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利
摘?要: 古詩是用最精練的語言寫成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審美意蘊。在古詩教學中巧用插圖,化難為易,能幫助學生輕松地學習古詩,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激趣質疑;以圖會文;巧妙釋詞;拓展想象
文字是語言的藝術,古詩是用最精練的語言寫成的,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可謂字字珠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在1—6年級推薦了75首古詩。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不僅內涵豐富,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然而,古詩語言簡潔、精練,年代久遠,與現代語言有一定差距,所以學生學習古詩難度較大。教學中,我常借助課文插圖幫助學生輕松地學習古詩,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
一、“怦然心動”—插圖,激趣質疑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起來才能有滋有味,才能真正領略到古詩的無窮魅力,從而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熏陶。而“各種興趣的價值莫過于用疑問引起的興趣”。
例如,教學《聞軍官收河東河北》時,我先讓學生看圖,看后一個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大男人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呢?”其他學生馬上各抒己見:“是啊!男兒有淚不輕彈”;“他家里肯定發生了不幸的事兒”;“男兒流血不流淚”……課堂氣氛空前活躍,但正如我所料,學生都沒有說中真正的原因——杜甫是因為叛亂已平,能偕妻子回家喜極而泣啊!于是,我毫不留情地“阻止”了學生的各種猜測:“你們都錯了。到底杜甫為什么而哭呢?一起來學習古詩吧!”學生雙眼充滿疑惑之情,饒有興趣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之中。又如,古詩言簡意深,學生就詩讀詩,理解起來有困難。《山行》一詩有與詩相應的插圖,教學中我建議學生不妨將圖與詩聯系,讀讀看看想想。學生讀著詩,看著圖,興趣盎然,感悟頗豐:“石徑、楓林、霜葉”鮮活地浮現在了腦海里,從云霧繚繞山頭的圖景中悟出了不是“深處”而是“生處”……插圖幫助學生從具體形象獲得了對詩意的深刻感悟。
二、“圖文并茂”—插圖,以圖會文
古詩文字精練,很多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詩畫相通,情動辭發。若單從吟誦體會詩韻,體會詩中的情境,學生還是有困難的,這就需要借助插圖資源,用心去感受詩的韻味。如教學《夜書所見》時,我讓學生看著圖:假設你是那位獨棲孤館,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的詩人,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很容易從圖上“梧桐葉、籬笆、兒童捉蟋蟀、一燈明”的畫面中,體會到詩人深夜難眠,孤單而思念家鄉的情境。進入這種意境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與詩人對話,與自己同伴對話,漸漸把古詩這種“陌生”言語轉化為自己的言語,提高言語智能水平。
而有的詩其基調截然不同。如《宿新市徐公店》,這是多么活潑、歡快的場面啊:天真可愛的兒童興致勃勃追逐著黃蝶,而黃蝶卻調皮地飛入金黃的油菜花叢中。看著課文中的插圖,我們的耳邊依稀傳來了兒童清脆無邪的笑聲。這樣的場面與學生生活又是多么貼近。在把握了詩的基調,抓住了詩中所含的“韻味”之后,體會詩情就顯得自然、容易多了。而試想,倘若離開了插圖來學詩,學生是否會有一種“空中樓閣”之感呢?
三、“豁然開朗”—插圖,巧妙釋詞
抓關鍵字詞,咀嚼品味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把2001年實驗版中的“領悟內容”改為“領悟詩文大意”,意思就是對詩文的理解要有度。教學時不要求過深過細的講解,但若完全忽略了字義的理解,而一味地強調“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勢必會降低學習效率,有礙于更深層次地領悟詩情。古詩語言凝練,但古詩中的許多字、詞,其意思遠不如現代漢語明了,因而,突破這些字詞障礙成為古詩的教學難點所在。在《小兒垂釣》一詩中,必須弄懂以下詞義:蓬頭、稚子、垂釣、草映身、不應人等。若純粹是教師將其意思說給學生或寫給學生,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而且破壞了詩的意境。如果利用直觀的插圖來幫助其理解,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學,并強調自學方法:聯系插圖理解古詩。接著,我讓學生敘述圖上的內容:一個小孩坐在石頭上專心地釣魚,有一位書生模樣的人很有禮貌地向他問路,而小孩一直擺手示意他不要出聲,因為他擔心快上鉤的魚兒給嚇跑了。然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是“一個小孩(稚子)”?哪個詞講他在“釣魚” (垂釣)?于是,學生便輕松地掌握了“稚子”“垂釣”的意思,其他詞也可結合圖意加以理解。這種學法打破了傳統的弄懂字義再理解詩意的做法,而是反過來,先借助插圖弄清詩意,再回過頭來探究詩中部分詞的意思。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同時,輕輕松松地掌握了這些詞,同時豐富了自身語言的積累。
四、“浮想聯翩”—插
圖,拓展想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而古詩也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領悟其深遠的內涵。在古詩教學中,我常利用插圖來誘發學生的想象,如教學《回鄉偶書》時,在學生弄清詩意后,我提出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了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身邊,你的心情會怎么樣?”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在學生暢所欲言之際,我立馬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的人物,想象一下:當時賀知章回到離別已久的故鄉,心情特別激動向路邊的小孩詢問一些情況時,小孩子們會說些什么呢?學生看著插圖,心中馬上涌出許多話兒要述說:“老爺爺,你是從哪里來的?”“你找我爺爺有什么事啊?”“老爺爺,你是我們村子里的人嗎?”“我怎么從來沒有見過你呢?”……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熱烈的場面讓我始料未及——他們的想象已經插上了翅膀。接著,我請同學們稍作準備,根據詩的內容、插圖以及剛才的想象,設計成一個小品,這樣,將靜態的插圖轉化為動態的表演。在學生活靈活現的表演之后,我趁熱打鐵,請他們拿起筆,以《回家》為題寫幾句話。此時,學生絕不會覺得寫作文困難了,而是更加樂于去寫,將所思所感傾訴于筆下。這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古詩的理解,而且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總之,古詩教學中,做一個有心人,用智慧的目光去發現教材中隱藏的教學資源——插圖,并合理地使用、巧妙地使用。化解學生認知困難,提高學習興趣,讓古詩教學更鮮活!
參考文獻:
[1]邱子敏,洪秀梅.淺談古詩詞教學[J].福建教育,2008(5).
[2]席霍斌.知詩意?想詩境?悟詩情[J].福建教育,2011(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