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和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只有對提問進行藝術設計,巧妙使用,恰到好處,才能產生積極作用,達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堂提問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掌握、講究課堂提問的技巧與藝術性,提問才更富有成效,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好的課堂提問,除了增進師生交流,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創造性地、巧妙地解題。
一、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課堂上教師所要提問的每一個問題,應精心設計、合理規劃,講技巧與藝術性,才能有效地克服隨意性提問的弊端,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那么如何進行課堂提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呢?
1.設計數學問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基礎
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如果教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緊密結合,學生就會深刻感受到學習書本知識的意義與作用,就會深深意識到學習的責任與價值,就會增強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就不會把學習看著是一項枯燥無味但又是必須完成的義務,就會認為學習是一項樂在其中、活潑有趣的活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都不妨仔細思考以下問題:學生在本節課的知識點方面積累了哪些生活驗?現實生活中哪些事例、經驗可以作為本次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從事哪些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等等。
2.根據教學需要,在關要處設置問題,激發思維
教學中需要提問,則提問不可少,且應精心設計以確保其效益;教學中不需要提問,則不必勉強而問,以免畫蛇添足。如果確實需要提問,那么應設在何處呢?⑴理解教材的關鍵。如在幾何學習有這樣一題: ABCD中,若E、F分別是AB、CD中點,AF與DE,BF與CE分別交于E、F,問四邊形EHFG是什么四邊形,學生很快能說出答案,繼而再問,若要想使四邊形EHFG為菱形, ABCD還要增加什么條件?若想使四邊形EHFG為正方形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層層作答,把幾個特殊四邊形的判定與性質融為一體。學生也很快把問題解決了。⑵學生認知的焦點處。就是學生在認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而這往往就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在這里設疑提問,也最容易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與興趣。
3.賦予所提問題以新穎角度
在課堂提問中,要注意變換角度,使其具有新鮮感,以引導學生深思、多思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當然課堂提問新穎角度 的確定,要求教師首先下番琢磨推敲的功夫,才能設計出角度新穎、引趣啟思的變式提問來。 在數學教學中,若能善于設計“假設性問題”,會令學生耳目一新。會將學生置于憤悱狀態的問題情境之中,往往一問下去,學生便會思緒飛揚,議論風生。
二、課堂提問的三個原則
1.有效提問必須充分備教材和備學生。有效提問要求教師課堂提問的指向必須清楚,明確。教師有效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動力。更要注意提問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嚴密的邏輯性,還要新穎,適應學生的初中階段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適應學生認識水平。這樣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前,要做好充分淮備,從形式到內容,從時間到人選,都要心中有數。切不可有口無心,隨意而問,只把提問流于形式,把課堂當作過場。嚴格地說,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項技能。什么時候發問?(問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夠”的火候時);怎樣發問?(設問、自問、反問交錯進行);問誰?(優、中、差面面俱到);學生答錯或回答離題太遠如何往回引導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劃,認真考慮。
2.有效提問必須關注細節。很少人會想到: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于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3.有效提問有利于教師成長。在新課程如火如荼開展的大環境下,教學方面,以前由于我缺少經驗,一些教學活動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特別是剛接觸新教材時,一遇到“合作學習”就組織學生組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其實,不少問題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或者要求同桌之間討論即可。我通過有效提問的實踐,逐漸能夠有意識地根據教學目的找相匹配的形式,真正優化課堂教學;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也開始注意授課教師的提問結構,關注他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的提問技巧,并揚長避短,為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積累經驗。
三、講求教學提問的方法與技巧
課堂提問要注意“怎樣問”的問題,就是要講求提問的方法與技巧。
發問是課堂提問實施的首要環節,如何發問,可體現在教師提問的水平上,在教學實際中,我認為以下幾方面決定了發問的藝術性:⑴ 發問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隨時都可以發問,但只有在最佳時機的發問效果最好。⑵ 發問對象。向學生發問要注意兩點:一是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問題。二是區別對待。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⑶ 發問順序。教師發問時,在內容的難度上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⑷ 發問方式。應注意靈活多變、豐富多樣。可以從解題入手,也可以從某一個問題的中間開刀,奇峰突起,甚或結論開始,往前推論;可以口頭形式,也可以書面形式,可以相對集中,也可以有意分散;可讓個別學生回答,也可以讓全班學生議論紛紛;等等不一。⑸ 發問語態。教師發問時的語氣和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如“你認為如何?”“你同意嗎?”“你能告訴我嗎?”必要時可將提問延伸一次,以引入“緩沖區”,獲得更深對話的契機。再加上鼓勵與期待,學生就積極參與,會推動學生進行獨立的或集體的探究活動,學生的回答更精彩。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的技巧與藝術性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極其重要的。教學實踐表明它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一定要關注課堂提問的技巧與藝術性,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