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枝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所謂健康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而不是單純地指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也就是說,健康不僅涉及人的生理,而且涉及個人的心理。小學作為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對個體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現今社會競爭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未來人才素質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隨著小學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如何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教育界的重要課題和任務。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過分夸大。當代獨生子女多,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具有特殊性,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也是正常的,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是值得商榷的。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客觀存在,受到強調與重視無可厚非,但是也需要用實際調查研究來說明事實的發(fā)展程度,不宜通過個人的主觀臆想來夸大問題的嚴重程度。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董奇教授認為,由于人們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把握不一,使用的檢測工具不一,加之統(tǒng)計方法不同,往往得出相互矛盾的統(tǒng)計結果。這違背了學術研究的科學性,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甚至會誤導人們對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評價。
(2)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素質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具有專業(yè)性特征的,它要求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素養(yǎng)和輔導理論。縱觀教育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他們的每個學校都配備有專門的心理學工作者,這些人員都是經過了嚴格訓練,具有從事學校心理教育的資格。然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為非專業(yè)性人員,雜拼亂湊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現象比較嚴重。很多學校的心理教育機構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徒有虛名。在一線從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要么由分管德育工作者領導,要么由班主任或者政治老師兼任,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體系,更沒有必要的檢查評估制度。這樣一來是節(jié)省了學校成本,可是非專業(yè)的心理健康人員沒有心理學專業(yè)知識,不精通心理輔導技巧,使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3)心理健康教育實施中德育化的傾向較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傾向主要體現在:沒有正確分清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自我教育,德育是超我教育。在具體實踐中,簡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德育管理機構工作范疇是不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問題為核心,增強學生自我控制、提高承受挫折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為目標,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實際操作中,德育主要是運用榜樣示范、道德灌輸和實際鍛煉等方法來實行,套用德育的手段就會使心理健康教育說教味濃厚,顯得機械呆板,效果不佳。當然,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也不是完全對立,能夠被割裂的,兩者在學校工作中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二、解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小學的各科教育都是以實現素質教育,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子系統(tǒng)。在我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不足,配套設施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就要求各科結合自身特點,充分挖掘學校各科教學中蘊涵的心理教育因素,發(fā)揮各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各科教學目標相互結合,尋求兩者協(xié)同發(fā)展是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2)在班級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班級作為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是開展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徑。在班級中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實現面向個體的個別輔導與面向全體的團體教育相結合。借鑒發(fā)達國家和港臺地區(qū)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經驗,我們可以發(fā)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經歷了由只重個體向全體兼重的轉變。我們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來開展心理教育課程,實施過程的重點在于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如角色扮演、體驗感悟、組織競賽、量表測量,等等,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可以懂得認識自我、培養(yǎng)自我意識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健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健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根據中、高、低三個不同年級的心理特點,設立不同的教育目標。將小學六個年級的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都具有普遍的共性,以此建立一套小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與教育要求相適應的系列目標,更具有針對性和準確性,體現出心理教育和心理發(fā)展的層次性、階段性。二是在相同的每個年級層次內,既要考慮到學生基本的、一般的心理素質特征,又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特殊需求,將心理素質培養(yǎng)中的共性與個性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