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睿
摘 要:區域有著突出的政治文化空間,并占有重要的經濟文化地位,是商品交換的重要基地,具有很強的綜合服務能力。而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該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構成之一。所以,對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有助于優化區域物流體系,進一步改進區域物流服務水準,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加快商品又好又快的流通。本文就通過區域物流概念和特征的表述,引出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體系的構成,并針對區域物流的發展提出幾點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體系構成
國際物流、國內物流、地區物流是物流空間劃分的三大類別,而地區物流是衡量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科學的評判地區物流水準,制定合理的決策推動區域物流改革,從根本上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為打造國民經濟第三利潤做準備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近幾十年來,對物流領域的研究頗多,針對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卻提及甚少。
一、區域物流概述
區域物流符合當地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契合了區域環境總體特征,滿足了當地政治軍事,經濟自然等條件的發展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間規模,以實現有效的物流組織與管理。區域物流網絡體系、區域物流信息支撐體系、區域物流組織運作體系是構成區域物流的三大要素,非均衡發展理論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策略的理論基礎。區域物流區別于國際物流,無論是城市中的物流,還是某個經濟區域的物流,都會統一在一個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約束下,并受其文化和社會等因素的熏陶,建立起相同等級的裝備水平和科技水平,也就形成了其固有的特色。比如日本區域因其國土狹小,區域內的物流配送體系主要是以海運為主,而美國區域內的物流體系主要是以大型汽運為主,歐美一體化的歷史進程也決定了其分工明確的物流特點,對區域物流的研究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共同促進,以模仿著稱的日本物流體系就是在分析借鑒美國的基礎上形成的。城市物流是區域物流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世界各國物流體系發展的一個共通點就是隨著國際合作的加強,使得城市及其周邊地區也形成了微型經濟區域。因此,物流系統的完善和發展是城市經濟區域建立的根本指標之一。
二、區域物流的主要特征
區域內的一切物流活動都被包含在區域物流的范疇之中,包括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貨物集散或廢棄物處理,也有運輸存儲,包裝加工等一系列環節。區域物流主要有如下特征:
1.從物流對象角度出發,區域內部無論是企業機器設備在生產時所需的各種原料,還是人類活動中的買賣消費品,還是區域垃圾的空間移動等等都屬于區域物流。
2.從物流涉及范圍出發。消費領域以及生產流通領域都屬于區域物流的范疇,區域物流涉及到社會再生產環節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相對于國家宏觀角度的定義,區域物流也可認定為中觀物流。
3.從物流流量角度出發。區域物流的規模較大,但其自身物流流量并不單單取決于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會受到國際之間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的影響,也會受到周邊地區的影響。
4.從物流形式角度出發。干線運輸、貨物通過、貨物集散是區域物流的三大主要形式。
5.從物流管理角度出發。區域物流涉及范圍宏大,既有內部核心的熱點區域,數以萬計的企業或家庭,也有其周邊的農企等輻射區域。
三、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構成
評價指標的量化是建立模型的根本,直接關系著評價結果的好壞,為科學分析區域物流發展水平,設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其相應的評價指標需遵從以下原則: (1)一致性。二次方案的選定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實現系統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可實現性,特殊方案的新意也能代表其相關組成。(2)客觀性。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制定決策,所以,評價的客觀性直接決定了決策質量的優劣,評價人員構成的突出代表性,評價資料的全面可靠性是其中的兩大要素。(3)系統性。評價量化的細則要涉及到系統的任何方面,對于特殊的定性問題要給予相應的評價指標,防止出現主觀性。其中又涉及到外部環境準則 、區域物流合理化準則、物流子系統效率及服務水平準則等三大方面。
1. 外部環境準則。影響區域物流發展的外部環境準則涉及方面眾多,本文采用五方面影響要素進行評價。外部法律法規環境指標,當代物流產業在原先三大產業支柱層面上已不再停留,只要有商品生產經營的地方,就有當代物流的管理和經營。當代物流產業存在著諸多相關產業,具有了信息化、系統化、全面化的特點,其中主要有政策導向和法律健全兩個評價指標做衡量。因此,國家相關部門需要給予其寬松的發展政策,統籌制定階段性的發展規劃;員工自身素質指標,當代物流產業的發展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當代物流科技創新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而員工自身素質的指標主要包括專業技術物流人才的平均值以及企業針對物流的技術培訓率;區域信息化水準,信息技術在物流產業鏈中充當著重要角色,對于提升供應鏈效率以及預防風險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區域貿易交易水準,區域貿易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該地區真實的物流需求,貿易交易水平高的區域會產生大量的物流需求,其中主要包括其余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貿易水平兩大因素;區域基本設施的配備,物流區域的建立需要配備大量的物流基礎設施,一個區域基礎設施的配備水準直接影響著該區物流運輸的能力,是衡量該地物流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中根據系統內部特征的衡量,主要包括倉庫發展程度和運輸發展程度兩大細則。
