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軍
2014年5月17日至18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貿易部長會議在青島召開,會議達成了全球價值鏈、亞太示范電子口岸等多項重要成果,這有助于推進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兩個輪子“同時轉”,并為11月份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奠定了很好的成果基礎。其中,全球價值鏈議題得到APEC各經濟體的大力支持,本文擬作一簡要解讀。
一、什么是全球價值鏈?
近年來,在交通運輸成本不斷下降和信息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呈現新的特征和趨向:企業跨境經營更加便利,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環節外包更加頻繁,人員和資金跨境往來更加容易,我們乘坐的飛機,使用的手機,孩子們的玩具,很難說是某國制造,而是多國共同完成的,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分段式生產更為明顯,由此經濟全球化進入全球價值鏈的新階段。
全球價值鏈是一個新的概念,這個概念的背景主要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現在的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模式,傳統的生產模式往往是一個產品從研發設計、原材料到最后的成品、售后服務都是在一個國家里完成的,然后從這個國家出口到其他的地區和國家。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發設計可能來自A國,一些原材料或者中間產品來自B國,最后在C國加工成為一個最終的產品,然后又出口到D國,這樣就形成了全球價值鏈。應該講,全球價值鏈已經成為目前全球產業和貿易的一種新特征,這是APEC討論全球價值鏈問題的一個背景。
全球價值鏈為我們觀察外貿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和視角。目前各國的國際貿易統計,是在關境上計算出口商品的總值,缺陷較大。因為一國出口的最終商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或是由別國制造出口,或是由本國出口別國、經別國加工再進口到本國的。
隨著生產日益全球化,中間品進出口規模日益龐大,僅靠總值統計,就顯得片面、主觀,會誤導相關政策。如我們習慣用“出口額/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國的出口依存度,這里的“出口額”就有兩個數字,一是總值統計,二是增加值統計。在中國這種加工貿易較多的國家,這兩個數字相差較大,相應地,貿易結論差異較大,容易誤導貿易政策走向。
從微觀看,錯誤的統計方法可能導致對一系列貿易問題產生誤判,如雙邊貿易平衡、比較優勢、出口結構。從宏觀看,在計算有效匯率時會給貿易錯誤的權重,使匯率成為矛盾的焦點。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利用現有的國民經濟統計,將其與關境統計相協調,把出口總值分解,補充一種新的、各國都認可的貿易增加值核算統計方式。
因此,通過貿易增加值統計可以較好地解決跨國生產中有關中間產品和隱含服務的重復計算問題,真實反映實際發生的貿易流量和貿易差額。此外,通過貿易增加值統計對出口產品增加值進行分解,可以清楚地看出出口產品中的來自國外的中間投入品的比重,確定出口產品對一國經濟發展所作的真正貢獻,分析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來源以及貿易對各國經濟和就業的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
當前,亞太地區的價值鏈貿易模式更為凸顯,是價值鏈聯系比較緊密的地區,促進全球價值鏈的發展與合作有利于亞太地區各個經濟體的貿易投資合作,促進各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增進社會福祉,符合全體成員的利益。
為了這個目的,我國在今年提出APEC促進全球價值鏈合作的政策藍圖和核算框架兩個議題,并得到APEC貿易部長們的批準。我們倡議,APEC要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圍繞貿易增加值核算、貿易投資便利化、服務業發展、中小企業能力建設和經濟技術合作,還原亞太地區貿易投資的真實圖景,全面系統地推進APEC框架內的價值鏈合作,目的是提升所有成員,特別是發展中成員在全球價值鏈里面的位置,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我們亞太地區的貢獻。
二、全球價值鏈精確測算經貿利益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1978年外貿額僅為206億美元,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值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成為第一貨物貿易國。1978至2013年,我國外貿額年均增長16.4%。近年來我國外貿每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18%左右,創造了18%的全國稅收。應該說,從貿易總值口徑看,在世界貿易的大蛋糕中,中國外貿占了一定的份額。
2010年世貿組織呼吁從全球價值鏈角度改進國際貿易統計方法時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重視,相關部門開始關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增加值含量,積極推動全球價值鏈與貿易增加值研究工作,組織力量專門攻關,努力探討以貿易增加值統計彌補傳統貿易統計體系缺陷的途徑。2011年,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局等單位委托中國科學院進行相關課題研究,建立了跨部門協調機制。
中科院課題組將加工貿易從國內生產中分離出來,提出了一套系統地測算中國出口增加值的方法論,建立了合適研究中國出口增加值的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其一,中國單位出口增加值含量相對發達國家較低,但呈現逐年上升態勢。2010年中國每1000美元出口為中國帶來615美元增加值,2012年則為621美元。2012年中國出口增加值為12720.7億美元,而2012年中國出口總值為20498.3億美元,當年我國貿易增加值低于貿易總值777.6億美元。這說明近年來我國外貿結構轉型升級努力取得了成效,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國外貿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其二,貿易增加值客觀映照了雙邊貿易平衡真相。就中國與部分APEC經濟體的雙邊貿易平衡看,以貿易增加值計的中美貿易順差、中韓貿易逆差均大幅下降,而中日貿易逆差則有所擴大。2010和2011年,以貿易總值計的中美貿易順差為1812億美元和2024億美元,但以增加值計算的中美貿易順差降為794億美元和926億美元,分別降低56.2%和54.2%。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從美國進口單位產品給美國帶來的增加值高于同年中國對美國單位出口的增加值。以增加值核算的中日貿易逆差和貿易總值逆差相比,2010、2011年分別擴大了23.5%和41.8%。中韓貿易逆差有所減小,以增加值核算2010年和2011年分別降低了48.1%和43.5%,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從韓國進口單位產品給韓國帶來的增加值率較低,低于同年中國對韓國單位出口的增加值。
