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帶
對于朝氣蓬勃、求知欲強的高中學生來說,充分開發和利用音樂課程資源,從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出發,引領他們在生活中、家庭中、自然中、社會中感悟音樂,體驗音樂中的豐富情感,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動力,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
因此,我們的音樂教育應合理開發和利用下面這些資源:
一、校園和家庭音樂資源
校園,不光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也應該是充滿情趣、充滿美感的審美殿堂。我們應很好地開發利用校園櫥窗、黑板報、校園廣播站、校園閱覽室、圖書館等資源,營造充滿音樂和人文氣息的環境和氛圍。
(1)廣播播放“每周一歌”。“每周一歌”包括優秀的傳統歌曲、影視歌曲、民歌和各種風格的樂曲。讓“每周一歌”學生每天在悅耳的音樂中,得到放松和熏陶。同時,因為樂曲的連續播放,學生在無意的聆聽中,熟悉乃至記住旋律或主題,豐富了音樂體驗,慢慢形成善于傾聽的音樂耳朵。
(2)每周出一期“音樂在線”墻報。同期介紹“每周一歌”的內容及欣賞指南,并讓學生自主設計版面,自行組稿,內容可以是簡報、剪報,也可以是照片,自編的音樂小報等;圍繞墻報內容,定期開展音樂競賽等活動,調動學生參與音樂的積極性。
(3)音樂小沙龍和小講座。安排音樂教師、本地區音樂專家、歌手、有音樂特長的其他科教師、特長學生、特長家長等作為主講人,定期舉辦講座或示范表演。如《怎樣欣賞影視音樂》《客家山歌》《粵曲小調》等。
(4)利用家庭音樂環境。中國的人文環境,是具有重視家庭音樂教育的優良傳統與風氣的,如經久不衰的“學琴熱”“考級熱”。但是很多家長不懂得從聽覺上引導孩子學琴,導致許多孩子在枯燥的技能訓練中產生對音樂學習的逆反心理,一些家長愿意花上千甚至上萬的金錢買鋼琴、交學費,卻沒有花心思為子女買磁帶、買CD,讓子女熟悉了解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圓玄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利用校報、家長報等,指導家長從“聽”入手,從興趣開始,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我們還定期下發曲目欣賞指南,指導家長為子女購買磁帶、CD、VCD等;邀請有特長的家長參與到音樂課程中,如我校有一位在文化館工作的家長,薩克斯管吹得非常棒,被邀請到學校表演后,受到學生的熱捧,現在有多個學生在拜師學習薩克斯管。
二、教師和學生音樂資源
課堂中,教師詩般的語言、生動的表情、優美的動作、悅耳的講解會讓學生沉浸在藝術氛圍中,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音樂學習,所以教師內在的音樂素養,對藝術的熱切追求,都是音樂教育的寶貴資源。教師是學生最關鍵的“引樂人”,教師要善于在音樂藝術作品和學生中搭起橋梁。同時,教師資源不僅僅局限于學校的音樂老師,還可以是當地藝術家、民間藝人、家長等,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他們喜歡的“引樂人”,增強藝術的親和力,激發學生持續的興趣和熱情。
(1)舉行豐富多彩的課內外音樂活動,如學生音樂社團、五四歌詠比賽、元旦文藝匯演、歌唱節、器樂節、慰問演出,等等,校園音樂活動還應與時俱進。這些活動大大接近了學生與“引樂人”之間的距離,受到學生的追捧,大大提升了音樂課程的價值。
(2)經常舉辦小小音樂會、校歌創作、音樂網頁制作等比賽或活動,吸引具有不同特長的學生參與,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如本學期,我校舉辦了校歌創作活動,其中《圓中,我為你自豪》《夢想在校園飛翔》等歌曲深受師生歡迎。
(3)利用個別音樂特長學生,讓其在課堂上為同學演奏。現場演奏是與同學進行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很有親近感、親切感,同學之間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能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喜歡的音樂并得到大家的共鳴和贊許,這也是一種深刻的成功體驗。
三、多媒體和學科綜合音樂資源
多媒體能夠做到視聽結合,能在短時間內向學生提高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處于音樂與情景相結合的氣氛環境中很快發生情感上的共鳴;運用音樂軟件講解樂理知識,如低音譜表、協和和不協和音程、移調等知識,直觀而又有音響效果,學生能馬上感受到它們音效的變化。同時,引導學生運用“GoldWave音頻剪輯軟件”“會聲會影”“唱吧”等多媒體制作軟件,大大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高中音樂欣賞的內容可說是縱橫古今幾千年,橫貫東西幾萬里,各類音樂作品可謂是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可以設計音樂與戲劇、歷史、文學、美術、哲學等人文學科的綜合教學,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這首名曲時,我們如果能把它與唐代詩人張若虛所寫的詩《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聯系起來,那么,將更容易讓我們理解樂曲所描繪的意境:皓月當空,春波泛平,泛舟中流,蕭鼓歡樂……
學科綜合賦予音樂課新的內涵,對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人文視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