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梅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強調和重視教師的教法,在教學的過程和設計上往往忽略了學生。新課標的頒布,新課程的實施,為語文教學帶來了可喜的變化。教師的觀念變了、教學方式變了、學生地位變了、課堂氣氛變了……語文課堂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以激發學生的潛能為根本,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把知識的傳授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手段。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課程理念、新課標思想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漸漸顯示出來。而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更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煥發出勃勃生機。與傳統的語文課堂相比,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具優勢,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然而在這背后,也隱藏著令人擔憂的問題。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對待語文教學呢?下面筆者談幾點看法。
一、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全面提高學生素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我們深深感到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時代需要人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閱讀理解、表達交流、運用現代技術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等多種能力。語文教學就要為造就這樣的一代新人發揮其重要作用。這也是因為語文學可作為母語教育的基礎學科,所承載的既有學生學語文,提升能力的一面,又有對學生思想感情和人格價值導航的作用。故此,語文教學應從兩方面打好基礎:一是打好知識底蘊。使學生獲取字、詞、句、段、篇基礎知識,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的文化積累,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二是打好精神底蘊。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語文教學的真正貢獻不僅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一種技能,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觀點、一種不懈的追求。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眼光要放遠一點,要將教學與學生的成長和未來聯系起來。以課本內容為載體,使學生學知識、學方法、練技能,培養道德情感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位教育界名人曾這樣說:“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將決定著他的未來生活狀況?!奔毱反搜?,縱觀社會,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哪一樣離得開語言文字呢?可見社會處處皆語文。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學好課內語文,又要拓展到課外的生活中的,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這門學科,要關注每一名學生,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正確處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
語文學科的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應始終貫徹這一教學思想。新課標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以前的教學過于偏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學習方法的探究及對人文精神的宣揚?,F在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有部分教師對新理念的理解有些偏差,認為一節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是熱熱鬧鬧的。重形式、輕效果,課上又是表演,又是合作,再加上多媒體的運用,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終連本節課應傳授的知識也沒說清楚。教師把精力花在設計形式上,而忽略了本質的東西。不要忘了語文姓“語”,切莫讓形式架子喧賓奪主。教師所設計的一切教學環節、教學形式都是為學生學習服務,都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所以,在教學中既不能只注重形式和人文教育,而忽視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方法的探究,也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人文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將二者合二為一,充分體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顯語文教學本色。
三、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語文標準課程》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不同,所擔負的責任故不相同。教師為教育者、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體,而教學是服務。課堂上切忌出現凸顯教師“自我”,追求花樣教學,吸引眼球,博得掌聲,更不能盲目效仿。學生是火炬,需要教學智慧的點燃,教師的職責就是點燃學生心靈智慧之火,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實”與“活”。所謂“實”即求真務實。表現在教學過程中,花架子少了,學習目標明確了,訓練意識增強了,教學效率提高了。而“活”則是使用教材活,學習方法活。新教材的編排有很大的彈性,為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和學生創造性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正確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可拓展延伸,可旁征博引,廣泛搜集信息,擴充學習資源,課上實現資源共享。學習方法要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四、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給學生創造這樣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學習,發展個性思維。而合作學習,要努力做到有目的的合作,有實效的合作。給學生明確的問題,合作過程要有思考、有議論、有交流、有補充完善,力求使每一名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合作意識都得到提高,達到合作雙贏、合作共贏之目的。英國大藝術家蕭伯納曾經說過:“你一個蘋果,我一個蘋果,兌換后我還是一個蘋果;而你一種思想,我一種思想,交流兌換后,我就擁有兩種思想?!边@也說明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所在。在實際教學中切忌合作學習走過場,要真正體現它的價值。從客觀的角度講,我們的班容量很大,課堂上,不可能給每一名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而合作學習就彌補了這個缺憾,給每一名學生搭建了聽、說、讀、議的平臺,使他們能夠在平等的對話交流中深入研究問題、探討問題,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充滿激情。
總之,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教學更不能用一種模式、一種框架來定格,唯一不變的宗旨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才能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