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森
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了切實發揮教育培養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須樹立一種全新的觀念,打破學校和社會的界限,以學校為龍頭、家庭為基礎、社會為平臺,把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共同創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只有三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架成一座橋梁,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學校、家庭、社會在“三位一體”教育網絡中的角色
學校教育是主體,學校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它不同于家庭、社會的影響,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不可替代的且不容忽視的優勢。
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調整和補充。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具有長期性、持久性,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步入社會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甚至走向社會后仍然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會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繼續延伸和發展,是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通過社會教育,學生可以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可以在社會大課堂體驗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學習社會規范,擴大社會交往,養成現代素質,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需要,為參加現代化建設做準備。
二、學校構建“三位一體”德育網絡的相關措施
(1)成立家長委員會,搭建溝通橋梁。家長委員會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橋梁和紐帶,其宗旨是溝通家長與學校的聯系,聽取家長的合理化建議,協助學校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設計更多、更好的家、校、社三結合的工作載體,如發放學校管理意見單、印制家校聯系手冊,讓家長了解并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及時溝通學校與家庭的聯系,解決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2)加強班主任和班集體建設的工作。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優良的班風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須針對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恰當、靈活地采取有效途徑培養積極向上的班風,抵制不健康輿論的消極作用,同時加強班主任間工作經驗的交流,探討班集體的建設與管理。
(3)實行警校共建,爭取社會“多方力量”齊抓共管。學校與派出所實行警校共建,雙方簽訂共建協議,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活動。發揮好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在學校法制工作中的作用,積極開展法制安全教育、預防毒品教育、消防安全逃生演練活動,讓學生在齊抓共管中健康成長。
(4)開辟社校共建,挖掘和利用社會資源。學校通過道德講堂,邀請道德模范到校介紹先進事跡;組織學生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助殘日捐款等,配合有關部門進行“環境日”“禁毒日”等宣傳教育活動。這些活動促進了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結合,讓學生在接觸社會的德育實踐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
三、提升“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幾點思路
(1)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增強合作意識。教育不能單純地把它歸為學校的責任,全社會都應該主動參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環節,缺一不可,既要分工明確,又要互為補充、互相配合、互相依賴。在教育過程中,三者之間應加強溝通,增進交流,統一思想,同步教育。為使教育網絡切實地運轉起來,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此項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
(2)發揮學校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積極探求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支撐點。學校要針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努力辦好家長學校,舉辦系列講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學校通過“家長會”的形式,密切與家長的聯系,爭取家長的配合。
(3)學校要主動與學生所在社區取得聯系,創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社區是社會百姓生活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也是學生接觸社會的主要場所。學校要充分發揮社區的組織作用,利用社區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和道德實踐活動的平臺。
(4)社區也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廣泛聯系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學生參加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區活動的反饋,也促使學校不斷改進德育工作,從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