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梅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 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90-01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和優良品質的形成期和塑造期,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除了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育人典范,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選好教學德育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使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滲透德育。
一、把握語文學科與德育的關系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精神,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和諧統一,語文學科對學生提升的綜合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德育方面,語文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首先,語文教學包含豐富的德育內容。以人教版語文第七冊《撈鐵牛》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位古代杰出工程師身上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了解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培養了探索科學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其次,語文教學情理交融,其德育的滲透性更強。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往往透露著理性哲思,學生能從中得到思想的啟迪,如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四冊課文《恐龍的滅絕》和第七冊課文《釣魚的啟示》時,教師以生動有趣的故事闡述深刻的道理,使教學達到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知寓人的效果。
二、找準德育切入點
小學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其德育內容通過多渠道、多角度、多側面地表現出來,教師應當根據教材內容和特點,靈活地掌握德育的時機。
首先,教師可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如贊美祖國壯美山河的《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富有愛國主義情操的《過零丁洋》《示兒》,歌頌了革命先輩慷慨就義、英勇捐軀的《狼牙山五壯士》《豐碑》等課文,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從一課一段、一詞一句、一人一事入手,引起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懷的深入思考。
其次,挖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主義題材。小學生往往對故事性、趣味性強的課文感興趣,如教學語文S版第二冊課文《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在講述人與自然關系中,不能刻板地照本宣科,而要靈活地加入一些形象的動作或者畫面感強的語言描述。例如,當講述到《春天來了》這一課時,教師范讀句子“近了近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時,朗誦要有節奏而又有緊迫感,讓學生在朗讀中產生如臨其境之感。
再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小學生語文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師通過對一種現象的贊揚或批評,讓學生明確某一行為的對錯。譬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第十冊課文《將相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誦課文、表演課本劇的形式,了解藺相如的寬容大量,而相比較之下,廉頗的嫉妒、小肚雞腸是不值得學習的。另外,還要看到廉頗負荊請罪、知錯能改的品質,讓學生認識到不能片面地看待一個人。
最后,要有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和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保持科學的態度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真理抱著敬畏的心態,敢于對偽科學說“不”。教師要通過介紹科學家事跡、講述知識性文章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例如,在講述人教版語文第八冊《蝙蝠和雷達》一課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告訴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冊《計算機與多媒體》一課時,則可以用古今對比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和多媒體在現代社會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提醒學生不要沉迷于網絡、沉迷于游戲,而要科學正確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輔助學習。
另外,小學生的思維還不夠成熟,但是他們對成年人的世界又充滿著幻想,難免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理想情操和行為規范教育,以深化語文課堂的德育效果。教師還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鼓勵正確的做法,如提醒學生上課時不要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及時表揚認真聽課、坐姿端正的學生等。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滲透德育,實現有計劃、有目的地針對學生的外在行為和內在品格的引導和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