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連成
電子染色內鏡在確定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中的應用
鄂連成
目的 探討染色內鏡對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的價值。方法 將內鏡下有黏膜異常表現的24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08例予以染色后活檢,對照組132例單純活檢。結果 觀察組病檢證實有腸上皮化生46例,不典型增生30例,早期胃癌8例(經手術病理證實);對照組病檢證實有腸上皮化生34例,不典型增生20例,早期胃癌0例。觀察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為77.78%,對照組為40.9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染色內鏡可增加活檢的陽性率,對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有臨床應用價值。
胃癌;癌前病變;診斷;染色內鏡檢查;胃鏡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在我國惡性腫瘤中排第二位[1]。我國新發胃癌病例占全球新發病例的40%以上, 并且大部分已處于進展期, 手術及化療效果不佳[2]。因此早期診斷胃癌及癌前病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胃鏡檢查在確定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中具有重要價值。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普及和各種內鏡下方法的開展, 內鏡已經成為診斷消化道腫瘤的首選方法, 電子染色內鏡是近年來發明的內鏡方法, 為了探討電子染色內鏡下診斷胃癌及癌前期病變的臨床價值, 作者經過多年臨床研究, 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進行診治的內鏡下黏膜異常的240例檢查者。納入標準:①所有檢查者均進行胃鏡活檢;②檢查前未行放化療和免疫治療;③自愿納入本研究者 。觀察組108例予以染色后活檢,對照組132例單純活檢。觀察組108例中男70例, 女38例;年齡32~80歲, 平均年齡(55.48±12.39)歲。對照組132例中男79例, 女53例;年齡33~81歲, 平均年齡(56.79±11.45)歲。兩組檢查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檢查者均進行常規胃鏡的準備與操作, 檢查前常規用咽部麻醉藥、一般情況告知、體位擺放, 檢查前除準備常規胃鏡下治療器械外, 需禁食水6 h。完善血常規、血型、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等治療。麻醉前麻醉師、內鏡操作醫師、護理人員均需要詳細了解病史, 注意有無禁忌證及麻醉藥物過敏史。有休克癥狀者檢查前糾正休克。測量血壓、脈搏、呼吸, 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如有假牙應取下, 以防窒息[5]。插鏡過程中保持患者頭部位置不動, 應密切觀察檢查者的反應, 當胃鏡到達咽喉部時, 囑患者做吞咽動作,以助胃鏡通過咽喉部, 但不可將唾液咽下, 以免嗆咳, 如有嗆咳, 說明可能有唾液流入氣管, 應將患者的左嘴角輕輕下壓, 協助患者將唾液排出。當檢查者出現惡心不適時, 應告知檢查者深呼吸, 放松全身肌肉。觀察組用清水將病變部位及周圍胃黏膜沖洗干凈后,經活檢孔插入噴灑管,將配制的0.5%盧戈氏靛胭液均勻噴灑于病變黏膜,0.5 h后,于著色區域行胃黏膜活檢并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對照組直接鉗取胃黏膜行活檢。
觀察組108例檢查者中, 病檢證實有腸上皮化生46例,不典型增生30例,早期胃癌8例(均經手術及術后標本病理檢查證實限于黏膜層且無淋巴結轉移)。對照組檢查者中,病變組織病理檢查顯示:腸上皮化生34例,不典型增生20例,未檢出早期胃癌。觀察組癌前病變和早期胃癌共檢出84例,檢出率77.78%(84/108);對照組癌前病變和早期胃癌共檢出54例,檢出率40.91%(54/132)。統計學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 電子染色內鏡能明顯提高活檢的陽性率。
胃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惡性腫瘤, 在惡性腫瘤中排第二位, 病死率排第三位, 大部分患者發現胃癌并采取治療措施時已經處于晚期狀態, 治療效果不佳。目前, 胃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放化療等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 雖然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 胃癌的手術切除率不斷得到提高, 但是其術后復發率高、死亡率仍然是醫生經常面臨的問題[3]。因此如何采取積極的措施早期診斷胃癌及癌前病變具有深遠的意義。
內鏡是近代醫學史中一種重要的診斷和治療器械。隨著科技的進步, 內鏡已從原來單一的診斷功能發展到借助高頻電刀、氬氣、微波、激光等手段來摘除、電凝人體的贅生物以及直接進入腔內止血等為目的的治療性內鏡。目前外科正逐步形成以內鏡為治療工具的“微創外科學”[4]。
胃鏡檢查是臨床常用的檢查手術, 胃鏡診療技術目的通過胃鏡檢查直視胃部疾病, 以確定病變的部位及性質, 取活體組織檢查以協助診斷。臨床適應證包括上消化道癥狀, 需做檢查以確診者;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者;疑上消化道腫瘤者;需隨診的病變, 如潰瘍病、萎縮性胃炎、息肉病等。但臨床操作中也要注意禁忌證, 比如有嚴重心臟病、嚴重肺部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生命體征不穩者、精神不正常不能配合檢查者、咽部急性炎癥者、明顯主動脈瘤、腐蝕性食管炎急性期或者疑有胃腸穿孔者[5]。
本研究采用電子染色內鏡檢查作為觀察組研究方式, 此方法是通過內鏡將色素噴灑在胃黏膜上, 作內鏡檢查, 稱染色內鏡, 通過本研究發現, 觀察組癌前病變和早期胃癌共檢出84例,檢出率77.78%(84/108);對照組癌前病變和早期胃癌共檢出54例,檢出率40.90%(54/132)。統計學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 染色內鏡可明顯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 染色內鏡的優點: 良惡性病變染色不同, 容易進行鑒別診斷; 對癌變區域判斷更準確, 可提高胃癌的活檢陽性率; 能觀察到胃小變區的大小、形狀和排列方式;能顯示黏膜表面的細小凹凸改變、早期胃癌普通內鏡檢查不易發現,易漏診, 用染色法能提高其診斷率。
綜上所述, 盡管染色內鏡可很大程度上提高早期胃癌和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診斷率, 但常規活檢因取材部位及深度等原因, 還是有一定的漏診率, 黏膜下層的整個病灶, 并進行病理學檢查, 彌補了常規活檢的不足, 減少漏診率。因此,對于有經驗內鏡醫師診斷的早期胃癌, 進行染色內鏡并行完整病理活檢對于診斷早期胃癌有重要意義。
[1] Areia M, Amaro P, Dinis-Ribeiro M, et al.External validation of a classification for methylene blue magnification chromoendoscopy in premalignant gastric lesions.Gastrointeet Endosc, 2008,67(7):1011-1018.
[2] 陳麗娜,吳云林.內鏡染色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應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7,27(5):613-616.
[3] Yamamoto H.Technology insight: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ms.Nat Clin 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4(9):511-520.
[4] 陸文曉,焦建華,王亞.染色內鏡對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的影響.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1):5118-5119.
[5] 于勁, 鄧磊, 王雷, 等.染色內鏡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 2012, 2(12): 168-171.
2014-06-20]
843300 新疆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