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揚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一半,因此,農村的發展對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村的發展靠教育,農村的教育決定了我國的未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整體薄弱狀況一直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當前農村小學教育的主要問題在哪里,應采取什么對策,亟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一、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師隊伍素質欠佳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小學教師青黃不接,師資隊伍嚴重老齡化,后繼乏人情形日益嚴峻。據調查,超過40歲的老教師達一半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多達三分之二以上。自2000年開始,除了個別學科有補充老師外,大部分農村小學極少分配新的年輕教師,就福建省永定縣培豐鎮小學而言,小學教師平均年齡達47周歲,導致工作無激情,知識老化現象嚴重。教師隊伍出現的嚴重的“斷層”現象,成了農村小學教育發展難以逾越的一道坎。
二是專業教師不足。大部分農村小學的音樂、美術、勞動、自然、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教師都是兼職的,尤其是小學英語教師,除福建省永定縣培豐中心小學外,其他學校幾乎沒有。
三是教師素質普遍不高。農村小學教師因長期生活在鄉村,幾乎沒有多少外出學習的機會,教學中缺乏熱情和競爭意識,無法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信息閉塞,幾乎無科研能力可言。
四是教師職務評聘問題多。現在小學教師中,幾乎全是小學高級教師職稱,而小學高級教師崗位數量少,未聘教師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學骨干,這就大大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覺得自己無奔頭,工作起來消極應付。
五是個別教師責任心不強。農村小學辦學規模不大,辦學條件差,學校的教師編制緊,很多教師不得不擔任多學科教學。同時,農村家長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現象嚴重。留守兒童的家長忙于生計,無暇關注孩子成長發展。這種現狀要求教師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責任心,但農村小學教師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師職業素質本身就低,教學積極性不高,對學生責任感不強,這造成城鄉教育質量的差距越來越大。
2.教育功能不斷減弱
農村的父母們一是受“跳農門”思想的影響,二是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目的和社會職場的需求并不對等,每年都會造成大量應屆生在就業時專業不對口或者專業技能無法達到企業要求的情況。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們在社會上立足,并最終實現自我價值,但就目前實際形勢來看,這個預期可能過高,而且教育的時間過長,也給很多家庭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尤其是農村家庭。動輒數千上萬的學費對于農村人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而如果這筆錢用在教育上的投資沒能帶來有效的回報,那勢必會讓人考慮這筆錢是該花還是不該花。所以很多農村家庭在得知孩子學習情況不是很理想的情況后就選擇讓孩子輟學,或是轉去學習某些職業技能,由此,也可以看出教育觀念在農村思想上的減弱。
另外農村現在普遍存在著一個現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親出門打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導致孩子缺少父愛和母愛,家庭作業不做,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甚至沉迷網絡游戲,這無疑也在無形中加重了學校和教師們的負擔。因為學校教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需要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的互動、溝通和努力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而現在很多農村家長因故未能給予孩子們良好的家庭教育,也無力營造出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對于孩子的學習情況,也只能單方面地通過成績單上的數字來判別,再根據成績的好壞來對孩子們進行差別對待。這種做法自然是錯誤的。而還有些家長將學生的惡習和成績不理想都統統歸罪于學校,這無疑更是在錯上加錯。只有擺正了學校、家庭、個人這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教育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二、改變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的對策
1.端正農村辦學思想
對于現階段的農村小學教育,從地方領導到各地的學校校長、教師以及學生的家長們,都存在一定的誤區:始終認為農村教育的目標就是為日后的高等教育輸送新生。沒有意識到為學生們的社會生存能力打好基礎以及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才是小學教育的重心。因此,為了讓農村的小學教育更快地發展,更新各個階層的思想觀念才是關鍵所在,具體可以通過如下兩種方式來實現:其一,大力宣傳,在教育工作者的各個階層中普及先進的教學理念,并積極開展如在職教師繼續教育之類的活動,讓教學的理念得到根本的貫徹;其二,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讓家長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達成教育觀念上的共識,同心協力保證學生的素質教育發展。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雖然學校在收費方面因為“一費制”的實施而得到了重大改善,制度變得規范,學生的負擔也跟著減輕,但學校的創收方式卻遭到了抑制,使學校只能依附于政府的補給來進行日常運轉,因此還是有必要放開一點門徑,增加學校的創收途徑,但同時更為關鍵的是建立起保障和督查機制,以免不法之徒中飽私囊。第二,要強化政府的責任,讓政府了解教育的目的和價值,促使省政府和中央政府更積極地進行教育投資。第三,要建立起義務教育最低財政標準。現階段中央和省政府在教育投資中所占份額過小,這對部分低于財政收入標準的貧困偏遠山區來說,根本無法得到有價值的教育補助,因此有必要設立最低標準,給予貧困山區的教育一定的財政支持。第四,要健全針對貧困學生的直接資助制度。對于那些因貧困而不能繼續學業的優秀學生來說,這是足以讓其抱憾終身的事情,也是現階段我國在教育發展上面的阻礙。因此可以由政府帶頭建立針對貧困學生的專款專項制度,以獎學金的方式給予那些學生特別關注。
3.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為了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需要盡快地幫助在職的農村小學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師身份和教育方式上進行轉變,并通過其他各種有效手段優化教師隊伍,從而讓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為此可以在培訓機制和優化途徑上進行努力:一是培訓上必須做到讓教師們自覺地進行業務能力方面的提高,為了保證這一點,學校可以每年設置少數進修指標,用以提升教師的學歷,然后可將教師的學歷和職稱評定掛鉤,用這種方式去促使教師積極學習,不斷提高。二是針對不在指標內的教師,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培訓班等,定期上課、自由自學,最后分段考試,帶動其他教師們一起進步。三是要提高城鄉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能力,要不斷擴展遠程教育網絡,為日后的全面開通做好準備。四是要加強城鄉教師們的交流溝通,要用優惠的政策和生活補助鼓勵城區教師前往農村小學支教,尤其是那些教學環境惡劣的偏僻地區。有計劃地安排農村有發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師到城市學校,在教學實踐中接受培訓,以促進城鄉學校之間的教學交流,盡量縮小兩者之間的師資水平差距。五是加大教師考評力度,激發教師們的競爭意識,真正做到獎優罰劣。對優秀的教師要給榮譽、給待遇,對確實存在不足的教師要教育、要激勵,并通過再次培訓上崗等手段,提高其從教素質。比如,有的縣就給提升學歷的教師給予獎勵,這的確讓老師們感到欣慰,如果能夠堅持下去,必定會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促進教師學歷層次的提高。
4.優化人事管理
要優化學校的人事管理,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從外部來看,應該銜接好學校和勞動力市場的關系,建立起教師行業的入職資格和退出機制,完善教師資格證的認證制度,杜絕不合格的人混入教師隊伍。除此之外,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師資資源可以做到共享,這能緩解部分學校用人緊張而部分學校師資過剩的情況。第二,從內部來看,要貫徹“全員聘任、平等競爭、定編定崗”的用人宗旨,學校的人事管理必須系統化地建立起激勵和懲罰機制,做到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另外還要按制度讓達到退休年齡的教師退休,增加編制教師的崗位,讓青年、中年教師有上升空間,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