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摘 要:依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心理學原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反應采用不同的強化物進行強化,使學習材料的刺激與教師所期望的學生反應之間建立穩固的聯系,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行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人才培養;課堂強化;學生行為反應
“你很棒”“獎你一張貼貼紙”,類似這種強化在課堂內外隨處可見。老師在有意無意間,或多或少在運用強化技術。但因為缺乏理論學習與實踐指導,目前我國教師將強化技術運用于課堂中還處于憑經驗階段。而在西方一些國家和地區,上世紀心理學家對強化行為就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系統的強化理論,廣泛用于教學實踐。筆者隨機通過采訪調查等方式,獲得一些不完全數據,從中可大致反映出中國教師在強化技術運用方面的現狀及問題。
問題1:教師強化物運用較單一。教師多憑經驗、憑習慣,了解并運用的強化技術不超過3種。魚骨圖(篇幅所限,圖略)可以直觀羅列各種強化技術,其中最頻繁被教師有意無意運用的3種強化技術為:①言語強化中的口頭語言強化,即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和表現以口頭語言的形式作出針對性的肯定、表揚或批評,以達到強化目的。②非語言強化中的體態語強化,特別是點頭與搖頭,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或否定。③符號強化,又稱標志強化,即教師用醒目的符號、色彩的對比、彩色圖形或是“代幣制”,使學生表現出教師期望的良好行為。
問題2:教師強化方法運用單一。年輕教師往往選擇物質獎賞,回答問題獎一個貼貼紙,作業整潔還是獎一個貼貼紙,每節課的課中課后都是獎貼貼紙。對A同學的良好表現獎貼貼紙,對B同學、C同學仍然獎貼貼紙。某些教師傾向于運用自己熟知的強化方法來強化具有不同個體特征的學生的不同行為。
問題3:教師強化安排不分階段,多采用連續強化(即對學生每次出現的理想行為反應都予以強化),即使運用間歇強化也多選擇運用固定比例強化(即理想行為達到固定數量后進行的強化)和固定間隔強化(理想行為出現后按固定時間間隔進行的強化)。運用連續強化的優點是學生的理想行為建立快,缺點是減退也快,較適合于運用在教師期望學生建立良好行為的初期。課堂強化的安排(篇幅所限,圖略),一般可以分為連續強化(初期)、間歇強化(長期),其中,間歇強化又分為比例強化——次數(重視結果)、間隔強化——時間(重視過程)。而比例強化包括固定比例強化、變化比例強化,間隔強化包括固定間隔強化、變化間隔強化。
問題4: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過多關注不當行為,運用消極強化過于頻繁。一些教師往往像救火隊員,不斷在滅火,而非防患于未然。強化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兩種。積極強化即教師使用獎賞性刺激物激起學生理想行為動力時采取的強化,可以是有形的或是物質的獎賞,也可是無形的或精神的獎賞;而消極強化是指教師通過取消不愉快的刺激物來激起學生的理想行為動力時采取的強化,如學生企圖避免的刺激物,課后留下來或是其他懲罰的威脅等。
問題5:教師對強化技術運用的效果關注不夠,很少跟蹤觀察學生行為發生的變化,然后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對學生的情感體驗變化關注也不夠,給部分學生帶來不愉快的體驗,有時運用強化技術過于機械化、不夠人性化、缺乏愛。
正如崔允漷教授所總結的,慎重而恰當地使用強化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關鍵是教師要學會何時、何地以及如何給予強化,以保證強化的積極成效。
筆者系統學習強化技術理論后,在英語課堂教學管理中有意識地不斷嘗試、比較各種技術,獲得如下體會,對上述教師在強化技術運用上的問題解決想必有一定啟示。
突破問題1:強化物運用要多樣化。①在言語強化中,除口頭語言強化外還要多運用書面語強化,即教師通過書面文字形式給予學生反饋,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強化作用。英語周末常規作業有單元預習作業、整理作業、寫作、背誦,筆者每次在每位學生的作業后留下一段融入希望的評語而非簡單籠統的Terrific、Great、Not Bad、Try harder。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預習更能抓住重難點,整理更全面細化,寫作更具邏輯性與見解,學生在強化中逐步達到筆者對高二下學生的預設目標。②善于運用非語言強化,如面部表情、眼神運用及頭、手、臂和其他身體部位組成的體態語強化。筆者常常用一個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豎大拇指的手勢給予學生肯定,往往“此地無聲勝有聲”,比言語強化作用更大。③Robert E.Slavin在其著作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中,對強化物做過專門研究。他認為學生喜歡的任何東西都可以作為強化物,但需遵循基本原則:首選能起作用,但不太貴的非物質的強化物。強化物從最不物質化到最物質化排列依次為:自我強化、表揚、關注、評定和認證、家庭強化、特權、活動強化物、物質強化物和食品。筆者初上講臺時,常常會用各種糖果調動學生舉手發言的積極性,效果初期很明顯,但學生逐步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可以得到何種糖果,如果沒有糖果就不舉手,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成效并不顯著。
