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麗
產后出血137例臨床分析
蔡小麗
目的 探討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137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剖宮產和分娩次數的增加是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 產后2 h內是產后出血的高峰。結論 重視圍生期保健, 降低剖宮產率;加強計劃生育宣教, 減少分娩次數;產后2 h必須在產房內嚴密觀察。
產后出血;臨床分析;植入性胎盤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產婦最常見和最危險的并發癥, 亦是圍生期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1]。現階段仍居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 因此探討產后出血的原因及危險因素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對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病率和孕產婦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2013年尉氏縣婦幼保健院全年孕產婦住院分娩總數5438例, 其中陰道分娩3750例, 剖宮產1688例, 產后出血137例。年齡最小的是19歲, 最大的是41歲,平均年齡26.8歲。初產婦3839例 , 經產婦1599例。孕周31~42周, 平均孕周39周。
1.2 診斷標準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失血量超過500 ml者[2]。出血量的收集采用容積法+稱重法。
2.1 產后出血的原因 2013年全年共發生產后出血137例,其中宮縮乏力101例, 胎盤因素22例, 軟產道裂傷10例,凝血功能障礙4例。分別占產后出血的百分比為73.72%、16.05% 、7.3%、2.92%
2.2 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出血的影響 陰道分娩3750例,產后出血69例, 產后出血率1.84%, 剖宮產1688例, 產后出血68例, 產后出血率4.03%。
2.3 分娩次數對產后出血的影響 初產婦3839例, 產后出血85例, 產后出血率 2.21%。2次分娩者1192例, 產后出血35例, 產后出血率 2.94%。分娩次數3次及3次以上407例,產后出血17例, 產后出血率4.18%。
2.4 產后出血的時間 137例產后出血患者在產后2 h內發生產后出血111例, 產后出血發生率81%。在產后2~24 h發生產后出血26例, 產后出血發生率19%。
2.5 產后出血的轉歸 137例產后出血患者無一例死亡。5例因失血性休克行子宮次全切術, 1例因部分性植入性胎盤行病灶切除加子宮修補術, 其余經搶救全部痊愈出院。
3.1 產后出血的原因:有研究指出全球25%孕產婦死于產后出血[3], 是產科死亡的首要原因, 可見產后出血仍是現代產科面臨的重要課題。①本資料顯示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引起宮縮乏力的原因又分為全身和局部性因素。全身性因素主要包括產婦精神過度緊張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 產程延長或難產, 臨產后使用鎮靜劑或麻醉劑不當;局部因素主要包括子宮肌纖維過分伸展(如:多胎、羊水過多,巨大兒)、子宮本身病變(子宮肌瘤、子宮畸形等)。子宮肌壁傷(產次過多、急產、剖宮產等)本資料中剖宮產的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高于陰道分娩, 隨著分娩次數的增加產后出血發生率逐漸增加。子宮肌水腫或滲血,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②胎盤因素占產后出血原因的第二位, 大多是第三產程處理不當造成胎盤剝離不全、滯留、嵌頓, 殘留等導致的產后出血。其次是多次分娩和流產,因多次分娩和流產可不同程度的損傷子宮內膜造成子宮內膜
炎致胎盤粘連, 胎盤粘連需人工剝離導致產后出血。本資料中隨著產次的增加產后出血率逐漸升高。可見多次分娩和流產也是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③軟產道損傷, 本院多見于剖宮產術中子宮切口延長撕裂、急產、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等患者。④凝血功能障礙是產后出血較少見的原因, 但也不能忽視, 一旦發生出血量多易休克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給搶救帶來很大的困難。本資料中5例子宮次全切的患者3例都是因為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凝血功能障礙所致。
3.2 產后出血的處理 產后出血重在預防, 一旦發生產后出血, 應立即建立靜脈通道, 在預防和搶救休克的同時, 尋找出血原因并做相應的處理。
3.3 產后出血的預防 重視產前保健, 加強計劃生育宣教,減少人工流產、分娩次數, 及早發現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在分娩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正確處理產程, 慎用鎮靜劑、麻醉劑, 嚴格操作規程, 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 盡量降低剖宮率, 提高剖宮產手術的技巧。加強產后巡視, 本資料中產后2 h 內產后出血率高達81%, 故產后2 h應在產房內嚴密觀察。做好圍生期保健, 提高產科質量, 針對產后出血的原因進行預防是降低產后出血發病率的有效措施。
[1] Messarat-Haddouche Z, Leleu H, Nitenberg G, et al.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indicators relating to the quality of prevention and early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COMPAQ-HPST research project).J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Paris), 2012, 41(3): 271-278.
[2] 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205.
[3]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843.
2014-05-08]
475001 河南大學校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