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欣
【摘 要】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作為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對媒介角色的認知影響著我國未來新聞事業的發展變化。本文以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為研究對象,考察他們對媒介角色的認知情況,并與一線的新聞工作者認知情況進行比較。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 學生 媒介角色
邁入21世紀后,新聞學與傳播學由于其研究主體新聞傳播活動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雖然新聞傳播學在我國仍屬于較為年輕的學科,但目前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門“顯學”,學習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的在校學生成為了建設中國新聞事業的生力軍和后備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這些在讀的學生為“準”新聞人。
作為“準”新聞人,這些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對于新聞價值取向、媒介角色認知、新聞社會功能等這些新聞專業命題的認識不僅關乎以后新聞報道的風格和內涵,也會影響未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變化。
其實,自從Johnstone、Slawski與Bow-
man在1976年出版分析新聞人員的經典著作《新聞人員:美國新聞人員與他們的工作之社會描繪》后,新聞人員研究就成為了新聞學者重視的研究課題①。其中,在國內較有代表性的是羅文輝、陳韜文、潘忠黨、李金銓等以港臺學者為主的研究人員,他們在2004年合作出版的《變遷中的大陸、香港、臺灣新聞人員》一書中,第一次比較了香港、大陸和臺灣新聞從業者的媒介角色觀差異。
一、研究方法
鑒于廣州暨南大學是一所面向海內外的僑校,就讀學生除廣東省籍外,還有來自內地其他省份和港澳臺地區的學生,調查對象涉及面較為廣泛。可以作為一份樣本,對了解他們對媒介角色的認知起到一點幫助。
在專業設置上,暨南大學對于新聞傳播學的專業設置較為齊全,有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傳播學等專業和傳媒經濟學方向;此外,人才培養體系涵蓋本科、科學學位碩士、專業學位碩士以及博士、博士后。因此本次調查的問卷主要選擇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發放。
本次調查共派發問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為92.5%;有效問卷為364份,有效樣本比例為98.39%。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其中,男性占21.4%,女性占77%。受教育狀態方面,本科在讀占49.2%,碩士在讀占48.1%,博士在讀占0.8%。專業分布較集中于新聞學占41.4%,廣播電視學占16.5%,傳播學占7.6%,廣告學占6.5%,編輯出版學占3.5%,其他新聞傳播類(主要指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占22.4%。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問卷中考察新聞媒介社會功能所使用的量表,借鑒了羅文輝和陳韜文等學者針對臺灣、香港和大陸新聞從業者調查時所使用的量表②,并在此量表基礎上作出了符合實際需要的改動。一是,原量表中“成為市民的喉舌”改動為“為民發聲,反映民意”,因為在中國大陸地區,關于“喉舌”普遍認同的說法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而無“市民喉舌”一說,因此替換成了與此同意的其他說法,以免引起調查對象理解的歧義。二是,羅文輝和陳韜文使用的是5個等級的李克特量表,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對媒介角色的認知情況,本研究采用的是4個等級的李克特量表,刪除了“中立”選項。
1、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的媒介角色認知
數據顯示(見表1),總體上,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都認同量表中媒介所應承擔的18種角色。其中,學生們最看重的媒介角色首先是“推動社會改革”(mean=3.44),其次是“迅速地為大眾提供新的信息”和“對復雜的問題提供分析與解釋”(mean=3.43),再次是“對政府政策作出解釋”(mean=3.41)。相比之下,他們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依次是“為市民提供娛樂和休閑”(mean=3.04),“報道最大多數市民感興趣的新聞”(mean=3.11)和“教育群眾,提高他們的知識與文化”(mean=3.12)。
由此可見,在讀學生偏向認同分析解釋、報道事實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角色,學生們較為接受媒介“宣傳者”的角色,媒介功能定位于替黨和政府向人民傳達和解釋政策,輔助政策的開展和實施。相對來說,質疑批評者的角色較弱,知識文化和娛樂的提供者角色最弱。
本研究與羅文輝和陳韜文對大陸記者的調查研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他們的研究發現,受訪大陸新聞人員認為最重要的三種媒介角色依序為“迅速地為大眾提供新的信息”(mean=4.63),“幫助民眾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mean=4.48),“依據事實報道新近發生的事件”(mean=4.46);最不看重的三種媒介角色依序為“質疑并批評工商界的言行”(mean=2.96),“質疑并批評政府官員的言行”(mean=3.05),“質疑并批評企業的言行”(mean=3.10)③。
