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把我們管理的對象由學生轉變成學生行為,對引起學生的行為的原因和行為的后果進行分析,說明了說教的方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重視行為后果的高效教學管理方法。
關鍵詞:行為;前因;后果;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管理學生的目的是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然而他們生活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環境里,以班級的形式組成一個小集體,擁有他們自己獨特的個性和行為表現。那么教師如何使這些學生朝著自己期望的方面去發展呢?
為了使學生的行為符合期望,老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想法。當老師們看到某些學生做出超出常規的事情時都會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大多數教師都會去尋找行為發生的原因,可是學生行為是由某些內部力量、外部指令、信號引起或激發的。由于某些行為的發生并不具有明顯的外部激發因素,因此我們常常會處于不明緣由的狀態之中,無法得知學生的想法。
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方法:一個人做某件事的原因在于他或她做此事時發生在其身上的情況。也就是說,行為的起因并不在于行為發生之前的條件,而在于行為發生之后馬上出現的情況。這是看待行為的一種新方法,使用這樣方法意味著你沒必要去費心解讀人的想法或嘗試“對人進行判斷”。
在你觀察行為后果時,你需要了解的有關人的一切東西其實就已經擺在你的面前。對于一個班級的學生,我們沒必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去猜測他們的想法,而只需用心觀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然后看看采取的干預方案對他們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并辨別哪些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試問我們了解的是學生的想法嗎?與心理學家研究的對象是人的心靈相比,我們教師管理的對象應該由學生轉變成學生的行為。因為心理學家給我們的管理建議往往都是從精神概念的角度鼓勵學生自己調動自身的積極性。于是就會經常聽到“我相信你們會做得更好的”等這樣的話語。殊不知大多數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還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
現在教師管理基本上都是以說教的方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管理。我們告訴學生要努力學習,挖掘出自身的潛力。為了達到目的,我們絞盡腦汁,制定各種各樣的鼓勵方案、競爭機制。當這些辦法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時,我們還會以相同的方式再次向同一對象提出相同的要求。當學生對我們最初發出的威脅無動于衷時,我們過去會尋求一種更嚴厲的懲罰手段來制約他們,但如今法律要求我們不能采用這樣的手段。試問即使我們可以采用這樣的手段,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管得住學生了呢?
高壓的方法是一種得罪不討好的管理方法。“人們往往不愿按他人的旨意辦事!”這個令人吃驚的現象提醒著我們不該這么做。那么僅靠說教為什么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呢?我們又該怎么做呢?
我們應該轉變一個觀念:把我們管理的對象轉變成學生的行為,管理的目的是改變學生不良的行為。為此,我們就可以在學生行為發生之前進行干預或在行為發生之后進行干預。行為分析科學把某個行為發生之前的誘導因素稱做前因,把某個行為發生之后產生的結果稱作后果。前因為某個行為提供發生的機會,而后果則改變該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前因為行為的發生設置了舞臺,但它并不會引起行為的發生;后果緊隨行為之后出現,并且可以改變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后果是造成行為在將來更多或更少發生的因素。前因對行為的控制有限,它的作用只是讓某種行為發生一次,而后果的作用則是讓該行為反復發生。
教學管理的成功依賴于學生持久而始終如一的良好表現。可是教師卻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制度、說教、口號等前因活動上。殊不知前因只能使行為發生一次或少數幾次,這也是教師不得不不斷重復對學生發出這些信息的原因所在。久而久之,學生就把這些信息當做可有可無的了。雖然教師可以有效發揮這些前因的作用來激發學生的表現,但是這些前因并不足以確保學生的表現具有持續性。為了保持學生持續良好的表現,可以不斷的改變前因,但前因的作用具有短時性的特點,當一種前因不起作用時,我們又要尋找新的前因,這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境地中。由此可見,僅靠前因來促進學生的表現是一種消耗大的低效管理方式,所以說教的方式起不到持續調動學生的作用。
正如香煙盒上的警告信息一樣,由最初的“吸煙可能有害健康”改為“吸煙有害健康”,這些前因信息產生的影響對吸煙者逐漸增加,吸煙的人也會相應減少;如今政府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改變了吸煙行為的后果,這給吸煙者帶來的負面效應比任何印刷出來的警告都更具影響力;同樣人們不會去碰掛有“有電危險”警告牌的護欄,因為他們知道這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上面的例子給我們的啟示:一個前因只有在與一個后果想符的情況下才會起作用。前因無論多么誘人或多么可怕,它只有在與一個有現實意義的后果持續相符的情況下才能具有長期的作用。難怪有很多學生都在說“老師只會光說不做”。因為我們心疼學生,所以每次都只是說些威脅的話語,很少有真正的懲罰,像這種沒有后果的威脅在學生看來無異于放空炮,于是就形成了我們苦口婆心的奉勸學生“要遵守紀律,好好學習”,于是學生成為了我們的太上賓,當我們忍受不了發火時,學生的反感程度會比先前的還要強烈,師生關系會很不融洽。我們的這種口頭威脅出現在所要求的行為發生之前,它只是前因,只能使行為開始發生,如果沒有相應的后果,行為不會持續出現。比如一個懶散的學生,當我們當面斥責他寫作業時,他會提筆寫一些,當你離開時,如果他知道不寫也不會有什么后果時,那這樣的作業多數是完成不了的。
沒有后果的威脅等于放空炮,而正面后果的承諾如果不兌現,也同樣毫無意義,在沒有強化措施的情況下,行為不可能長久維持。如果我們不重視后果,強化后果的執行,那么只會無休無止地尋找有效的前因,費盡心思地探討學生的心里想法,既徒勞又無益。學生也不會因為我們給出前因的聲音更大、時間更長和措辭更嚴厲而持續做出符合我們要求的表現。
參考文獻:
[1]. [美] 奧伯利·C.丹尼爾斯 著,高卓 張葆華 譯,《正面強化的神奇力量》,新華出版社 第一版 2002.1
[2]. 馮紹群 著,《行為心理學》,廣東旅游出版社 第一版 2008.7
作者簡介:王科舉,男,西藏工布江達縣中學(860200),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