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摘 要】2013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精確新聞報道自上世紀60年代末被提出以來,在西方以及我國的媒體行業都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應用上的困惑。本文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受眾的角度來看大數據時代精確新聞報道有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大數據 精確新聞 數據新聞
對于“大數據時代”,學者劉建明一針見血地指出:它只是信息時代的特征之一,而不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或社會形態,因此大數據時代的概念,是十足的虛構。①雖然將大數據帶給我們的改變冠名為“時代”確實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是大數據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對于傳媒的影響更是無法回避的。在2012年首屆數據新聞獎的評選中,“從行動主體來看,大數據新聞涉及政府、商業、媒體等機構,媒體是大數據新聞的主要參與者,約占55%。”②由此可見,新聞傳播與大數據已經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這種聯系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能否在已有的新聞傳播體系中找到歸宿或者關聯?如果可以,大數據將會給它帶來怎樣的發展,又將帶來怎樣的挑戰?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找到了精確新聞學。“精確新聞學,也稱精確新聞報道、精確報道,是由美國學者、新聞記者菲利普·邁耶最早提出來的,是指記者在采訪新聞時,運用調查、實驗和內容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查證事實,從而報道新聞。”③
一、傳播者:對記者運用科學方法的要求進一步提高
除了上面提到的菲利普·邁耶的定義之外,德國學者麥庫姆斯給精確新聞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所謂精確新聞學,就是要求記者用科學的社會觀察的方法去采集和報道新聞,這些方法包括:民意調查、內容分析、親自觀察和現場實驗等等。”④從這個定義中,我們更能夠窺見的是精確新聞學對于記者的一種要求,它要求記者要更加強調人文素養的提高,寫作能力的突出,要求加入科學的社會觀察方法。
精確新聞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而在運用過程中,人才瓶頸凸顯。在我國精確新聞發展中,《北京青年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96年1月3日它將其公眾調查專版命名為“精確新聞”,從此拉開了我國媒體科學、規范的精確新聞報道的序幕。然而這份報紙卻在2001年由于一位精于調查的編輯離職,其公眾調查版隨即停止。
造成這種人才匱乏的原因多種多樣,首先是歷史的原因,我國歷史上出現的文人辦報的現象屢屢可見,并且往往是我國新聞歷史上光輝的一筆;其次是社會原因。與西方國家比起來,中國社會更多了些“人情”的成分,體現在文章中更是先“動之以情”,而后才是“曉之以理”;最后是教育原因,我國從高中開始有文理科之分,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如果選修了文科,則基本對理科的知識不過問,這樣也造成了文科生才會做記者的刻板印象,而同時記者對于理科知識的缺乏也較為嚴重。
大數據時代到來,學者喻國明指出:所謂大數據是這樣的數據——規模大、非結構化、數據集彼此無關聯,需要快速地分析,且其分析依賴于新興的技術和人才。⑤在這樣一個定義中,人才再次被提及。當精確新聞學到來時,人才的缺乏已然可見。
二、傳播內容:大數據是否讓精確新聞更精確
在過去精確新聞學的研究中,人們一方面認可精確新聞學的精確性,但是另一方面又對其實施的規范性作了許多深刻的考量。大數據時代在哪些地方有進步?哪些地方無改進?哪些地方又有退步呢?
1、問卷設計的科學性
精確新聞報道中,問卷的設計是很重要的,一般會有這樣幾種方式:由專家或者調查機構為主設計問卷、媒體自行設計問卷、記者個人設計問卷。這三種方式中第一種應該是最科學的,因為調查機構畢竟有著較為專業的知識,但是這其中涉及到經費的問題,同時這三種還有一個通病就是新聞價值與問卷價值之間的統一性問題。當二者無法很好地協調時,就出現了問卷過于專業以至于記者無法駕馭,又或者太注意新聞價值而使得問卷不科學諸如此類的問題。大數據時代,對于內容的獲取往往不是通過問卷這一方式,而是通過數據挖掘師直接對大量數據的分析,這里記者最大的瓶頸則在于對于程序軟件的掌握,如果自己無法正確地操作,那么媒體依舊還是需要與專業機構或者人員的合作。這種新聞價值與問卷價值的統一問題在大數據時代演變為了新聞價值與科學價值的統一問題。
2、抽樣調查實施的科學性
