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摘要:本文以教師生存質量惡化這一社會問題為切入點,剖析了藝術教育的價值。通過回顧教師藝術教育開展的現狀,探討藝術教育對于改善教師生存質量的作用及開展教師藝術教育的方式,論述了教師藝術教育的必要性。
關鍵詞:藝術教育;高等教育;教師;美育;生存質量;價值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Necessity of Teachers' Artistic Education
LIU F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藝術教育是為了培養人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以美啟真,以美儲善。它與“著眼于知、關乎著真”的科學教育及“著眼于意、關乎著善”的倫理教育共同構成了以發展人的知情意,實現人類真善美理想的教育的組成部分,對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構建完美人格有著重要意義。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藝術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教師的物質生活雖然極為豐富,但其精神世界的文明程度卻沒有得到相應地提升。作為人類“靈魂”教育的藝術教育以其獨特的價值功能,可以促進教師身心的健康發展,豐富教師的精神生活,改善其的生存質量。因此,開展以教師為對象的藝術教育十分必要。
一、教師生存質量現狀
首先,教師人文精神的缺失,致使教師失落彷徨,找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作為教師其人文精神的實質也就可以歸納為“教之所以為教”,即教師本應堅持理性原則,教會學生重視自我存在的價值,追求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精神。但事與愿違的是在以“分數論成敗”的思想主導下,很多教師也成為了考試的奴隸。此外,受到當下社會功利思想的影響,教師隊伍中出現功利、浮躁和世俗的傾向。一些教師放棄了當初追求真理,捍衛理想,教化育人的誓言,選擇“教而優則仕”的道路。
其次,教師的社會性不足導致了其生存質量的下降。教師職業相對單純,由于常年在學校工作,社交面較窄,阻礙了教師的人際交往。教學科研任務重,也使得教師無暇參與社會活動,從而缺乏社會閱歷,對人情世故了解甚少。很多教師專注于自身,獨立教學科研,很少與同行交流合作,久而久之養成了孤僻、高傲的性格,很難合作。
教師生存質量的惡化還體現在其身心健康方面。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名目眾多的量化考核及晉升壓力讓教師身心飽受煎熬。很多教師年紀輕輕身體就亮起了紅燈,患有嚴重的頸椎病、失眠癥等。更有很多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有近20%的教師表示生理健康狀況不佳,40%左右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80%的被調查教師存在工作倦怠……如此糟糕的生存質量讓教師如何完成傳承人類文明,傳遞美的重任?鑒于此,筆者提出不論是教師本身還是學校管理者、社會必須重視教師的生存環境,意識到對教師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審美的教育來改善教師的生存質量,豐富教師的精神世界,構建和諧的生存環境。
二、藝術教育的價值
藝術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它使受教育者通過對藝術的理解和創造,促進其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它對提高當下教師的生存質量,重建教師的精神家園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這與藝術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密不可分。
首先,藝術教育具有很強的認知價值,它可以幫助受教育者提高對客觀世界及自身主觀世界的認識,從而不斷自我完善。教師由于職業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所限,感性長期被壓抑于理性之下,得不到釋放,感性和理性失衡,往往迷失自我。讓教師在工作閑暇之余進行藝術學習,通過在聆聽世界名曲,觀賞文學、藝術作品產生思想上的領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解放感性,豐富內心世界,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并重新審視自我,認識自我存在的價值,成為和諧完善的人。
其次,藝術教育的價值還體現在對受教育者創造力的激發和培養上。藝術作品作為藝術教育的載體,其主要內容蘊含了人類創造能力的結晶。藝術實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開展藝術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創造能力。藝術教育對教師創造力的激發和培養可表現為它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創造并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啟發學生的智育和美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教學內容和藝術有機結合,多方面、多角度地調動藝術手段,如將影視藝術、文學作品賞析等運用于教學中,將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融入知識的講授與傳播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激情和愉悅。
