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媛
摘 要:作弊是當前大學生考試中的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它的存在,不僅干擾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與教學效果的檢驗,更是毒害了學生心靈、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重要因素之一,不利于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結合調查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考試作弊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提出從學生自身、考試管理、試題等角度預防考試作弊。
關鍵詞:大學生;考試作弊;心理誘因;預防途徑
考試作弊行為是一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是指在監考者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時,參試者通過不正當途徑參試、考核過程中在考核不允許的范圍內尋求或者試圖尋求答案,與公平、公正原則相悖的行為。它的屢禁不止,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2014年1月初的MBA招生考試哈爾濱理工大學考點附近出現的神秘“作弊電波”,2014年高考體育特長生加分事件等無不揭示著作弊行為給社會、學校、學生個體帶來的重大影響。
考試作弊行為不僅毒害了學生的心靈,影響到其心理的健康狀況,更不利于其整體的發展與成長。作為一種欺騙行為,作弊過程必然會引起學生的不必要的緊張與不安,可能會因為此種特殊情境而產生不必要的考試焦慮,影響考試作答與考試成績。考試作弊被發現后,學生會感到羞愧與失望,可能產生如沮喪等消極情緒,這種情緒有時在考后仍然保持很長時間,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學生在作弊中滋生出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等心態,實質上是不勞而獲的社會投機心理在學生身上的投射。從教育教學角度來看,考試作弊導致不能對教學效果進行正確評價,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極大的阻礙,嚴重地影響學校校風與學風的建設。
一、考試作弊的心理分析
縱觀學生考試作弊行為,其原因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
(一)從眾心理
當有同學準備考試作弊時,就會有人跟從。學生認為,如果別人作弊并取得較為理想的成績而沒有被監考教師發現時,覺得自己也可以通過這種便捷途徑來獲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且不必付出多少努力。尤其是班級某些核心人物有作弊打算時,跟從的人數會激增。
(二)功利心理
成績是為了考核學生學習的效果,各學校依據歷次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表現來評定“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等榮譽以及獎學金的獲得,甚至影響到入黨。一些熱衷于各項活動的參加而忽視學習成績的學生擔心成績不好會影響自己的發展,影響到自己的前途與利益,在功利目的的驅使下,最終產生了考試過程中的作弊違紀行為。
(三)慣性心理
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時不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作業的完成往往借助于網絡搜索拼湊、參考他人的作業等,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形成一種慣性心理,即使自己已經認真備考并識記了相關的考試內容,也會因慣性心理的作用而想參考他人的答案,于是衍生為考試時的作弊行為。另外,學生個體內部覺悟水平太低,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訓練,治教不嚴等因素都可導致作弊習慣的形成。
(四)公平心理
作弊帶來的高分令一些本不該獲得榮譽的學生獲得了榮譽,這給其他學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既然作弊獲得的成績能帶來如此多的好處,那自己不作弊那就是吃虧。這就造成了嚴重的心理不平衡,于是導致一些本來意志就不夠堅定的學生追求所謂的“公平”而加入到作弊者的行列。
(五)虛榮心理
作弊帶來的還有虛榮心的滿足。為擺脫低分和“掛科”的困擾和壓抑,使自己的人格免受侵犯與侮辱,或沉浸于同學的羨慕嫉妒的目光中不能自拔,為維持良好的個人形象而不惜投機取巧謀求高分以滿足虛榮。
(六)獵奇心理
青年人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越是禁止的越要嘗試,越是不可為的越要做。他人作弊成功后,自己也會萌生嘗試的念頭,這種獵奇心理的一經產生就難以遏制,直到付諸行動才暫告一段落:一部分學生的獵奇心理得到滿足后不再嘗試;一部分學生嘗試后發現作弊要比自己通過學習獲得的成果來得快而再次作弊,形成惡性循環。
(七)嫉妒心理
有個別學生因為同學學習比自己好,自己十分嫉妒,就在考試過程中實施抄襲等作弊行為,以達到趕上或超過對方的目的。這部分學生一旦作弊成功,還會四處吹噓,試圖向別人證明自己也是非常優秀的,達到獲得他人認可與尊重的目的。為了鞏固自己在同學心目中的形象,會一再的作弊來獲得好成績。
(八)“助人”心理
在大學生種存在一種特殊的現象,平時彼此很少交往,到期末復習階段與成績好的同學熱乎起來,目的只有一個:考試時候幫助“哥們”一把。這種情況比較多。一些成績好但平時比較受排擠的學生很享受這種優勢感,為了獲得平時難于獲得的尊嚴感與優越感,在考試過程中出現了“助人”行為。
(九)類“武器效應”
還有部分學生最初沒有作弊的打算,但恰逢其遇到難題而心生焦慮挫折時,監考過程中又存在一些小漏洞而給他們鉆了空子,即類“武器效應”出現。
