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華
孩子的表情與每天所處的環境和他所接觸的人有很大的關系。
什么樣的環境造就怎樣的孩子。自卑、自我封閉、憂愁、暴躁等不良性格的孩子,多數從小生活在充滿了訓斥、打罵、不信任環境下。因而,“家庭里應當保持良好的相互關系,有利于形成兒童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質”。
為了保持學生的樂觀主義的火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父母也能守護著孩子的知識搖籃,直接參與到對兒童的教學中,跟孩子一起為他的進步而高興,關心他的成功和憂愁。不要讓分數成為孩子的晴雨表,家長應時刻關心孩子的興趣和興奮點,和孩子交流學校里有意思的事情,和孩子交流書中有趣的故事,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給孩子提供參與體驗、同伴活動、游覽參觀、走訪親友的活動,讓孩子的生活五彩斑斕。因為,生活的色調,決定著孩子的情趣。
教師和學校是決定學生表情的重要因素。教師對學生一句關心的話,一句表揚的話,一個笑臉,一個贊美的手勢,一張喜報,一個獎勵,學生解決了學習上的一個難題,參加了一項活動,競選上一個小組長,都足以讓學生高興一整天甚至更長時間。就在那時,他會覺得老師、學校都是美麗的,生活是美好的,童年是快樂的。
但是,有些時候,我們老師會做出一些讓孩子傷心、痛苦的事情,用分數的鞭子抽打孩子的心靈,粗暴地對待孩子學習和生活中的錯誤,漠視孩子的傷心和痛苦,用難聽的語言侮辱孩子,甚至體罰學生。那一刻,學生就像一只孤獨的小燕子,被教師打入了痛苦的深淵。當孩子的心遠離了老師,笑容又怎能寫在他的臉上!親其師,信其道。只有亦師亦友的關系,孩子才會圍在老師的跟前,和你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故事。此時,孩子的快樂,帶給教師是享受不完的職業幸福。于是,教師的表情也笑了。
教育的內容有考試和分數,但還應該有更多的元素和色彩。當孩子在學校里的生活只有上課,沒有了自由,沒有了自我探究,沒有了和伙伴的合作,沒有了喜歡的活動,教育和學校只能以可怕的面孔出現在孩子們面前。所以,學校應給孩子多一些自由,多一些選擇,多一些空間,多一些溫暖。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室應該是充滿生命氣息的,學校應該是充滿生命溫暖的。
只有當孩子沐浴在人性的陽光下,孩子才會有更豐富、更樂觀的表情,那時,學校的表情也是燦爛的、絢麗的。
(摘自《師道——為師亦有道》,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