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00)
體育院校田徑運動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組織承諾
楊世木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00)
運用運動領導行為量表和組織承諾量表為測量研究工具,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將所獲數據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回歸分析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探討廣東省高校田徑運動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的組織承諾的相關情況。結果表明: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組織承諾的留隊傾向呈顯著性差異;教練領導行為中的訓練指導行為能夠很好地預測運動員的留隊傾向。
教練領導行為;組織承諾;留隊傾向
教練領導行為是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心理關系,是人與人、人與訓練和比賽、人與目標實現關系中的表現形式,因此,我們把教練員通過自己的活動對運動員施加影響、實現某種目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被稱為教練員的領導行為[1],它是教練員指導和影響運動員在一定條件下實現其目標的行動過程。教練員作為領導者,要影響運動員、了解他們愿意做什么、如何有效做,讓運動員及運動團隊的努力皆朝向共同目標前進。Chelladurai等人的研究將教練員的領導行為分為5種:訓練和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和獎勵行為[2]。這5種領導行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運動隊的訓練與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對運動隊成員的能力表現和心理上的滿足感有不一樣影響程度。
許多國外專家學者指出,“教練領導行為對于運動員的改變或團隊的表現具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且主導著運動代表隊的意向,因此,其具有組織、規范、和高度成就傾向等特性”[3~5]。運動員與教練員的正向互動不僅能提升運動成績,而且還能營造出運動團隊的內部管理良好的氣氛,運動員與教練員的關系及訓練上緊密的合作,產生休戚相關的生命體。因此,在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能否接受教練員的領導方式?接受訓練計劃及計劃的安排?這關系到運動員對訓練的滿意情形,同時藉由運動員訓練的滿意度的結果呈現能反映出團隊的運作效能[6]。教練的領導行為與風格對運動員的訓練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大深刻的影響。
在體育運動領域里,教練員扮演著很多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要訓練運動員的運動技能和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而且還要關心這個運動團隊的其他種種瑣碎的事情。可以說,教練領導行為,時刻在影響著運動員,對一個運動團隊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體育院校的運動員多數是學生運動員[7],他們像其他的同學一樣學習,修滿學分,達到學校對普通學生在學業上的基本要求,同時他們還具備高水平競技能力。教練員是這個運動團隊中最具影響力的權威人物,是指引和影響這個組織實現奮斗目標的領導者。教練員組織、調動運動員從事專項運動訓練,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最后達到奮斗目標。
如何“選得來,用得上,留得住”,如何組織、激勵運動員參與團隊訓練及在比賽時增加凝聚力。運動員是否認同教練的領導行為,認同組織的利益高于個人的利益;是否愿意犧牲個人時間持續參與團隊的各項活動,以追求團隊榮譽為目標,最終達成團隊整體目標。因此,研究教練領導行為已成為各個運動項目所重視的研究課題。
目前,國內關于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還不是很多,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團隊凝聚力關系方面,有些是關于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訓練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有的只是對教練領導行為本身進行理論探討。
Smoll & Smith指出[8],在運動的情境中,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員的成績表現及團隊的表現具有關鍵性的決定因素,但成功的領導并非組織成功的唯一條件。因此,近年來有許多學者試著從心理學因素找尋會影響運動員成績表現的重要變項。組織承諾一詞最早出現在1956年論文Organization man。組織承諾的概念由Becker提出,用于反映員工與組織的心理契約[9]。過去許多研究結果皆顯示組織承諾在企業界可有效預測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與績效、缺曠職及離職行為等[10~12]。Buchanan[13]和Porter, Steers, Mowday, & Boulion[14]的研究中指出在運動團隊中組織承諾是指運動員對組織目標與價值的認同、愿意為組織付出心力、以及表達希望繼續留隊的強烈意愿。
目前還沒有學者對運動員的組織承諾進行系統研究,因此,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基于此邏輯起點,本研究以組織行為學的組織承諾為基礎,結合教練領導行為理論以及相關研究結果,探討體育院校田徑運動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組織承諾的關聯性及預測情形,為體育院校田徑運動隊的教練員及相關的運動單位提供一定參考,進一步幫助提升教練員與運動員的互動關系及團隊凝聚力;增進運動團隊的表現及訓練和比賽績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調查的對象為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州大學體育學院等入選學院代表隊的田徑運動員178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
廣泛閱讀國內外有關教練領導行為理論、運動員組織承諾理論等相關方面的文獻資料,為論文調研、撰寫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
2.2.2 專家訪談
咨詢相關的運動心理學專家、運動訓練學專家以及資深的田徑教練員,對本研究的現實意義、可行性及結果分析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結構性訪談和自由訪談。
2.2.3 問卷調查
應用已有的國內外問卷和自己改制的問卷對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
2.2.4 數理統計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回歸分析等作為研究的統計方法,各項資料以SPSS for Window 1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3 研究工具
2.3.1 體育運動領導行為量表:(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簡稱LSS)[15]
Chelladurai & Saleh發展出的體育運動領導量表(LSS),此量表經多次修改現有40題,分為5個維度:訓練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和積極性反饋行為。
國外研究表明,用于測量競技運動領域的教練領導行為,LSS具有較高的信、效度[16]。在國內,徐勇對該表進行了信度檢測,通過重測(間隔時間為四星期),計算問卷的穩定系數,結果表明LSS具有較高的重測信度[17]。孫健等運用LSS量表,對我國體育專業院校田徑教練員領導行為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LSS量表具有較高信、效度,適合在中國使用[18]。
本問卷采用Likert式5點記分,以5、4、3、2、1表示分數,凡填答“總是如此”給5分,“經常”給4分,“一半時間是如此”給3分,“不常”給2分,“從不如此”給1分。其中“訓練指導行為”層面共13題,“民主行為”層面共9題,“專制行為”層面共5題,“社會支持行為”層面共8題,“積極性反饋行為”層面共5題。
2.3.2 組織承諾量表(The Scal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此量表參考Porter,Steer, Mowday 和Boulion的量表[19],分為3個維度,包括:團隊認同、努力意愿及留隊傾向,共18題。此問卷在效度方面,經因素分析后,三個因素課解釋的變異量為70.4%,表示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信度方面則是Cronbach系數為0.929,也顯示具有較高的信度。本調查問卷的題目采用李克特(Likert type)五點式設計,受試者依實際感受回答5個等級程度。計分方式,回答“完全不同意”給1分,“不同意”給2分,“部分同意”給3分,“同意”給4分,“完全同意”給5分。最后計算各項度組織承諾及兩量表得分情形,得分越高,表示運動員的組織程度越高。
2.3.3 問卷發放及回收情況
調查運動員的問卷發出200份,回收187份,有效178份,有效率95.1%。
3.1 教練領導行為與田徑運動員組織承諾的相關情況分析
從教練領導行為(訓練與指導、民主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積極反饋行為)5個維度與田徑運動員組織承諾的3個維度(團隊認同、努力意愿、留隊傾向)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得分的情形來看,在教練領導行為因子中社會支持行為平均數最高,其次為積極反饋行為;在組織承諾當中努力意愿平均數最高,其次為團隊認同(見表1)。
結果表明,體育院校田徑運動員需要教練多點給予關懷與鼓勵,這樣才能提高團隊凝聚力,才能使運動員認同運動團隊而全力以赴。在訓練時教練多與運動員溝通,時時給予關懷,而運動員也愿意為實現運動團隊目標而付出努力。