以上分析了部分學生考試作弊的心態,一旦形成風氣,將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同時嚴重影響到學風與校風的建設。因此,要從根本著手,做好大學生考試作弊的防治工作。
二、考試作弊的預防途徑
盡管考試作弊的大學生只是極少的一部分人,但是影響很大,性質惡劣。因此,要加強管理,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從根本上杜絕考試作弊的可能,實施過程中預防與治理同等重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一)培養學生的自信、樹立誠信觀念
學生作弊主要內因是自信不足,對自己的能力不能認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培養學生主體的自信心十分關鍵。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知識掌握與考試分數間的關系,加強刻苦學習、增強自信的教育,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克服學習上的惰性,使他們認識到原來自己通過努力也可以做到,讓他們體驗到學會知識的喜悅,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道德認識水平低下和集體輿論錯位是導致考試作弊另一根源。通過誠信教育,使大學生意識到考試作弊不僅僅影響到自身的學業和生活,還會影響到個人的人生,危及其前途發展。因此要通過教育讓大學生明白,考試作弊不是一般性質的紀律問題,而是道德水平低劣的表現。學校通過輿論宣傳,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提高學生對作弊性質及其危害的認識。同時,營造自尊、自愛、自重、自律的道德情境,形成正確的輿論風氣,自覺抵制作弊現象。
(二)嚴格考試管理制度
有關的考試作弊的規章制度要與時俱進,不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強化考試管理是提高考試效能的保證措施。針對學生考試作弊的情況,2004年5月10日教育部簽發了《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處理辦法提高了可操作性,加大了處理力度,將考生可能發生的違規行為具體分成“違紀”9種和“作弊”14種,監考等考試工作人員可能發生的違規行具體為分成“違紀”9種和“作弊”10種。《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統一了各項國家教育考試的違規處理辦法,成為新形勢下從嚴治考、依法治考的有效依據。學校可以根據《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建立符合本校實際的嚴密的考務管理制度,嚴格挑選和訓練嚴守紀律、大膽負責、鐵面無私的監考人員,實行監考崗位目標管理,嚴格考場紀律,使作弊與品德評價直接掛鉤。考前對學生與監考教師進行教育,一旦發現違紀現象及時按規章制度處理,不等不靠,讓說情人來不及替學生說情。對作弊的處理,從嚴從寬都是不可取的。
(三)試題靈活、無章可尋
在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的前提下,我院積極調整專業結構,結合學生的就業設置課程,將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合理化。課程與學生本身的發展利益相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教師在注重日常教學的同時,還要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打開學生的視野,考試題目盡量靈活變化,不要原封不動照搬照抄書上的例題、練習題,讓學生即使想要作弊也無從著手,只能積極思維,加強日常學習。現有的研究發現,大學生考試作弊大都和平時學習的不良習慣有關。實踐表明,注重日常的嚴格訓練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考試正常運轉意義十分重大。
(四)防作弊高科技手段的運用
學生作弊手段不斷翻新,已由傳統的小抄轉變為高科技的運用。因此,為保證大型考試的公平公正,預防考試作弊也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高科技手段,如考場外的無線電監測車、考場內的電子干擾器與“監考大師”(隱形耳機探測器)等。
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考,為的是檢查學習者自身的知識掌握程度及靈活運用的能力,從而發現知識的缺陷與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加以重點應對。考試作為當前高校檢查教學效果的措施之一,目前還不能被取消。因此,除了從外因上教育工作者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外,還要幫助學生從內部提高認識,這才能真正做到考試守誠信,無作弊現象,才能逐步形成無教師監考的考場。
[參考文獻]
[1]侯懷霞.關于高校大學生作弊的幾點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3.61(4):70-73.
[2]謝文新.大學生考試作弊的特點、心理起因與防治[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3(12):77-80.
[3]曾熙.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原因及對策[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24):121-124.
[4]陳新明.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的成因及對策[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5):118-120.
(作者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