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北京100012)
我院會計專業采用中外合作辦學“2+1”模式,與加拿大圣力嘉應用技術與藝術學院合作開設,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國內會計法規,能夠熟練使用英語參與商務活動的會計人才;同時具備本專業必備的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會計基層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技術能力,達到大學水平的國際化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會計專業現狀如下:
本專業自正式招生以來,已連續招生8屆,現有在校生68人,累計畢業生218人,其中53人赴圣力嘉應用技術與藝術學院繼續深造。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態度、敬業精神以及團隊精神等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同時,他們還對畢業生扎實的外語基礎、熟練的專業技能表示了一致的認可。近兩年,報考國際會計專業方向的考生逐年增多,考生錄取平均分均高于學院的平均錄取線。
本專業擁有一支開拓進取、具備團隊精神的“雙師”素質隊伍,專任教師7人,其中副教授1人,講師6人;博士1人,碩士6人。兼職教師2人,均來自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的一線會計從業人員,均為注冊會計師。本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標準、雙語教材、實訓室與實訓憑證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教學研究與建設,取得了諸多教學與科研成果。
本專業現有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室和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各1個。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室擁有會計手工實踐所需的實訓單證,包括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各類賬簿、各類報表等,既開展分模塊實訓,又開展綜合訓練,訓練學生對完整的賬務處理程序和會計循環的把握。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包括計算機、投影儀、交換機、服務器等硬件設備,軟件設備主要是財務系統的各種軟件和有關實用軟件,并配有用友ERP-U8財務軟件和其他計算機操作基礎軟件,實訓內容主要是總賬系統的賬務處理、UFO報表管理、工資管理、購銷存賬務處理等內容。
本專業在教學中引進加拿大先進的教育資源,優化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根據會計專業人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來設計教學過程和安排教學內容,減少課程間的重復內容,使專業課程體系更趨于合理。會計專業共設置32門課程,其中9門課程為圣力嘉學院規定課程。本專業總學時為1 964學時,其中理論學時914學時,約占總學時數的46.5%,實踐學時為1 050學時,約占總學時數的53.5%。專業類核心課程為基礎會計實務、會計基礎Ⅰ(ACC120)、財務會計實務、會計電算化。
國際教育學院會計專業采用的是中外合作辦學“2+1”模式,即國內學制2年、國外1年的教育模式,學生在國內不僅要學習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還要學習加方英文原版會計教材,為出國后學習更高層次會計課程打下基礎。經過近兩年的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取得成果如下:(1)《會計英語基礎教程》校本(雙語)教材;(2)《基礎會計特色講義》;(3)《基礎會計實務》 課程設計方案;(4)《會計基礎實務》特色課件。而且改革了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并應用于實際課堂教學中,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我們的教學理念是:“教師要會教,學生要會學。教師要教會知識,教會學法,學生要學會知識,學會學法”,依據我們的教學理念,共設計了五種教法、兩種學法。
教法主要有設問啟發法、口訣強化法、主線貫穿法、分組實踐法和案例分析法。其中口訣強化法和主線貫穿法是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適用于會計專業教學行之有效的兩種方法:對一些重要的規律性的知識,我們把它歸納、總結為口訣,學生接受特別快,效果非常好;再有把會計工作流程簡化為一條主線,經常強調,可使學生牢牢抓住內容脈絡,學起來更加清晰,更加容易。
學法主要是實踐操作,主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通過布置任務,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通過口訣強化的學法,又可以很容易地突破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1.《基礎會計》特色講義。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還要注重實際應用于訓練,對于大一新生,他們沒有任何會計基礎與會計實踐經驗,感覺會計很難學習,為打消學生的顧慮和畏難情緒,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對基礎會計這門課進行了精心的課程設計,并組織會計專業相關教師自編了 《基礎會計特色講義》,從認知會計,到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最后編制會計報表環環相扣,整本講義圖文并茂,通俗易懂,使學生對會計很快能夠入門。在此基礎上,我們加重實訓學時的比例,要求學生從憑證到賬簿,再到報表做出一整套賬,實踐證明,學生獲益匪淺,效果很好,學生畢業后基本都能夠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2.The Basics of Accounting。采用原版教材教學,發現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考慮到教學實際情況,我們在精簡原版內容基礎上,參考了其他會計原版教材和會計專業英語教材,對會計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編排,突出重點和主要內容,并體現內容的邏輯性、嚴謹性,它既不同于原版教材,又不同于國內的會計專業英語教材,便于教師講授和學生學習,適合中外合作辦學使用。經過試用幾輪教學,實踐表明效果很好。
