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霞
【摘要】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與市場經濟在迅速發展,土地市場也在不斷發展,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交易比較活躍,其流轉與利用應順應發展的要求。怎樣規范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革當前的土地使用機制是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這對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小康生活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的集體土地管理出現的問題,在創新土地管理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農村集體土地;土地管理;創新思考
在城市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村變成城市,農業用地變成非農業用地,促進著經濟發展。但是我國的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的滯后,造成失地農民利益的侵害,影響了社會的穩定,阻礙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因此進行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和完善是有必要的。
1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管理的現狀
農村的集體土地作為農民物資收益的重要保障,國家的相關法律制度和政策屬性價值體現比較低,這和農業發展與政策改革有密切聯系。當前的土地管理制度是難以實現農業利益的,造成了土地市場下的矛盾。
在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方面,政府引導了農民利用現有的建設用地,堵和疏結合,遏制違法占地,利用土地較充分。推行了農村宅基地的退出機制,空閑的宅基地在村內得到流轉,化解供需矛盾和土地矛盾。
在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管理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土地的流轉缺少活力,流轉形式比較單一。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村集體用地的流轉是國家廉價征用,集體土地不被作為資產參加開發和經營,流轉阻礙較多,土地用在抵押貸款上不太暢通。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一些醫療養老的社會問題沒有解決,阻礙農民的積極性。
二是征地補償的標準較低,征地范圍大。有些地方提高了補償安置的標準,但仍是偏低于國家標準,這使得安置的矛盾突出,群眾很不滿。在公共利益的需要下,國家可以對集體土地進行征用。但是有些地方的征地項目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經濟領域,搞非農建設或是經營性與非經營性的項目,都征用集體土地,給農民的利益造成損害。
三是集體建設用地的利用率低。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農村的宅基地的安置率高,一戶多宅的現象較多。有些村民因種種原因在外居住,使得大量住宅的閑置,農村土地粗放利用與浪費比較嚴重。土地的布局比較分散、利用效率低,很難整合利用,造成土地浪費、環境治理較困難,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問題。
四是土地的管理體系不完善。我國集體土地的產權體系沒有完善,權能沒有明確,所有權的主體比較混亂。土地的管理呈現多頭管理,國土資源行政部門監督管理使用權的流轉,農業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承包經營,這造成了管理上的矛盾。管理政策不明確,對承包和經營權設定三十年的年限,使用權則沒有年限。土地的流轉方面規章制度與基礎工作滯后,沒有和它配套的規范與等級價格體系。
2創新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管理的措施
2.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限制征用土地的適用范圍
政府要進行多形式安置,保證農民的合法利益。要推廣征地貨幣化的安置,因地制宜地采取逐年給付補償費,實行留用地、土地復墾、社會保險安置等方式。除了國家用地由政府進行征用,其他的項目不征用農民集體土地,假如征用也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來確定補償的標準。對于經營性的基礎建設,在征用土地的情況下,進行補償費或者不足部分入股,讓農民參與收入分紅。制定相關的土地管理制度,立法監督要嚴格,有法可依。農村的委員會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審批征用土地的程序,規范征地制度,維護村民知情權,讓土地資源公開、透明、公平,尋找政府、土地的使用人、農民之間利益的結合點,做到合理與完善。
同時,政府要塑造服務型政府的形象,干部必須學習土地管理的制度,提高自身政治覺悟,依法行政,合理合法運用權力。對于違反國家土地法的人,都應嚴肅處理,打擊違法占地的行為,維護農民的合法利益,保障社會的穩定。
2.2明細土地管理政策,明確集體建設用地的管理
對于集體建設用地難以有效流轉的現象,必須制定出詳細的管理政策。一戶多宅與超標準的占地,這些都比較普遍,要想有效地解決這問題,要建立集體建設用地的退出機制,有償使用,用經濟手段促進農戶自愿還多余的住宅。
同時,多種措施同時實施,提高集體用地的利用效率。必須挖掘農村用地的潛力,把農村用地的減少和城鎮用地的增加結合,規劃用地的布局,優化用地的結構,促進集體用地高效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的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用戰略眼光科學地規劃農村的宅基地,完善其規劃與管理,結合各村的土地發展實際狀況,詳細地制定總體的規劃方案。
2.3促進土地所有權有償流轉
政府要探索出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的方法,建立有償流轉制度,完善土地利益的分配制度。在明確主題的基礎上,切實保護好農民的財產權,增加農民的收入,分離土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制度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統一土地市場,對具有長遠利益的項目用地,可不改變所有權,辦理租賃或出資入股的有償使用手續。流轉收益要把絕大部分歸于農民,加強收益的管理,保證收益要用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與農民安置的就業和生活保障中去。
加快集體土地流轉相關工作的步伐,開展農用地分級估價工作,建立相關價格體系,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制定出流轉的程序,進而規范土地流轉的市場管理工作。
2.4調整相關的土地政策,調整農業結構
土地用途要進行管制,農田要被保護,在此基礎上,對農產品的重點企業使用集體土地,優先保證建設用地的指標,結合農業的結構調整,租賃集體土地,農副產品的加工地要在不破壞土地的情況下,繳納保證金,期滿復耕。農田保護區的土地要保證布局的合理和科學,不能破壞基本生產能力。養殖業可以利用非耕地、低洼地與廢水塘。不能破壞水利設施,可以在四周挖水溝養殖水稻。
3總結
總之,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制度和城市化、經濟全球化的矛盾要盡快解決,保護農民利益,積極開展土地管理改革工作,促進土地合理利用與流轉。
參考文獻
[1] 陳瑤.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企業文化, 2011, 32(1):88-89.
[2] 李磊. 淺析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管理的創新與完善[J]. 中國房地產業, 2012, 7(2):42-43.
[3] 劉乃安. 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弱化及其影響研究[J].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3, 5(2):112-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