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平
歷史教學生活化就是從學生實際出發,選取現實生活中學生津津樂道的歷史素材,或者從歷史中攫取一些生活化資料,巧妙將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歷史與現實、學習內容與生活體驗的密切聯系中感知歷史,并將所學知識和形成的能力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史以為今用”。在歷史課堂中如何做到教學的生活化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
一、教學語言生活化
在歷史教學語言的運用上,語言的通俗化應是第一要求。如果教師滿口的“之乎者也”,生硬晦澀,學生必然如入云里霧中,不得要領;相反,教師應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尤其是對歷史概念、歷史規律的講解要深入淺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能拉近師生的距離。例如講“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時,為幫助學生理解民主的具體含義,可以打個比方:班級制定班規,班主任把方案提出來,由學生討論,最后根據大多數同學的意愿決策,這就體現了民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迅速理解歷史概念,而且也促進歷史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古今意識。
我們的傳統課堂往往被太多被背景、原因、經過、意義、影響等枯燥的歷史要素所占據,讓學生望而生畏。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天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運用幽默的教學語言,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融洽師生間的關系。“史上最牛的歷史老師”袁騰飛之所以深受喜愛,正是因為其授課風格風趣幽默。他用“你方唱罷我登場”講遼宋西夏政權并立,用“落魄挨打奈何天”說鴉片戰爭,用“蛤蟆吞恐龍”來比喻“偷襲珍珠港”事件……他用一種人們愛聽的語言和方式,貫通古今,把“死”去千年的歷史,活靈活現地帶到我們面前。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材不是課程的唯一資源,教師要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增、刪、添、改,科學地整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資源,善于捕捉生活的細節及與社會熱點問題,并將其融于教學之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1.善用生活素材 充實歷史
常聽學生反映歷史“不好學”“難學”,究其原因就在于歷史課堂大多被背景、原因、經過、意義、影響等枯燥的歷史要素所占據,讓學生望而生畏。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以及注重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中。
如講授“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時我引用了學生所熟知是“三大件”為切入口,向學生介紹:“上個世紀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男女談婚論嫁,都常以‘三大件作為標準。70年代的‘三大件指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80年代的‘三大件指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90年代的‘三大件指電話、電腦、空調。”這些事物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聽起來自然津津有味,興致怏然。然后因勢利導,“在變化的背后,能看出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變化得益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內容”。
講“第二次鴉片鴉片戰爭”,我把“2009年2月法國佳士得公司拍賣圓明園獸首,引發中國網民憤怒,90%的人認為中國應該索回這兩件文物”一事引入課堂,讓學生針對此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紛紛表示:實施“劫掠”、“ 縱火”的“強盜”不但沒有罪惡感,反而拿出當年洗劫的“贓物”炫耀,高調拍賣,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感受,此種行為簡直就是“二次搶劫”,堅決同意國家索回。”教學中這一素材的運用,加深了學生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危害的認識,更對火燒圓明園、文物追討等歷史事件有了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另外諸如重大的紀念日或節日等,都可成為歷史課堂教學導入的材料。2011年,是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周年紀念,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50周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開始80周年,一戰爆發100周年,甲午中日爆發120周年等,與此相關的周年紀念都可以充分利用,成為課堂導入的最新材料。
2.學科交叉,激活歷史
打破學科界限,注重本學科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也是新課程的一個特點。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可以從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各科知識入手,體現學科之間的交叉,尋找學生的興奮點。通過將歷史知識與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同時鞏固已有知識。
3.引入“熱點” 關注歷史
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大,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很多家長都不允許孩子上網、看電視,擔心孩子耽誤學習,因此學生了解時政的渠道大大減少。教師在立足于課本的基礎上,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強化學生的時政意識、拓寬學生事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講到“臺灣問題”時,可以及時地引導學生與中美關系、臺獨問題想結合;講到“兩次世界大戰”時,可以與伊拉克戰爭、巴爾干局勢等相聯系;講“抗日戰爭”時,可以聯系日本政府歪曲歷史教科書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等內容。
歷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歷史,缺少的是尋找歷史的眼睛。近年來中高考許多科目的命題都體現了對“熱點”問題的關注,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課本知識,還要注意關注社會、關注事實熱點。
三、課堂拓展生活化
新時期要求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方法和能力。教學如果只局限于教材內容,就無法揭示歷史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更無法給學生“學史知今”的啟示,這就要求教師完成書本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應結合實際進行必要的知識拓展,使學生在課堂中領略知識運用的無窮魅力。
在學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歷代政府重視“三農”問題,你知道當今國家在“三農”問題上采取哪些重大舉措嗎?學生列舉如下內容:農村取消農業稅,農民負擔得到減輕;建立、健全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農村合作醫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學習“三次科技革命內容”時,引導學生分析:英國首先進行第一次科技革命,發展為當時頭號工業強國;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國、德國率先使用新科技,成為世界頭號、二號工業強國;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國首先進入信息時代,成為經濟巨無霸、世界警察。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史,顯而易見,大國崛起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視發展科技。中國要和平崛起,就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國。
總之,實現歷史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改的一個基本走向,發掘歷史與生活的聯系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途徑有很多,以上只是本人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我堅信只要我們勤奮鉆研,認真總結,歷史教育在學科教育中就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