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人口流動的空間特征上來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已基本不受障礙,但從社會特征上來看,由于農村勞動力知識技能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差距,難以真正融入城市,使得推動農民市民化成為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剩余勞動力;城鎮化;山東省
一、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到2009年,我國的城鎮人口按統計口徑算,已經達到了6.22億人,城鎮化率提高到46.6%,預計 “十二五”期間,將達到50%。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城鎮體系,特別是城市群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中西部地區一些密集的城市群地區也在迅速發展。但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了土地的城鎮化快于人口的城鎮化,從1999年到2007年,城市建成區的面積擴大了7.2%,但吸納的人口只增長了4%。
山東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農村人口多,農業勞動力基數大、增長快,與此相對的卻是農村土地人均占有量不足,并且逐年減少,長此以來在農村積累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尤其是山東地處沿海,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這就決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規模大。
農村勞動力轉移一般有兩條路經:一條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城市規模擴大;另一條是農村城鎮化,農村經濟發展,向城鎮轉變,勞動力內部吸納、就地轉移。由于山東省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規模大,本地經濟發展速度快,本省農村勞動力大多是通過第二條路徑,就地轉移,外省轉移較少,近年來,更出現回流現象。相關研究表明,在農村人口規模大,轉移人口多,城市失業率較高的的情況下,依賴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的方式實現城市化是不可行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農村城鎮化才是推進城市化,實現農村勞動力和諧轉移的根本路徑。
為響應國家政策,推動本省城市化建設,山東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完善農村基礎設施,2003年以來通過不斷的試點研究,逐漸建立起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7年以來推動新農村社區的建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2009年又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推廣農村養老保險,有力的推動了農村城鎮化建設。截止2011年,山東省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0%,接近世界城鎮化平均水平。在全國城鎮化水平及農村勞動力轉移路徑與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目前,作為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的代表省份,雖然山東省整體城鎮化水平正在不斷推進,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農民工為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是由于戶籍制度限制,他們往往被排除在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之外
目前,由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缺失,農民工往往在從事各種臟、苦、險、累等環境差、收入低、安全沒保障的工作。
(二)“工資剪刀差”剝奪了農民工應得的收入
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農民工的健康問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農民工的處境不容樂觀。
(三)轉移勞動力文化程度低,難以適應市場就業的要求
調查資料顯示,山東省農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較低,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比例更低,大部分為小學、初中文化程度。據山東省壽光市的抽樣調查,進城務工人員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70%,其中小學及以下占10%。高中及高中以上占30%,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目前,農村勞動力中,大多數是上一代60后、70后,80后、90后仍在家務農的比例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中小學畢業后升學無望而回鄉的,除部分打算外出就業而參加短期技能培訓外,絕大多數未經過任何專業技術培訓。缺乏就業技能,職業素質偏低,成為制約農村外出務工的瓶頸。
通過對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的研究來分析在現有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下山東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以挖掘目前山東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找到一條適合山東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佳路徑,為推動山東省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盡一份力。
二、山東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山東省農村人口狀況介紹
山東省是全國人口第二大省,也是重要的農業基地,解決好山東省的農村剩
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不僅有利于減輕國家城鎮化壓力,更對全國其他地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目前山東省農業人口約56980000人,占當年總人口的60%左右。農村人均收入達6990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據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負責人介紹,2010年,山東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5.3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29.4萬人,全省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85%。2011年確定新增城鎮就業10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山東省政府,為促進就業,推動農村城鎮化,大力扶持失業返鄉農民工通過自主創辦生產服務項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市場就業。鼓勵、引導掌握一定技能、積累一定資金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山東省省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超過50%,農民收入中,非農產業收入比重超過50%。2011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0.9%,比2007年提高了4.15個百分點。
(二)山東省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特定國家、特定歷史條件下和特定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即農村勞動力的供給超過需求的多余。具體定義是指邊際收益為零甚至為負數的那部分勞動力,這部分勞動力從農業中轉移出來,即使不增減投入也不至于影響哪個農業產品的總量。
具體來說,這里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是指不再從事農業勞動,也沒有從事其他生產或服務活動的勞動力。由于這群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工作,所以稱為剩余勞動力。