2. 區域物流合理化準則。區域物流發展的合理化反映了該區物流發展的協調程度,是該區物流產業走上健康之路的重要前提。具體有如下四項指標:市場秩序指標,市場秩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物流市場發展的合理性,井然有序的市場秩序能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市場進出、交易、競爭在內的相關細則。市場進出主要有經營者違章,經營者資格合格率;市場交易主要有違法合同,履行合同率;市場競爭主要有商業機密被泄,虛假廣告產生率等等;標準化指標,物流的標準化程度是實現物流產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物流產業設備匹配性好,涉及范圍廣,因此具有較強的建設性。區域物流產業的標準化主要有術語、設備、信息系統標準化三項指標。其中設備標準化包含模數或托盤大小等;信息標準包括網絡服務系統或電子數據交換等;術語標準化包括對物流的定義,專業名詞的衡量等方面;經濟效益指標,區域物流經濟效益的衡量關系著當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最終結果,其中主要有該區物流產業的總成本/國民生產總數,第三方物流服務值在社會物流總成本中的比重等;環境指標,區域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到該區各項功能的發揮和居民生活環境的好壞,影響到國家可持續戰略的實施。其中主要包括:水氣污染、交通問題、噪聲污染。endprint
3. 物流子系統效率及服務水平準則。運輸儲存、包裝加工、搬運以及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統中的重要子系統,特征值是衡量物流系統狀態的技術經濟指標,而物流生產率和物流服務質量是物流特征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時間,工作,質量以及地點的準確性和完善性。
倉儲生產率,其中包括了對倉庫面積的利用率,而質量指標中也包含了物品錯發率,物品完好率等內容,服務質量包含了物流終止及起始完成率等等;運輸生產率。運輸生產率主要是指運輸費用在總體產品價值中的百分比,以及每噸或者每千米的運費指標等等;生產計劃及控制指標,物流的生產率主要包括了產能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等,而服務質量的主要衡量指標是物流的完成 率以及生產 加工過程的協調率等;信息中心發展程度指標,完善的客戶需求資料能夠方便物流的及時配備,降低庫存風險,因此,信息中心的發展水平是物流系統的重要衡量指標,其中又包括對信息的獲取和加工。
四、發展區域物流的建議
經濟的發展與區域物流產業相輔相成,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物流的進步,物流產業的發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區域經濟的騰飛,針對我國不同區域的不同經濟發展與物流狀況,有如下建議可參考:
1.加大對經濟的重視力度。經濟對區域物流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雖然類似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經濟水平已經發展到較高程度,經濟對物流產生了明顯的拉動作用,但是與之相關的區域物流配套設施還不全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總體發展。因此,較發達的區域要進一步完善物流基地的各項配置,進一步擴大物流配送網絡,逐步形成強大的物流支撐局面。對于經濟欠發達的二三線區域,要把經濟的發展放在首位,以經濟的發展帶動物流產業的進步,并且做好該區域的物流規劃,形成輻射效應,逐步健全路網建設,形成以點帶面的局勢,有條件的話要考慮建立物流園區,在已有物流園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物流基地的作用。構建物流信息交流平臺,注重物流專業人才培訓,逐步形成完善的各項培訓制度。另外,企業要與高校及時交流互動,以便培養出更加適合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2.逐步構建綠色物流體系。區域物流的發展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綠色物流的目標就是盡可能的降低資源消耗,以最少的污染力度來達到預期的目標,期間通過利用先進的物流存儲配送技術,來優化物流的各項流通活動,建立一種目標與環境共存的管理系統。另外,生態逐漸成為人們備受關注的話題,區域物流的發展更要遵從相關的法律法規,最大限度的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無論該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如何,物流系統的現狀如何,都必須通過對資源、技術、經濟等的綜合考慮,走綠色物流的發展之路。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以提升整體的物流績效,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在提升物流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大幅度降低其對外在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3.建立自身區域的物流特色。區域本身就帶有自身的區位優勢,因此,在不同地方,發展區域物流時要充分利用自身固有的優勢,打造屬于自己的物流服務特色。比如說上海,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的扶持,航空物流樞紐和對外對內港口物流樞紐構架已基本形成,上海區域就可利用這兩點著重發展航空和港口物流服務。重慶也是國家重點的經濟發展城市之一,長江上游重要的樞紐城市以及獨立的直轄市政策扶持,雖然身處國家內陸,但是中西部結合的水位優勢為其成為我國內陸物流航運龍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其可考慮進一步發展內河港口物流運輸以及內陸中轉物流服務。
五、結語
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體系也應遵循科學性、客觀性、層次性、全面性、權威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則。一個科學合理的區域物流評價體系,方便了從業人員對當下物流水準的準確認識,能夠及時發現區域物流活動中存在的不足或問題,并進行及時解決,推動了該區域物流服務質量的提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國內學者對于其評價指標的劃分大致可分為定性分析類、定量分析類、定性定量并重三類。當下,對于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物流費用水平這一層面,不能夠對區域物流發展的真實水平進行更為確切的評價,使得國家或者地區在確定自身物流發展戰略的時候時常處于迷茫狀態。因此,不斷完善對于區域物流的綜合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水平,最大限度的發揮區域物流與經濟的相互作用,需要相關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王振鋒,王淮東,徐廣印,王巍,曲建華,梁廣華.基于非線性主成分分析法的區域物流發展綜合評價模型[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2] 李兆磊,張雅琪.區域物流系統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09年07期.
[3] 譚濤.區域物流競爭力水平分析與評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06期.
[4] 董艷.層次分析法在合理選擇網絡攻擊時間中的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09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