從中可以看出,以“90后”為主體的高校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與“60后”、“70后”、“80后”的新聞從業者對媒介角色認知的重要性先后次序不盡相同。造成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成長環境、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等不同因素,這有待以后通過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更進一步探究和驗證。
對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的媒介角色各子項進行歸類,可分成五類:第一個因素由質疑企業言行、質疑社會團體、質疑政府言行3個子項建構成“批評與質疑”(mean=3.23,SD=1.49,Cronbach'salpha=.93),指新聞媒介和政府及企業呈現相對對立關系,具有批評與監督的功能;引導公眾輿論、實現權力監督、為民發聲、推動社會改革和聲援社會弱勢團體5個子項構成第二個因素“鼓吹民意”(mean=3.37,SD=1.19,Cronbach's alpha=.87),指媒介應扮演引導民意、推動社會改革、聲援社會弱勢團體與實行權力監督的角色;子項包括迅速提供信息、依據事實報道和阻止流言散播,形成第三個因素“資訊散布”(mean=3.40,SD=1.00,Cronbachs alpha=.83),指新聞媒介報道新聞時應以中立客觀的立場,公正報道新聞,并盡力查證事實;第四個因素由解釋政府政策、幫助了解政策、討論形成政策、提供分析解釋4個子項構成“解釋政府政策”(mean=3.39,SD=1.02,Cronbachs alpha=.89),指對政府的政策提出解釋,幫助民眾了解;最后一個因素“文化與娛樂”(mean=3.09,SD=1.21,Cronbachs alpha=.85)由提供娛樂休閑、提升知識與文化、報道最多公眾感興趣的新聞組成,指媒介應提升民眾的文化水準,并提供娛樂和休閑。
結果顯示,對五種媒介角色因子的認知排序中,受到系統理論化教育的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最為認同的是“資訊散布”角色,對新聞報道社會功能的期待和自覺是以真實、客觀、準確記錄和傳播新聞消息為基礎的。在這一點上,“準”新聞人跟一線新聞從業者并無差別,羅文輝和陳韜文的研究發現大陸新聞人員認為最重要的媒介角色同樣是“資訊散布”(mean=4.46)④。可見,大眾傳媒傳播消息資訊的基礎功能獲得了大家的一致重視。
其次,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比較看重的是“解釋政府政策”;再次是“鼓吹民意”;與媒介認知各子項相一致,“批評與質疑”角色較弱,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是“文化與娛樂”。
2、影響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媒介角色認知的因素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檢測性別對五種媒介角色認知的差異。由表2可見,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性別之間對“資訊散布”和“解釋政府政策”兩種媒介角色的認知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鼓吹民意”、“批評與質疑”和“文化與娛樂”三種角色認知上存在較大差異。
可見,基于男女生在大學專業學習上使用的教材理論大同小異、老師的理念具有一致的方向性、全國的學習環境大致相同等情況,對于媒介作為傳播信息的基本功能,以及媒體在我國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定位等這些事實,學生們都具有相同的認識。
而導致學生們在其他三種媒介角色認知上差異的因素則有待通過深度訪談、焦點小組等質化方法進一步深入考察。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檢測受教育狀態對五種媒介角色的認知差異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見表3),本科在讀的學生和碩士在讀(含博士)的研究生對五種媒介角色的認知上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個人受教育狀態對媒介角色認知沒有顯著預測力。學生們并未長期參與到新聞崗位的一線工作,他們的媒介角色觀不因學習年限的長短而產生不同。
三、結論與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在五種媒介角色分類認知中,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最為認同的是“資訊散布”角色,最不看重的是“文化與娛樂”。具體而言,學生們最看重的媒介角色首先是“推動社會改革”,其次是“迅速地為大眾提供新的信息”和“對復雜的問題提供分析與解釋”,再次是“對政府的政策作出解釋”。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依次是“為市民提供娛樂和休閑”、“報道最大多數市民感興趣的新聞”和“教育群眾,提高他們的知識與文化”。
在探究人口因素對于是否影響媒介角色認知上,研究發現性別對“資訊散布”和“解釋政府政策”兩種媒介角色的認知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對“鼓吹民意”、“批評與質疑”和“文化與娛樂”三種角色認知呈現顯著性。本科在讀和碩士在讀的受教育狀態不對媒介角色的認識產生顯著差異。
“90后”的新聞學生以及未來的“00后”都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特別是在當今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期,更加不能忽視新媒體對他們的影響。因此,今后關于媒介角色的研究,要特別引入互聯網、新媒體等技術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羅文輝、陳韜文:《變遷中的大陸、香港、臺灣新聞人員》[M].臺灣巨流圖書公司.2004:305-307、187-188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