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臣
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居消化系統腫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早期胃癌70%以上無癥狀,隨病情進展可出現發熱、嘔血、黑便、進行性消瘦、貧血、腹部包塊等報警癥狀[1]。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檢查手段的不斷增多,胃癌的發現率明顯增加。然而,在老年胃癌患者中,因無特異性癥狀,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而延誤治療。本研究對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門診就診的12位老年胃癌患者的誤診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普通門診以消化不良為主要就診原因的老年胃癌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61~82歲。首次就診時患者均拒絕接受幽門螺桿菌[2]、X線鋇餐或胃鏡檢查。所有患者均無消化性潰瘍病史,無腫瘤家族史。無報警癥狀及體征,如:發熱、嘔血、黑便、吞咽困難、消瘦、貧血、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腹部包塊等。首次就診后均給予抑酸劑或/和胃動力劑治療,治療1個月后,其中3例患者癥狀減輕,9例患者無效,其中2例出現黑便,其他患者無明顯新發癥狀。1個月后復診時患者均進行胃鏡及活組織檢查,確診為胃癌。
1.2 輔助檢查 患者確診后,進一步完善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心電圖等檢查,并根據超聲、CT等檢查結果進行TNM分期[3],根據綜合評價情況制定治療措施。
12例患者中共進行根治性手術4例,姑息性切除2例。其余6例因已出現遠處轉移或身體不能耐受手術等原因,選擇同步放化療3例,全身姑息性化療2例[4],放棄治療1例。
胃癌是一個以局部組織異常生長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對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危害嚴重。據統計,平均每2~3分鐘就有1名中國人死于胃癌。由于胃癌是一個全身性疾病,因此,重視胃癌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特征,有助于提升診療水平,造福胃癌患者[5]。
胃癌早期幾乎沒有特異性癥狀,或僅僅表現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癥狀,如反酸、腹脹、納差、上腹痛等。以上述癥狀就診時極易被誤診為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上述癥狀易被忽略,患者確診時,病情往往已是進展期。據統計,患者發病到就診時間,在3個月之內占10%,在3個月~2年之間占70%,在2年以上占20%。胃鏡檢查及活組織檢查目前仍是確診胃癌的金標準,手術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胃癌的5年存活率與早期發現密切相關,因此,提高胃癌的早期發現率至關重要。
本研究旨在提醒廣大臨床醫生,接診老年消化不良患者時應提高警惕,除詳細詢問病史和系統查體外,要加強多學科之間協作與隨診,充分與患者溝通,向患者講明X線鋇餐或胃鏡檢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爭取患者配合,做到胃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劉厚鈺,石碧堅. 胃癌.實用內科學.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989-1994.
[2]季加孚.2011版NCCN胃癌指南更新解讀.醫師報,2011(19 ):5-7.
[3]Ajani JA,Bekaii-Saab T,Yang G,et al.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gastric cancer.2009.
[4]經劍鋒,吳開春.胃癌肝轉移預后影響因素及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7):47-50.
[5]洪流,吳開春.整合醫學對提升胃癌診療水平的促進作用.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0):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