突破問題2:強化方法多樣化。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個性特點和行為傾向來選擇強化物、把握強化的時機、設計強化的程序。①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階段,適時選擇一級強化物(primary reinforcers)和二級強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rs)。對于高中起始階段的學生,用一級強化物如糖果、貼紙等不同的小玩意強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較有效,但隨著學生身心發展,更高年段學生會不屑這些物質強化,二級強化物如代幣強化和活動強化會更有效。②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在教學中適時運用普雷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普雷馬克通過研究發現,可以用那些更偏愛的活動來強化那些不太喜歡的活動。正如祖母常用的“祖母原理”:“你必須吃完飯才能出去玩。”A同學個性開朗、活潑,活動參與熱情高,但不會合理安排時間,作業時有拖拉。一次,他非常希望申請成為學生會的一員,但其母親不支持,怕影響孩子的期末復習。A同學很郁悶,向筆者傾訴。筆者與其母親溝通后,達成一致,即A同學只要保證沒有出現作業拖欠情況就可實現愿望。A同學就此作業按時上交,而此前各種強化方法作用均不顯著。
突破問題3:逐步提高學生獲得強化所需的反應比率,逐漸減少強化,防止學生對強化物的過度依賴。應綜合運用固定比例強化、變化比例強化、固定間隔強化、變化間隔強化,有效抵抗學習行為的消退。①固定比例強化能夠非常有效地激勵個體保持已培養的良好習慣,特別是從連續強化的固定比例開始,然后再逐漸提高強化要求,變化比率,這樣更能提高行為水平。以激勵學生記單詞為例,起初學生聽寫達到90分以上,后一次聽寫就可免聽并以100分記;兩個月后,聽寫需達到100分才可免聽一次;一學期后,聽寫累計3次100分可免聽任意3次;一學年后,聽寫需連續3次100分可免聽任意3次。一學年半后,學生無須任何強化,80%同學可每次聽寫達90分以上,詞匯拼寫能力大大提高。②間隔強化有利于學生達到理想行為后逐步減少強化也能自覺學習。以課文背誦為例,起初學生背誦前一周布置的課文拿兩個A可免背后一周課文一篇,之后學生免背課文會時不時推出,有時兩周累計4個A,可免背一次,有時一個月課文背誦累計7個A可免背一次。學生每次都會認真模仿、熟練背誦以求達到A,獲得間隔性的免背獎勵。學生背誦能力不斷提高,80%學生200個詞左右的篇章一般聽讀10遍以內可以背誦。
突破問題4:多關注學生的成長,少用消極強化,關注學生情感體驗。①多用替代強化又名榜樣強化替代消極強化。當部分學生不能及時按要求訂正時,筆者不是用懲罰措施或是“碎碎念”來試圖改掉學生的壞習慣,而是表揚及時認真訂正的同學并將他們的作業在班里傳閱展示。后者,學生更樂于接受且能更快幫助學生培養好習慣而改掉壞習慣。當學生的小組課前展示不具創意時,筆者在年級里發現有課前展示很有新意的小組便安排他們利用英語早讀時間到各班展示。臺下的同學可獲得啟發,找到前進的方向,臺上的同學會更花心思,突破自己。如果只是批評課前展示不理想的小組并懲罰他們再展示一次,他們的第二次展示并不會有太大的提高,而且會帶來消極的強化體驗。②以明確的可觀察事件來說明學生被期望的行為。在學生不良行為出現前“打好預防針”,而不是放任不管,秋后算賬。
突破問題5:教師應該跟蹤觀察學生行為發生的變化,關注強化技術運用的效果并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張弛有度地運用強化技術。以A同學為例,該學生活潑開朗,但有時不很成熟,需要不斷給予外部強化去調動其內部興趣。高一學年,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與學生共同制定了級別遞進式獎勵卡制度。A同學為了獎勵卡,上課發言特別積極,課文背誦積極,作業相當認真,總之處處對自己高要求,以拿到最多的獎勵卡,無形中培養起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并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一學年后,英語水平在班里遙遙領先,在浙江圖書館舉辦的英語朗讀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起初我擔心一直靠外部強化(extrinsic reinforcers)來推動A同學,會降低其內部興趣。在翻閱有關專著后發現,如果外部強化是對學生的不斷進步以及獨立性的認同時,這些強化物是積極的,非但不會降低內部興趣,反而能增強內部興趣。A同學就在不斷強化下,越來越優秀。
筆者是一名中職英文教師,在課堂強化技術研究時主要以初中、中職英語教學實踐為案例。但是,筆者認為,實踐課堂強化技術在各個年段、各個學科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是相通的。只要結合有關課堂強化技術理論并自我實踐,對比研究,慎重而恰當地使用課堂強化技術,即學會何時、何地以及如何給予強化,就可以保證課堂強化的積極成效,提高教學效果,特別是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方面效果更顯著。希望廣大教師能更關注課堂強化技術并應用于實踐,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行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王恒.小學課堂強化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浙江省杭州財稅會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