根據對山東省壽光市農村的調研發現,目前壽光市農村從事農業勞動與非農業勞動的人群,具有明顯的年齡區別。30歲以下人群幾乎沒有再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基本都在壽光市區的第二、三產業工作,且文化程度一般都在初中以上水平,大多都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或高中教育,對自已未來的生活水平具有較高的期望。30歲以上的人群,基本是現在農村農業勞動的主力軍,他們基本從事第一產業,文化程度不高,以小學、初中為主,即便成為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也一般從事個體或私營經營,再次接受職業教育的愿望較小,他們對未來的期望是能夠讓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走出農村。
從目前農村勞動力分布現狀分析可知,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在未來10-20年內,農村經濟活動主要依靠1980年以前(30歲以上)的人群來支持。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這幾代人,他們擁有較強的能力和愿望轉移到城鎮去,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
(三)山東省城鄉就業情況
山東省是全國人口第二大省,據統計,2010年,全省總就業人口達6401.9萬。期間,截止2007年,山東省農業人口占省總人口的63.1%,截止2010年,農村就業人口占全省總就業人口的54.3%。就業人員從事第一產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二、三產業比重在不斷上升。
1.城鎮就業情況
山東省城鎮就業人口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上升,到2010年,城鎮從業人員達2927.4萬人,占當年總就業人口的45.7%。隨著城鎮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勞動力就業情況呈現出一系列特征:城鎮勞動力供給中,初中以上學歷學生成為主力軍,山東省2008年至2010年城鎮勞動力供給來源中,初高中畢業生、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高等學校畢業生占總供給的一半以上,并逐年增加,到2010年已接近60%,成為城鎮勞動力的主力軍;經濟活動人口二元化明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人口的空間流動已基本解除了戶籍制度的障礙。但流動人口在實現市民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卻又明顯地受戶籍制度的制約,使得城市人口結構呈現二元化特征。農村居民流入城市和進入城市的農村人變成市民的數量,必然會受到城市資源供給能力的限制,這是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這種制度性的約束,從本質上來講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產物。
2.農村就業情況
城鎮化離不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而農村剩余勞動力便來源于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農村生產效率的發展推動了剩余勞動力的產生和轉移。山東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不斷擴大,并不斷向非農產業專業,在轉移過程中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農業戶比例不斷下降,非農業兼業戶、非農業戶比例不斷上升,6年來,山東省勞動力從業類型中,農業戶與農業兼業戶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非農業兼業戶與非農業戶的比重在不斷上升,尤其是2009年以來,非農業戶上升速度明顯加快。目前山東省農村從業人口以非農業兼業戶為主,說明本省農村勞動力職業在不斷向非農業轉變;山東省農村勞動力主要是省內轉移,山東省農村勞動力就業地點主要在鄉內,農村勞動力在鄉內就業的比重最大,2010年達82.59%,呈逐年遞減趨勢,在縣內鄉外和省內縣外工作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占比超過14%,前者6年來增幅達32.4%,后者6年來增長20.6%。到外省工作的勞動力數量和變動都不大,保持在3%左右。農村勞動力出國的較少。說明山東省農村勞動力大多是省內吸納,省外轉移較少,城市化主要通過農村城鎮化,農村經濟發展,尤其是鄉鎮企業,吸收轉移剩余勞動力,促使農村向城鎮轉化。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制度與非制度因素及路徑分析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制度與非制度因素
在中國國情下,一個地區的各種活動都會受到國家制度的影響。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離不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支持。戶籍制度的改革和變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也促進了人口的社會流動。據官方的統計,中國的流動人口已經達到2億多,這證明了中國城鄉人口空間流動基本上沒有受到戶口的限制。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流動人口身份轉變或農民市民化的艱難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戶籍制度依然是障礙。
長期以來疊加在戶籍制度上的各種利益功能明顯地制約著人口流動的結構和模式。如果考察人口流動的空間特征,人口的空間移動行為,戶籍制度基本上不具有根本制約性;如果考察人口流動的社會特征,即人口不僅要空間移動而且要實現身份轉變時,戶籍制度的制約性又明顯地存在著;政策補貼,山東省出臺《山東就業促進條例(修訂)》,明確要求縣級以上政府建立健全勞動預備制度,對有就業要求的初高中畢業生實行3個月至12個月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參加勞動預備制度培訓的人員按照規定享受補貼。鼓勵尚未畢(結)業的在校學生參加就業實習,但規定實習時間不得超過在校學習時間的30%;實習期間,用人單位應當發給實習生一定數額的生活費。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路徑分析
1.政府應繼續保持較為寬松的戶籍制制度,減少勞動力的轉移的障礙
戶籍制度的產生是中國人口大國現狀的產物,考慮到大城市的容納力,目前戶籍制度的存在對人口和經濟秩序的管理都是有益的,現在的條件下,結束戶籍制度缺乏現實的可能性。另外,戶籍制度現已放寬,除了少數大城市,農村戶口轉移到城鎮的限制不大,尤其在省內,但城鎮戶口若想再轉回農村則較為困難。
但由于國家的惠農政策、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思想,在山東省,農村勞動力幾乎是向非農業產業轉移,而很少轉移為城市戶口,受到戶籍制度的制約很少,因此只要繼續保持較為寬松的戶籍制制度,山東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便不會受到戶籍制度的制約。
2.繼續加大惠農力度,但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村戶口的管理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中國城鎮化的根本出路是推動農村城鎮化,山東省眾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佳方式是就地轉移。因此,惠農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農村戶口轉移到城鎮,但卻是必須的,應該繼續加大惠農力度,但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村戶口的管理。
3.改變傳統“次等教育”的思想觀念,才是職業教育和農村城鎮化的關鍵出路
中國傳統正統思想及精英教育中分等分級的現狀,使得大眾對職業教育一直沒有客觀的認知,次等教育使得職業教育成為此次選擇,這種思想和現狀成為目前山東省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阻力,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及技能的提高。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才是職業教育和農村城鎮化的關鍵出路。
參考文獻:
[1] 王萍. 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鄉城轉移問題研究. 第1版. 沈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2-27, 95-117
[2] 雷武. 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 第1版.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37-49
[3] 楊海燕. 程式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第1版. 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40-52, 146-159
作者簡介:梁燕,女,1990年7月生,山東濰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013級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組織行為學與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