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慶
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首先突出在師生關系這一側面上,這不僅是因為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師生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是我們教學的一個痼疾,它同時也是解決教學改革問題的突破口。如果師生關系這一問題不首先解決,什么學生的主體地位,什么教學過程的優化,什么有效的教學,什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通都成為一種奢談。
我們知道,交往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教學是在同為主體的人之間的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當交往雙方相對特殊化,并形成一種傳遞經驗,影響人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活動時,交往就演化為教育。教學是教育的核心,“教學是有知識經驗的人與獲得這些知識經驗的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交往就沒有教學,交往是教學的本質”的理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變“傳話”為溝通與“對話”
以交往互動為特征的教學,要求教師與學生能有更多的溝通,事實上,課堂實施視野中的教學,是“兩代人”以信息為背景,以語言為中介的一種溝通,教師與學生各自憑借自己的經驗,用各自獨特的精神表現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在這樣的教學中,課堂不再是教師“自彈自唱獨解戲”的舞臺,也不再是學生張開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識回收站,而是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思維活動的廣闊天地;是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和創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這種課堂學習中,別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經驗被別人的看法所喚起,不同的意識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個人的經驗都進行了改組和改造,每個人都獲得新意義的生存與創造。這樣的教學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的溝通。
教學交往中的溝通要借助“對話”來實現,教學中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以教材內容為“話題”,共同去生成和創造“文本”、去構造“意義”的過程。它既是一項“原則”,又可以成為一種方法。從方法的角度說,它要求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太多的“傳話”和“獨白”的方式,走向對話與交流,使“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這一點,正如克林伯格所說:“教學本來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具有對話的性格”。要實現交往互動中的溝通與對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改變,而且有角色的轉換——從傳授者、管理者變為引導者和促進者,同時還應有個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風、寬容的態度、真摯的愛心和悅目學生的情懷。
二、在互動中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交往具有主體性、互動性、互惠性。課堂教學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正是在互為主體的交往對話中,教師與學生才能對所學的東西達成共識,真正擁有知識,并且共同享有對方的經驗實現共同發展。在師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師會受到很多啟發,對學生會有更多的了解,這些無疑是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在我國古代教育遺產中,就有“教學相長”,“教然后知不足”等主張,在今天“數字化時代”,教師的信息優勢和“高勢能”受到挑戰,單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操作而言,我們也未必都能進入學生獨特的精神世界,都能理解學生怎樣憑借自身的經驗在思考問題。所以,在新事物、新變化面前,我們也還是接受“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現實。難怪進入新課程的教師都發出了共同的感慨:“我們簡直驚訝學生具有的智慧和主動精神,真切地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推力”。“我們重新找到一顆童心,一種青春的激情,享受到與學生一起成長的快樂”。
三、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生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即要轉變目前在一些課堂上存在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生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們知道,在知識激增、信息爆炸的時代,貯存了多少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學會如何尋求和獲得知識才更有意義。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的過程,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相輔相成。傳統的學習方法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地接受、記憶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培養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
為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此次課程改革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使兒童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中獲得合法地位。其次,新課程標準通過改革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使學生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同時,教師要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策略,積極采用嘗試教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做中學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