wilford M.Aikin,The Story of Eight-year Study,Harper Brother Printedin the U.S.1942.p14-15
[2]Aikin,Wilford M.The Story of the Eight Year Study[M].NewYork:Harper,1942.
[3](美)L.A.克雷明.學校的變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4.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