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韌卒+++高軍
摘要:高職院校傳統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遭遇困境,借鑒主體間性理念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轉變、目標界定、內容整合以及教學方式優化等問題進行探索。對于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主體間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2-0055-03一、問題的提出
高職院校是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鮮明的高職特色,如突出能力本位,課程形態多是任務型或項目型課程、“雙師型”教師占很大比重等等。這對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束縛于“主體—客體”二分范式,其規模優勢隨著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陷入了某種困境,出現了一系列不適應時代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諸多問題,致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長期處于低效之中。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倡導“學會關心”,將教育的視線更多地轉向了人,轉向了主體,這充分反映了教育的核心是處理主體與主體之間關系的問題。“學會關心”是主體間性哲學轉向教育領域的反映。主體間性主張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間的相互理解與共識,擺脫了以往“主體—客體”范式的徘徊不前的困擾,走出了單極、片面的主體性帶來的困境。
隨著主體性哲學向主體間性哲學的轉向,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在批判繼承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范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指出,“要按照充分體現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1]。不斷整合創新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這是化解當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增強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的有效路徑。
二、高職院校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困境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主旨是育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與其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致使學生對該課程普遍不感興趣,厭學情緒甚濃,削弱了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與學主體之間的不平等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體角色是教育者(教師)與受教育者(學生)。長期以來,教育者的主導性占第一,一直高高在上,把受教育者視為被動的客體、知識的容器,受教育者被排斥和邊緣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成了教育者一個人的獨角戲。這種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性,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缺乏對話與合作,難以形成動態互哺,達不到教學預期。
2.教學目標的整齊劃一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將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作為教學目標,定位整齊劃一,重國家與學校需求,輕企業與受教育者個體需求。教學目標對受教育者要求過高,卻未觸及對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目標要求,忽視受教育者的個性訴求。
3.教學內容存在脫離實際的現象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預設內容多,脫離受教育者普遍關心的理論問題,內容不新穎,難以體現時代元素,使受教育者容易出現認知與認同障礙;生成內容少,忽視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與個體差異,與職業崗位關聯度低,缺乏與受教育者必要的對話與溝通,容易出現教育者言者諄諄,受教育者聽者藐藐的現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差。
4.教學方式略顯單一
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系統相對封閉,主要是通過課堂式的單向講授或灌輸的教學方式來開展的,而且大多采用大班額的授課方式,既不能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因專施教,而且也很難實現主體間的對話與溝通、交流與互動。另外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不夠。
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并不是對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徹底否定,而是在汲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模優勢的基礎上,克服了個體性極度膨脹的缺陷,突破傳統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單極片面主體的界限,走向雙向度的對話與溝通,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充分體現和發揮教與學的自主性。“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兩種關系的統一: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構成了主體—主體的關系;另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復數的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成主體—客體的關系,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謂的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2]由此可見,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遵循“主體—客體—主體”范式,是“主體—主體”、“主體—客體”雙重關系的統一,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對話、溝通、交流、合作、理解、互動,強調主體雙方地位的平等,意味著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彼此之間的認可與尊重、理解與溝通,追求主體與自然以及主體自身的和諧,這與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高度契合。
三、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路徑
我們要針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需要改進之處,提出行之有效的具體實踐路徑,只有這樣才能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1.樹立雙主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
“一個有教育思想的教育者才是有靈魂的教育者”[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樹立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正確認識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樹立主體間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嶄新視閾。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主體性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樹立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與主體地位的理念,通過喚醒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引導受教育者建立自我意識與他我意識,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通過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引導受教育者充分展現自我,塑造主體人格,培養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社會人才。另一方面樹立教育者主體性的理念,堅持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
2004年,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全面、系統、科學地闡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二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4]針對傳統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標存在的整齊劃一,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要結合學生學齡特點與認知發展規律,分解總體目標,定位分項目標與年級目標,協同學校、企業、家庭目標,確保入口與出口目標的暢通。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與年級目標的整合如圖1所示: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總體教學目標是宏觀而抽象的,而不同年級學生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特點,只有通過具體可操作的各年級目標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在圖1中,年級目標分為三個層級:一年級高職生處于從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轉換的成長時期,著眼于教學的導向目標,年級目標界定為明確發展方向,提高綜合素質;二年級高職生處于由大學生向準職業人角色轉換的成才時期,著眼于教學的定向目標,年級目標界定為加強技能訓練,培養專業能力;三年級高職生處于從準職業人向社會人、職業人角色轉換的成人時期,著眼于教學的去向目標,年級目標界定為實現角色轉換,強化職業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目標整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細化得以具體實施,因材施教,注重針對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復雜,學制短,專業種類繁多,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實施分層次教學。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任務,即“三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與素質教育,整合序化高職院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并將這六個方面的內容分年段、分層次進行分解,不同的教育階段形成各自的教學內容,如圖2所示:
在實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六要素分層式施教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價值觀、義利觀與經濟倫理觀教育,強化基礎道德與底線道德教育,貫穿實施職業素質及就業創業教育,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體系。
4.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充滿個性特征的教育對象,主體間性教學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與個體差異,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要做到因專施教、因人施教,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與內容,設計并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滿足主體多樣性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在保留傳統優秀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鼓勵進行教與學雙向互動教學方式創新。高職院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優化與創新,可以概括為“三個結合”,即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與高職各專業學科的德育滲透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社會、企業、家庭及網絡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顯性教育與現代傳媒相協調的隱性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灌輸式一維方法走向對話式多維方法,從封閉型教育轉變為開放型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學習的方向方法,營造充足的自由空間,激發和提高他們實現自我完善,培養主體人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1).
[2]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3]伽達默爾.贊美理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149-150.
[4]胡錦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EB/OL].[200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1/19/content_2478936.htm.
[責任編輯:龐達]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復雜,學制短,專業種類繁多,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實施分層次教學。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任務,即“三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與素質教育,整合序化高職院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并將這六個方面的內容分年段、分層次進行分解,不同的教育階段形成各自的教學內容,如圖2所示:
在實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六要素分層式施教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價值觀、義利觀與經濟倫理觀教育,強化基礎道德與底線道德教育,貫穿實施職業素質及就業創業教育,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體系。
4.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充滿個性特征的教育對象,主體間性教學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與個體差異,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要做到因專施教、因人施教,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與內容,設計并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滿足主體多樣性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在保留傳統優秀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鼓勵進行教與學雙向互動教學方式創新。高職院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優化與創新,可以概括為“三個結合”,即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與高職各專業學科的德育滲透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社會、企業、家庭及網絡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顯性教育與現代傳媒相協調的隱性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灌輸式一維方法走向對話式多維方法,從封閉型教育轉變為開放型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學習的方向方法,營造充足的自由空間,激發和提高他們實現自我完善,培養主體人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1).
[2]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3]伽達默爾.贊美理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149-150.
[4]胡錦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EB/OL].[200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1/19/content_2478936.htm.
[責任編輯:龐達]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復雜,學制短,專業種類繁多,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實施分層次教學。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任務,即“三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與素質教育,整合序化高職院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并將這六個方面的內容分年段、分層次進行分解,不同的教育階段形成各自的教學內容,如圖2所示:
在實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六要素分層式施教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價值觀、義利觀與經濟倫理觀教育,強化基礎道德與底線道德教育,貫穿實施職業素質及就業創業教育,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體系。
4.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充滿個性特征的教育對象,主體間性教學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與個體差異,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要做到因專施教、因人施教,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與內容,設計并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滿足主體多樣性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在保留傳統優秀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鼓勵進行教與學雙向互動教學方式創新。高職院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優化與創新,可以概括為“三個結合”,即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與高職各專業學科的德育滲透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社會、企業、家庭及網絡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顯性教育與現代傳媒相協調的隱性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灌輸式一維方法走向對話式多維方法,從封閉型教育轉變為開放型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學習的方向方法,營造充足的自由空間,激發和提高他們實現自我完善,培養主體人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1).
[2]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3]伽達默爾.贊美理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149-150.
[4]胡錦濤.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EB/OL].[2005-01-1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1/19/content_2478936.htm.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