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對識字的要求是: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第一學段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這一識字量約占小學階段總識字量的一半,識字量大,識字速度快,強調多讀少寫的新課程新目標,但是漢字數量多、既難認又難記,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給兒童帶來很多學習上的困難。給小學低段識字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如何高效進行小學低段的識字教學呢?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巧設游戲,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除了認識字,還要讀準字,為了學生能讀得準,記得牢,我在教學中多采用游戲的形式。1.找朋友:老師把生字卡發到同學的手中,如:一個學生拿著“放”字說:“我是‘放,誰和我做朋友?”另一個拿著“學”的學生馬上出來和“放”合在一起說:“我是‘學,我和‘放組成‘放學。”全班讀“放學”。2.摘水果:老師先畫出不同的果樹,再把寫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貼到相應的果樹上,如:“日、白”,“天、大”,“木、禾”等。教師讀哪個字,就讓學生把帶有這個字的水果摘下來,然后用這個字組詞。3.點將臺:將生字卡片發給一些學生,請他們站在講臺一側,老師問:王字旁的字在哪里?持相應生字卡片的同學站出來,領讀全班。4.小老師:在黑板上出示所有生字,學生自讀后想想自己學會了哪個字,并請小老師教給全班同學。5.猜謎語:比如:教學“夕”時,可出一字謎”“多一半”,教學“鮮”時,念一句順口溜:“一邊腥,一邊臊,一邊有鱗,一邊長毛,一邊遨游水晶宮,一邊上山吃青草”。
二、釋義識字法
造字之初,漢字的意義是通過結構部件來表示,雖然經過多年演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大多數漢字都是合體字,形聲字仍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漢字的這一結構特點,適時恰當地指導學生剖析字形結構部件,有利于學生記住字形,理解字義。如在教學”清、情、睛、蜻”等形聲字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比較字的音、形差異,找出相同部位”青”字,教會讀音qing;然后指導學生辨析這幾個字的聲調和偏旁;最后根據形聲字聲旁表音和形旁表義的特點,給學生講解字意。又如教學”從、眾、休”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會意字的構字特點進行分析、理解,后面跟著一個人為”從”,三人為”眾”,一個人靠在樹上為休息。通過對漢字字形結構的分析、理解,學生不僅能很快記住字形,也記住了字義。
三、在環境中識字
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心強的特點,他們看到周圍的事物總愛問個為什么,對學習充滿了好奇感和新鮮感。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地識字。開學初,我在教室中幾乎所有的物品上都貼上對應的生字卡片。如:“黑板”、“課桌”、“粉筆”、“講臺”、“窗臺”、“飲水機”等。學生一進教室會不由自主地看這些生字卡片,教師再有意地指導讀卡片,這樣把識字教學和具體的環境聯系起來。同時我還把這種識字活動延伸到校外,如引導學生用蔬菜名、生活用品名、家用電器名、同學名,利用看電視、到飯館吃飯等機會識字,問問爸爸、媽媽,廣告牌上寫的是什么,那個店叫什么名字,這種食物叫什么,菜譜中寫的是什么菜等等。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不但認識了很多字,還增強了生活的能力。此外,我還讓學生把平時認識的生字制作成各種各樣的小卡片,裝在自己的識字袋里,舉辦“識字擂臺”活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識字。
四、及時鞏固,防止學生識字回生
低年級學生識字的主要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識字回生的現象相當普遍。其實這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因為遺忘的進程是在多種因素下產生的。如識記材料的性質和數量,學習程度等。為了避免學生識字回生現象大量發生后難于補救,要適當控制識字速度,不要過分貪多求快,適當控制學習程度,盡量避免低度學習和過度學習,學后及時復習鞏固,總之,只要我們多去探索,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去挖掘漢字中的奧秘,通過各種教法,各種途徑,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生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識字學習由枯燥變為有趣。讓他們獨立探索、大膽想象,去想各種各樣的巧妙辦法,這樣,識字教學會變的很容易,學生必定能夠越學越輕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