精確新聞中,只有科學的抽樣才能達到從樣本推斷總體的作用,抽樣調查在理論上是有科學性的,因為它的誤差可以估計,它的代表性也是可以用數據說明的,但是在媒體精確新聞的實踐中,存在著很多不規范的問題,比如網上問卷,很多都是志愿者填寫,這樣的抽樣很顯然是非隨機抽樣,不具備代表性的。在對國內幾家精確新聞報道報紙的抽樣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分析之后,學者章永宏總結道:“各媒體在抽樣及樣本方面的實踐不盡如人意。”⑥理論上的精確在實際中卻由于操作不當而喪失了,這便是精確新聞學在現實中的尷尬。大數據時代到來之后,似乎解決了這一問題。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以下問題:第一,如果這個總體已然建立,而且有數據挖掘技術,當然不需要再抽樣,比如國內對于微博的分析,這是大數據的技術帶給我們的福音。第二,我們必須要注意到新聞不能僅僅依靠網絡來總結,因為對于網絡數據的挖掘結果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從這個層面而言,網絡呈現的是否是總體還要根據我們的研究目標決定。
3、數據呈現中的不規范
學者肖明曾經撰文指出運用十項標準來評判數據新聞報道中的規范性,包括:(1)委托及執行機構;(2)訪問時間;(3)訪問方式;(4)樣本量;(5)訪問成功率;(6)抽樣總體;(7)抽樣方法;(8)抽樣誤差;(9)列出問卷;(10)樣本結構。在這樣的評判標準中,她進一步對《北京青年報》的精確新聞報道加以內容分析并得出其公布結果的規范性上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⑦確實,對于一篇新聞報道而言,如果僅僅是近幾成受訪者認為如何,而不交代數據的來源背景等,則失去了精確新聞報道的本來意義。這時候數據不再是一種深度報道,而是一種迷惑受眾的噱頭。那么大數據時代,這種規范性應該得到怎樣的調整?顯然從字面上來看,如果沒有涉及到抽樣的話,以上的問題幾乎都不用考慮,但是這也給我們在大數據時代的精確新聞報道敲了警鐘,當我們越來越在乎數據呈現是否好看的同時,也應該關注數據的來源,數據可能出現的誤差,并把這些問題一一呈現給受眾。
三、受眾:大數據給精確新聞學注入新的活力
無論在哪個時代,受眾在傳播過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國不斷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受眾的地位更加不可忽視。從受眾角度來看大數據時代的精確新聞學,我們看到了精確新聞學更大的外延以及更多的機會。
1、受眾定位
在過去,精確新聞學更多的是媒體人自身的調整,是媒體人不斷追求客觀性原則的體現。至于受眾到底是否接受這種表現形式,對于這種形式是否習慣,都沒有辦法很好地量化。而在大數據時代,當我們可以像淘寶推送商品一樣推送精確新聞,當我們可以通過受眾的瀏覽記錄來推送相關聯的精確新聞時,傳統的精確新聞學的“精確”有了更廣的含義。
2、交互性更強
在過去,精確新聞學,說到底是一種新聞與數字的交集,而受眾看到的無非是一段包含著大量數據的文章,好點的無非是一張條形圖或者餅形圖,沒有多少受眾愿意看如此乏味的新聞。而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可視化為精確新聞的表現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我們可以通過鼠標的點擊在一張全景地圖的可視化作品中得到更進一步的消息,我們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甚至可以通過社交網站表現出來,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人人都可能成為數據,人人都可以看到數據,這為精確新聞學的報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最后值得說明的是,在實踐中,大數據時代的精確新聞學,越來越多地被稱為數據新聞。其實“數據新聞并非一種全新的形式,它與精確新聞、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⑧,我們可以厘清的是精確新聞學更多的是一種理念,一種方法。精確新聞學起源于傳統的抽樣,當計算機興起之后,我們便有了計算機輔助報道,而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開始有了數據新聞。“數據新聞作為在數據時代下精確新聞學的發展”⑨,使得精確新聞學在數據乃至大數據時代依舊煥發著生機與活力。
而回溯精確新聞學的理論根基,對于精確新聞學的提出,我們更多的是追求“真實、準確、公正、客觀”,是社會責任理論的構成之一,是對新聞自由理論的修正。如此來看精確新聞學,我們便能在新聞史的長河中找到它的位置以及它的意義。可以預見的是,精確新聞學在多年之后,依舊會如現今它在大數據時代的表現一樣,也許會改變方式,但是其內核不會改變。□
參考文獻
①劉建明,《“大數據”的迷思與新聞媒體的應對》[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6)
②⑤喻國明、王斌、李彪、楊雅,《傳播學研究:大數據時代的新范式》[J].《新聞記者》,2013(6)
③④⑦肖明、丁邁:《精確新聞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2、3
⑥章永宏、黃琳:《重建客觀——中國大陸精確新聞報道研究》[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⑧文衛華、李冰,《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報道》[J].《現代傳播》,2013(5)
⑨李希光、張小婭,《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學》[J].《新聞傳播》,2013(1)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