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莉莉
【關鍵詞】審美元素 語文課堂 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0088-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充分挖掘課堂教學中的繪畫、音樂、經典詩文等豐富的美育因素,去誘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學生在提高閱讀質量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以下,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具體做法。
一、運用繪畫把文字形象化
小學語文教材由一篇篇優美的范文組成,教師可充分發掘、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通過朗讀、繪畫、音樂等教學手段,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之感,從中獲得美的體驗,使學生的鑒賞力和語言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四冊《月亮灣》一課時,筆者運用繪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現課文內容:像月牙一樣的小河、一座石橋、緩緩流淌的河水、一群群魚兒、河岸上的綠樹桃花、綠油油的農田、山坡上的一片茶樹……在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結合繪畫發現文字的形象美,激發他們的審美情感。學完課文后,筆者再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美麗的月亮灣,并要求他們向小伙伴介紹自己畫的月亮灣。學生通過繪畫體驗課文中的美,不僅把抽象的文字變得形象化,使課文易于朗讀背誦,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一位學生說:“背誦《月亮灣》這篇課文時,我的頭腦中就會浮現出黑板上的畫面和我自己畫的畫,一邊回味,一邊很容易就把課文背下來了。”
二、利用音樂實施愉快的教學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說:“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藝術感覺。”教師如果適時地把音樂引入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強大動力,創設愉快的教學情景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先決條件。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靈活運用多種愉快的教育方法,通過歌曲導入新課或給課文插圖配上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六冊《趕海》一課時,先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海邊出生,海里成長……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接著,筆者問學生:“同學們見過大海嗎?誰能給大家說說你見過的大海是什么樣的?”學生各抒己見后,筆者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就帶著同學們去趕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課堂教學順利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中。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課文《峨眉山月歌》這一首古詩時,學生對于古詩精煉的詞句很難達到理解透徹的程度,更難入情入境地體會詩人李白思念家鄉和友人的思想感情。這時,筆者通過多媒體配上歌曲《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學生伴隨著悠揚的歌聲仿佛走進了秋高氣爽的峨眉山月夜中,體會詩人想念友人卻見不到,只好依依不舍乘船離去的惋惜之情。
三、交流真情實感中理解美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見,“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重要性質,落實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富于人文精神。因此,在語文課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的同時受到感染,流露出真情實感。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冊《鄭和遠航》一文時,當學生讀到“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國書遞交給國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時,筆者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練習說話:如果你就是鄭和,在向國王“遞交國書”“贈送禮品”時你會說些什么呢?學生的思緒一下就穿越到了幾百年前,有的說:“尊敬的國王陛下,我是來自中國的使者鄭和,請允許我代表明朝皇帝向您表達最崇高的敬意!”有的說:“我朝皇帝希望能同貴國結成友好聯邦,促進兩國的經濟文化友好往來。”還有的說:“這是我朝皇帝特意為陛下準備的禮物,希望您能喜歡。”……學生一句句純真幼稚的話語流淌著真情實感。再如,蘇教版語文第七冊課文《一路花香》是一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世上每一件東西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既不能驕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處地利用自身的優勢,就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角色展開想象說話:“如果你是文中的破水罐,聽了挑水工的話后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那只完好無損的水罐,你又會怎么做?”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原來我也有自身的價值呀,今后我再也不自卑了。”有的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不應該驕傲自滿。”……學生在學習文本的同時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誦讀經典
經典詩文是智慧的結晶,具有音韻和諧、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等特點,如《弟子規》《三字經》等使學生不但了解禮儀規范,還知曉了中國的歷史,且詩文中創造的意境真切優美、生動形象。正如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優秀的古詩文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陶冶道德情操。誦讀經典詩文還能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使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豐富起來。如我班自從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后,筆者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流暢、更風趣了,寫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在一次教師節到來之際,筆者讓學生給自己喜愛的老師設計賀卡,并在賀卡上寫上祝福的話。有的學生精心設計卡片,并從《三字經》文辭中得到啟發,在賀卡上寫下了這樣的話:“吳老師,祝福你,身體好,工作棒,家和睦,萬事順。”而另一位學生在一篇關于國慶節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國慶節,旗飄揚,人心里,喜洋洋,感謝黨,政策好,家家富,人人康。小學生,愛祖國,愛人民,學習好,報黨恩。”學生在與經典為伴,與圣賢為友的經典詩文吟誦中受到啟迪,獲得了審美情感的體驗。
法國藝術家羅丹說:“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為一門具有豐富審美元素的語言學科,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陣地。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元素,將審美貫穿于語文課堂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