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穎
帶著剛進入學齡期的女兒和年邁的母親回到闊別已久的蒙特利爾。說實話,我對這座以法語為主的雙語城市的感情是復雜的。在這里我迎來了女兒的誕生,經歷過人性中最艱難的淬煉,懷著復雜的情緒怕被人嫌棄,也對說法語的人抱有偏見。
然而,一件小事足以改變我們對一座城市的看法,至少對我是這樣。
原本每天下午3點我都會準時接女兒下課,那天剛好臨時有事無法趕到女兒學校。于是,只好委托我媽去接女兒。我媽近70歲,英、法語一句不會,除了Chinese ,no English。叫老人家坐著公交車接女兒真是讓我擔心。尤其這兒的公車還不按站停,有人下車就按鈴,提醒司機停車開門。沒人按鈴一站也不停。
當我匆忙回到家,問起老人家接外孫女一路是否順利時,我媽卻對我說了這趟“短途旅行”中的一件趣事。
她說,剛一上車,坐在門口的年輕人看到她是花白頭發的老人,于是主動起立讓座。就在這時,她看到不遠處站著一個看上去比她還要“虛弱”些的外國老太太,于是向她招招手,示意過去坐那個位置。老太太剛想走過去,看到旁邊還有一個帶著孩子的婦女,于是示意讓他們坐。一路上,互相讓座的4個成年人偶爾目光交錯,互相微笑,車廂的空氣似乎也溫暖起來。
盡管他們都是陌生人,可能從此再也不會遇見。但彼時彼刻,他們是幸福的。這樣的關懷和愛是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職業,不分宗教信仰的。在闊別已久的城市,在這個我差點兒就不打算再回來的城市,我找到溫暖人心的火種。盡管我并不是當事人,但從我媽的簡單描述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她當時的感動。
其實,故事還未結束。我媽下車那站,她讓座的老太太也跟著下車了。可能老太太覺得我媽是初來乍到,于是主動詢問她要去哪里。倆老太太雞同鴨講了一陣,最終,我媽以經典的Chinese,no English結束了對話。老太太微笑著離開前,拍拍我媽肩膀,似乎是祝她好運。我相信,這輕輕的動作,完全聽不懂的交談,一定給了我媽莫大的安慰。在異國他鄉,在擔心是否要錯過的站頭,她找到了前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