其三,中國出口對促進國內就業作用十分顯著。2012年,每百萬美元貨物出口對中國就業的拉動為59人次,其中每百萬美元一般貿易出口能帶來82.7人次的就業,而加工貿易26.5人次。2012年中國貨物出口總計創造了12097萬個就業崗位。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帶來的就業為9807萬人次,約占貨物出口帶來的就業數量的81%。由此可以看出,一般貿易出口仍然是出口拉動就業的主要力量。特別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國農產品出口額不大,2012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值632.9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值的3.1%,但我國出口拉動的就業中有很大一部分為農業就業。2012年我國總出口拉動就業中34.9%來自農業領域。這主要是因為我國農業每1000美元出口的國內增加值含量高達894美元。
其四,中國進口對貿易伙伴就業的拉動作用較大。中國外貿不僅為國內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從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口也給這些國家和地區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2012年中國從美國、日本和韓國進口分別對這些國家拉動的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分別達到72.6萬個、114.4萬個和163.7萬個。因此,中國外貿發展不僅有利于國內就業,也為貿易伙伴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貿易促進就業的作用通過全球價值鏈框架下的貿易增加值可以更為精確地測算,明確雙方的經貿利益要點,有助于調整雙方的經貿合作領域和方向。
APEC不僅是實現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也在世界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中國與亞太經濟相得益彰,互為推動。當前,21個APEC成員的對外貿易總額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球的46%和57%。APEC是中國參與的重要區域性經濟組織。APEC成立25年來,中國與APEC其它成員之間的貿易額達2.5萬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60%。在我國十大貿易伙伴中,有8個是APEC成員。2013年,中國對APEC成員直接投資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69%,實際利用來自APEC成員的外資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83%。
三、如何利用全球價值鏈為我服務
在全球競爭聚焦價值與效率的新趨勢下,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在于能否在更高的價值鏈上獲得競爭力,我們需要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全方位地審視經濟貿易政策。
第一,要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國三十五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融入全球價值鏈的歷史?;仡櫸覈母镩_放歷程可以發現,每10年左右我國對外開放都有大的舉措,客觀上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形勢。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建立經濟特區以及推進沿海對外開放,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推動第二輪對外開放,2001年末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是第三輪對外開放。這三輪對外開放增加了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廣度和深度。今天,在經濟全球化調整和深化的新形勢下,我國應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掀起新一輪對外開放高潮,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鞏固和拓展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服務于國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二,要努力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在準確評估不同產品和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分工和競爭力的基礎上,明確升級的目標和方向,進一步實現內外貿一體化,“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并舉,加快技術、品牌、服務帶動出口和積極主動進口步伐,加強設計、研發、營銷等高級生產要素的積淀,培育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延伸的國際競爭新優勢,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加快完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推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同步發展,在鞏固“中國制造”、“中國加工”地位的同時,重點推動“中國營銷”和“中國創造”。
第三,要大力增強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貿規則、標準的改革和創新進入活躍期,以擴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大國發言權為特征的國際經濟治理改革開始起步。全球價值鏈下的國際貿易核算方式改革引發了國際組織和西方世界的高度關注,并成為G20峰會的關注點之一。長遠來看,國際貿易統計方法改革是大勢所趨,這一進程的實質是未來國際經貿規則標準的制定權的爭奪。在官、學、研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在青島牽頭倡議了全球價值鏈議題并順利得到批準。在全球價值鏈議題上,我們已經站在了起跑線上并開始領跑。今后要繼續參與全球價值鏈下貿易增加值統計方式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以貿易增加值統計為突破口,在國際貿易評估方法的改革中,體現中國技術貢獻,反映中國利益訴求,深化各方對全球經濟失衡的認識,與各國協調合作,以對全球貿易格局的準確判斷為基礎,共同制定有效的國際經濟政策,營造有利于我國的外部環境。
當前,我們站在了亞太地區全球價值鏈合作的新起點上。全面實施APEC貿易部長們在青島通過的全球價值鏈有關倡議,有利于摸清APEC經濟體的真實經貿利益,有利于亞太地區經濟進一步深化整合,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