經過幾年的建設,會計(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都相對完善,與加拿大圣力嘉學院的合作也日趨成熟,今后需要進一步在會計專業國際化教育教學模式、中外教材建設、雙語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條件改善上深入推進,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外向型會計人才。
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會計國際化發展進程也進一步加快。我國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現了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由于會計理念的普及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這就必須加快會計教育的改革,促進會計教育國際化。如何改革和完善現行會計教育,開展具有國際化特色的會計學專業建設,是我院有待解決的課題。
本專業自開辦以來,一直將“學生本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我們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目標和依據。在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的同時,更加注重本土化人才培養機制的確立,實現了中外核心課程對接、學生素質培養能力進階,突出了英語教學模塊化、專業教學雙語化等一系列特色,創新并實踐了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圣力嘉學院與我院合作的會計專業學生赴加留學后,學習的部分專業課程將作為考取高一級學歷教育和加拿大會計師(CGA)乃至國際注冊會計師(ACCA)證書的免修課程,為學生將來的升學、就業開創了更多渠道,提供了更多便利,所以我院中加合作會計專業要重點打造中加合作特色,及時引進外方專業建設改革的良好舉措,使中外方合作課程體系的建設更加符合海外院校會計專業的基礎要求,使中加專業課程銜接得更好,為學生留學后專業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真正培養出國際化技能型會計人才。目標定位準確,才能提高學生對雙語課程的認可程度,使得那些即使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學到專業知識。所以,我們需重新定位中加合作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對于發現的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集中精力解決。
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要求學生從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到最后編制會計報表、能夠完整地做賬。因此,我們還應加重實訓學時的比例,深入企業實踐。經過實踐,學生才能真正有所收獲。為此,我們必須深入探索,堅持走實踐教學的道路,進一步研究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的培養模式。
目前,會計專業中的雙語教師和雙師教師還較少,師資素質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在專業建設期內,我們需要改善中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的學歷、職稱與雙語、雙師結構,深入研究,引進與培養并重,實現“雙語、雙師”的建設目標。著重加強專業教師海外實習實踐培養,加強每年定期派專業教師到合作院校培養的教學實踐環節,并通過每年的加方學習交流,不斷更新、改革我們的教學內容、方法,加大加方專業教師來華講學力度,參與引進課程的教學,并以此為契機,加大中外專業教師交流、合作,使中外合作辦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為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必須加強學生的實踐、實習訓練,拓展校企合作,建立穩定且對口的專業實踐基地,改善校內校外實踐教學條件,為學生創造更多更好的實習機會與條件。
我院人才培養模式是中外合作辦學“2+1”模式,注重國際化教育,而會計國際化也是會計發展的大趨勢,是一個國際協調的過程。會計重點專業建設將主要包括會計課程體系國際化、會計教學方法及內容國際化、會計師資國際化等方面的主要內容。
1.專業定位:結合行業發展需求,定位會計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調研行業發展需求,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建立以實踐教學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專業市場競爭力。
3.課程建設:吸收行業專家意見,制定專業核心課程和外方重點課程的課程標準,改革會計國際化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建立會計國際化特色培養課程體系,將外方重點課程建設成為院級精品課程,建立教學資源的信息化、網絡化平臺,推進“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構建有效的會計實踐環節與教學方式,推進多元化、開放式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推進國際化教育的教材建設。
4.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國際化教育“雙語、雙師”的師資隊伍,雙語教師和雙師教師比例增加,兼職教師隊伍穩定、行業技能豐富。
5.實訓條件建設:改善校內實踐教學條件,功能定位明確、職業特色鮮明、教學服務效果顯著;建設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企合作規范、有效。
主要包括:準確定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優化國際化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會計國際化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完成教材建設,實現引進教材的本土化。
會計重點專業經過建設,預期取得如下成果:確定本專業國際化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核心課程與外方重點課程的課程標準,并加以實施;確定外方重點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方案,設置國際化特色培養課程體系,將外方重點課程建設成為院級精品課;建立理實一體化課程建設方案,構建有效的會計實踐教學單元,推進多元化、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國際化教育的教材建設取得一定進展;“雙語、雙師”師資建設取得成效;改善專業實訓條件,建成1-2個滿足專業教學與發展需求的實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