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曙東
摘要:分析列舉了金湖縣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措施,指出其利用林業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充分挖掘和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實現空間循環再造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多贏。
關鍵詞:林下資源;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3302
1引言
近年來,金湖縣堅持把搞活林下經濟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來抓,充分挖掘和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實現空間循環再造和經濟社會效益雙贏。金湖縣積極利用現有成片林約40萬畝的資源推廣林地種植經濟作物、養殖生態畜禽等林經模式,繪就新的增收風景線,有效拓寬了林業發展空間,探索出一條林下經濟發展、生態旅游唱戲的成功之路。2012年全縣實施林下復合經營面積達到20萬畝,帶動農民創業就業5.2萬人,年增加農民收入 25.6億元,形成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游、濕地旅游等多種經濟形態,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豐收,促進了林業可持續發展。
2主要舉措
2.1因勢利導,政策驅動
一是將向上爭取的林業、水產、畜牧業、農業等項目資金優先用于扶持林下經濟發展。二是信貸支持,通過林權抵押貸款、發放小額貸款等形式,激活多元化現代林業融資平臺,構建政府、金融、企業、農戶“多方合作、利益聯結”的擔保機制。通過林權抵押貸款解決林下經濟投入。
2.2依托媒體,科學引導
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成功模式、先進典型進行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激發其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二是充分利用林業、農業、水產、畜牧業技術推廣機構,全面系統研究總結林下復合經營模式、種養殖技術規程,推廣應用林牧、林糧、林漁、林藥、林菌、林菜、林草等林下經濟模式,積極開展農民林業生產、林下種養殖技術培訓。三是積極與高等院校、農林院所溝通,千方百計借助高校和農林院所的高端資源,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為林業及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經過技術指導,多種經濟模式逐步成型。一是印發資料。通過歷次的分析、對比,多次編印下發林農復合經營模式的技術資料,讓基層干群有較大的選擇余地。林下種植養殖模式編制成詳細技術資料下發,包括茬口安排、造林方式、種植密度等,并安排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二是推薦主要模式。通過實踐對比,將可靠性大、穩定性好、可操作性強、經濟效益高的12種主要模式進行集中推介,包括:楊樹—油菜—花生(山芋);楊樹—玉米—花生(大豆)—大棚蔬菜;楊樹—棉花—荷蘭豆;冬菜—楊樹—西瓜—花生—大豆;楊樹—西瓜—越冬菜;楊樹—中草藥(半夏);楊樹—花卉(石蒜);楊樹—綠化苗木;楊樹—家禽;楊樹—水產養殖—稻麥(小網格林網內的稻田養蟹);楊樹林地鏈式復合經營(林下養雞養蚯蚓);楊樹—食用菌。三是執行配套技術。楊樹栽植的密度為每畝11~17株,一般間種的株行距為4m×10m、6m×8m;涉及大棚建設的為4m×10m或6m×10m,如考慮大棚換位則為2m×20m、3m×20m;林禽套養可在林地建設棚室,也可在行距太小不能間種的林地進行放養。四是提供技術支持。充分利用送科技下鄉、基層干部培訓等機會,組織農業、林業等專業技術人員講解高效林農復合經營的栽培模式、方法、技術要點等,以不斷提高科學化經營水平。
2.3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
發展林下經濟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的原則,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講求實效。把發展林下經濟與促進林木生長相結合、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相結合、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科學選擇種植、養殖模式,實現林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因地制宜,推廣應用成熟的復合經營模式。針對新造林、中齡林、成熟林,考慮林地的不同郁閉度,選擇不同的復合經營模式。一是郁閉度0.2~0.5時,通風透光,間種蔬菜、水果和花生等經濟作物,間作花卉、花木。二是郁閉度0.5~0.9時,透光性不足,利用楊樹秋季落葉的特點,間種油菜或雪里蕻作為冬菜,或間作半夏、石蒜等耐蔭草藥、花卉。還可進行林禽套養,形成互生的生態系統,提高綜合效益。三是郁閉度0.9~1.0時,基本不透光,進行林菌套作,即林地套作高棚雙孢蘑菇,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經過多年的推廣實踐,林下間種收入超過純種糧的模式越來越多,林農綜合效益達到每年每畝純收入2000元的高效模式得到推廣,實現了以短養長、林農共贏。
2.4培育專業合作組織,推動規模發展
扶持建設一批標準化、規?;?、產業化生產基地,創建發展一批經濟效益好、參與農戶多、市場前景廣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大、品種優、帶動力強的大戶。同時加強市場研究,建立預警機制,規避市場風險,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以此推動林下經濟規模發展。目前,全縣已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71家,規?;?、專業化養殖大戶237戶,這些已經成為全縣林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閔橋鎮小橋村綠澤源綠殼蛋雞專業合作社承包了集體林地200畝,發展林下養雞,年飼養綠殼蛋雞5萬余只,注冊了“荷玉”牌商標,產品俏銷上海、蘇州、南京等長三角城市,實現年產值近千萬元,利潤200余萬元。黎城鎮個體工商戶萬素亭承包了徐梁村九組林地120畝,興辦了“金湖縣徐梁村林間種草養禽項目”。在高校專家教授的指導下,總結出林—經、林—農、林—禽和林—魚高效復合經營模式。當年投資25萬元,新建鵝、鴨舍400m2,雞舍150m2,在楊樹下種植菊苣、黑麥草、三月黃等牧草,累計養禽8.5萬只。預計當年可實現產值240萬元,純利30萬元。
2.5龍頭企業牽頭,保障林下經濟產品銷售暢通
在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想方設法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林下經濟效益;千方百計暢通營銷渠道,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市場營銷保障。通過招大引強,與全國農業龍頭企業雨潤集團合作創辦金湖縣福潤禽業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3000萬只肉禽,解決林下肉禽養殖出路問題;引資興建金湖縣綠源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養殖牲豬10000多頭。以福潤禽業食品有限公司、綠源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綠澤源綠殼蛋雞專業合作社林生態產業鏈為牽引,拉動農村大戶發展林下生態水禽等規模養殖,走以林養牧、以牧促林的增收之路,林下養殖牲豬10000多頭,林下養殖生態鴨達3000萬羽。林下經濟發展,既提高了林地綜合效益,又有效加強了對森林的撫育,長短效益相互補充,發展林下經濟“錢途”一片光明,產生了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帶動農民就業創業達5萬人,也促進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