再次,移情是藝術教育的另一種價值所在。一件藝術作品凝聚了藝術創作者的情感,當人們在欣賞藝術、品味藝術時會不自覺地接受藝術創作者寄托在這件藝術品里的情感,思想與心情隨之變化。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沉淀自己的情感,凈化感情中的不健康成分,形成高尚、美好的情操。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提出, 藝術教育是一種“情育”,能使人感情發達, 忘一己之利害而進入高尚純潔之領域,能使人的精神和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達到真善美的境界,成為完全之人。教師作為“靈魂的塑造者”首先需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完善自我后方可“育人”。
藝術教育還能給人帶來身體上的放松,精神上的愉悅。現在的教師面對來自學校、社會、學生、家長等多方面的壓力,工作強度大,競爭激烈,精神壓力日益加重,導致焦慮、煩躁等負面消極情緒的積累,身體亞健康。對教師開展藝術教育,可以讓教師沉浸在藝術所帶來的美好中,疏導情感,自我調整,保持心理平衡、身心健康。例如對教師進行舞蹈藝術訓練,教師伴隨著音樂節奏扭動身體,音樂律動與肢體動作完美結合,在靈與肉的融合中感受精神上的美感、生理上的快感,體驗到一種生命的釋放感和幸福感。同時,在舞動中活動了關節,血脈暢通,肺活量增加,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增強。endprint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作為一種非功利的審美教育,可以蕩滌教師的心靈,提高教師的道德思想覺悟,賦予了教師更好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機會;也使得教師在提高創造力的同時陶冶情操,增強道德觀念并在生理和心理上獲得滿足、愉悅。
三、教師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縱觀教師的藝術素養及教師藝術教育的開展實施情況,不免讓人失望。首先,教師自身缺乏基本藝術素養。一項有關京、魯、冀三地八所高校教師藝術修養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對藝術修養的認識存在很大問題,很多人并不重視自己的藝術修養。在所有被調查的教師中,僅有10%的教師強調喜愛并經常欣賞藝術。另一項針對中學教師藝術素養情況的調查報告則顯示被調查的中學教師藝術基礎知識薄弱。參加調查的文、理科及英語教師各有超過45%的人回答不出諸如“《藍色多瑙河》是哪位大家的作品”這樣基本的藝術基礎知識問題,更有超過50%的教師不知道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
然而目前針對教師開展的藝術教育還處于自發狀態,缺乏正規的組織、系統的管理和領導。一方面教師自主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人員數量有限,大多都是一些有一定基礎的文藝愛好者。此外,能夠供教師參與的藝術活動形式比較單一,數量種類不多,層次不高。從組織層面來看,也只是各學校依托工會按照計劃每年象征性地在內部舉辦一些活動如歌唱比賽、交誼舞大賽等,各學校參與面向社會大眾群體的藝術教育活動很少。藝術活動匱乏且參與度低并不利于教師自身藝術素養的提高,從而阻礙了教師完善人格、實現自我價值。
四、教師藝術教育的開展
由于我國針對教師的藝術教育開展還處于自發狀態,缺乏系統性和管理性。因此,必須從多方面著手,大力加強面向教師的藝術教育。
從教師層面出發,教師自身需要轉變思想,學習藝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藝術鑒賞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參與藝術實踐。藝術知識的學習只可以指導藝術實踐活動,不能替代實踐。要真正體會藝術的精神,就必須通過藝術實踐活動,否則無法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更無法完成藝術教育的美育。
教師藝術教育開展的好壞與否與學校和社會相關部門的態度政策也密切相關。首先,學校和相關部門要重視教師藝術教育,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保證藝術學習活動的開展,推動教師參與藝術學習。在實施中,學校可發揮藝術專業教師和有藝術特長教師的帶頭作用,通過如講座、論壇、會議等形式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帶動,在教師中形成良好的藝術氛圍,調動教師學習藝術知識的積極性。
其次,學校等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和豐富資源,多為教師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一是要加大校內外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力度,將藝術活動制度化,保證藝術教育活動經常持久。如可以舉辦教師文化藝術節,結合國慶、教師節等重大節日舉辦文藝慶祝活動等。二要注重形式多樣化,例如舉辦教師書畫比賽、歌詠比賽、舞蹈比賽等,讓教師吸引教師廣泛參與,給教師們提供展示的舞臺。三是舉辦藝術展,充分利用校園公告欄、廣播電臺等資源在學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藝術覆蓋,做到“處處皆是藝術,處處成為藝術”。
此外,大力扶植學校教師文藝社團,發揮其積極作用也是普及教師藝術教育的可行方法。教師隊伍中有很多文藝積極分子和骨干,學校要發揮他們的長處,鼓勵他們組織文化藝術社團并在經費、場地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勵帶動教師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擴大文化藝術隊伍,由此形成學校教師藝術教育的良好氛圍。
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們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面向教師開展藝術教育已成為教師自身精神發展的需要和一種社會必然。我們必須重視教師藝術教育,通過多方不懈的努力來改善教師的生存環境,創建教師的精神家園。(責任編輯:徐智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