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花
摘 要:語感培養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抓住了這個核心與牛鼻子,語文教學才能走出“少慢差費”這一令人尷尬的困境。在閱讀教學中,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沒能深刻體會文章的整體意思。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寫的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道一聲:“原來如此啊!”其實,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感培養
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以下是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與體會。新課標指出:語言內化要多讀書,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語感呢?
一、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學習是離不開讀的。讀,注入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反復讀,多種形式的讀,學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脈絡。
學生閱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這種理解和領悟僅靠課本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我們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匯、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如教學《凡卡》這一課時,我先通過有感情地范讀,使學生受到感染。在朗讀凡卡挨打的原因時,重讀“搖搖籃”、“睡著”;讀凡卡被打時,重讀“揪”、“拖”、“皮帶”,之后稍作停頓,朗讀隨之改為低聲、放慢速度;讀“揍了我一頓”,要能表現出凡卡那泣不成聲的控訴。之后,我不再作繁沉的講析,而是適當地指點,讓學生反復朗讀,從讀中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借助語言文字滲透于字里行間。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走進課文”“披文入情”,獲得與作者脈搏跳動的同頻──共鳴效果的語感自然而生。
二、在想象中培養語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慢慢體會到他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廣泛閱讀,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語文不同于雕塑,不同于刺繡,也不同于盆景,更不同于書法。語文的課文使用語言文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用手是摸不著的,他是要我們憑借語言文字的描寫,通過想象,在腦海里浮現出課文中所描寫的藝術形象來。剛開始,學生并不會想象,我們應把書上描寫得內容直觀地再現出來,這可以借助圖片、幻燈、電視等多種媒體(也可以用粉筆畫出來),幫助學生完成用文字轉化為形象這一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自己能想象出課文所描寫的形象來。
如毛主席的《長征》是一首氣壯山河的革命史詩。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中的“暖”和“寒”兩個字就是訓練學生語感的最佳切入口。教學第一句時,我先向學生講述了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引導學生想象并體會紅軍戰士順利渡過金沙江后的心情;從而了解這個“暖”字其實反映了戰士們勝利的喜悅心情;講解“寒”時,我先讓學生看一段紅軍奪取瀘定橋戰斗過程的錄像,再讓學生按“橋上、橋下、橋頭”的順序來描繪,使學生深深感受到奪橋戰斗的驚心動魄和激烈殘酷;從而了解到這個“寒”字其實反映了當時戰斗的慘烈;最后再讓學生把兩詩對比著練習朗讀。以上教學,所設計的兩處情境,目的是引導學生親身入境體會作者的情感歷程,充分感受到語言的情味,從而使學生的語感訓練得到增強。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嘗試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進而獲得豐富的語感。
三、在生活中培養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當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這就是說,具體、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不能單靠查字典來理解,也不能單從語言文字去領會,而應當聯系生活實際去感悟。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此時的感受才是真實的。
四、在寫作中培養語感
讀書,是把書中描寫的內容變為圖像來進行思維。而寫作,則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具體的圖像)用文字表現出來。有的學生語感強烈、敏銳,那么他們筆下的人、事、物(圖像),就會鮮明、具體。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看圖作文是很重要的,我們曾讓學生做過大量的練習。在練習中,讓學生們先做看多幅圖練習,再做看單幅圖練習。為什么這樣安排呢?看多幅圖作文比看單幅圖作文想象的成分少些,容易寫些。看單幅圖作文,不管給的是哪一部分的圖,都可以憑想象把它想成多幅圖來一幅一幅地寫。在寫作中,培養語感,看圖作文是基礎。些生活中的人、事、物,,讓學生把鮮活的生活內容改為多幅圖來寫。這樣就化難為易了。怎樣用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生活呢?
首先老師要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不管是看圖作文也好,還是些生活中的人、事、物也好,都必須教會學生學會仔細觀察,切實抓住要寫對象的特征來。當然這里還有遣詞造句的能力、錘煉句子的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的培養的問題。這些能力的培養,只能通過勤寫來達到。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寫日記、寫周記、寫小練筆,要他們寫下身邊的人、事、物或者記下自己的所聞、所想。起點不在高低,貴在持之以恒。
五、結語
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日臻完善。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因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較好的語感。語言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學生閱讀的速度和質量。這是因為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復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唯有此,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參考文獻:
[1]《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王后軍
[2]《培養小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梅德剛
[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龍文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