表1 田徑運動員對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基本情況分析表(N=178)
從表2可以看出,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留隊傾向的組織承諾,呈現顯著正相關。運動員對教練領導行為在“訓練與指導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積極反饋行為”的認同愈高,運動員的組織承諾程度也愈高,而運動員的“留隊傾向”又受教練的訓練與指導行為的影響最大。

表2 田徑運動員對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承諾相關分析表(N=178)
由于體育院校田徑運動隊的運動員多數都是學生,他們不僅要同其他同學一樣修滿學分,而且運動訓練確實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另外,如果沒有很好的激勵機制,運動員參加訓練的積極性就會下降。這期間,教練要精心指導運動員訓練,讓運動員盡量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刻苦訓練。運動員的動作技能經教練的指導后有很大改進,成績也有大幅度提高,然后,運動員才會積極、刻苦和持續訓練,并在“留隊傾向”上為是這一團隊的一份子而感到榮幸。當運動員認同教練領導行為時,以達成留在組織的向心力、責任、興趣以及目標,無論是否能從團隊訓練過程中更頻繁地感受到身為團隊的一份子就因該為團隊出一份力,而教練方面也要給予適當關懷,是讓運動員有受到尊重的感覺,使教練的命令能達上行下效的目的。而在“團隊認同”、“努力意愿”維度上,沒有顯著關系,從這兩個維度的標準差得知,“團隊認同”與“努力意愿”樣本分布相對集中,因此,沒有顯著性差異。因此,筆者認為,體育院校田徑運動隊的運動員在“團隊認同”、“努力意愿”沒有顯著關系可能是,因為興趣或者是教練的人格魅力吸引而加入學院代表隊,所以取決于教練領導行為以及個人對該運動的認知程度。
從表2還可以看出,田徑運動員對教練領導行為(訓練與指導、民主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積極反饋行為)5個維度與組織承諾的留隊傾向,皆呈顯著性正相關,其相關系數值r 介于0.37~0.70。其中以訓練與指導行為與留隊傾向的相關最高,而專制行為與留隊傾向則相關性較低。
運動員對教練領導行為在“訓練與指導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積極反饋行為”的認同愈高,運動員的組織承諾程度也愈高,而運動員的“留隊傾向”又受教練的訓練與指導行為的影響最大。依據Chelladurai(1999)對于多元領導模式的觀點[20],高等院校田徑運動員對于教練的嚴格訓練方法,在運動技術、戰術運用上是有幫助的,而教練員必須在運動團體的目標有明確的導向,雖有專制行為表現的指導,但注重正面的團體氣氛、以及維系與運動員之間互動的人際關系,并對運動員的表現進行適當地獎賞及鼓勵,然后運動員才會有認同及歸屬感。
3.2 田徑運動員對教練領導行為預測組織承諾的情況
以高等院校田徑運動隊教練領導行為5個維度為自變量,運動員對留隊傾向組織承諾為應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田徑運動員能有效預測運動員對留隊傾向的組織承諾的變量為教練領導行為的訓練與指導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積極反饋行為4項,以上達到顯著性正相關的預測變量對“留隊傾向”組織承諾的總解釋變異量為57%。其中以教練的“訓練與指導行為”預測力最大,其解釋變異量為37%,且β 值為0.36,具有正向預測力;其次為教練的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積極反饋行為,其β 值為正數(β=0.24、0.17、0.18),亦具有正向預測力。因此,結果顯示,教練領導行為只對組織承諾的留隊傾向具有顯著性預測力(見表3)。

表3 高校田徑運動員對教練領導行為預測“留隊傾向”逐步回歸分析表 (N=178)
從表3 可以看出,民主行為在預測中并沒有達到顯著相關。高等院校田徑代表隊運動員由于具有修學分壓力、以及訓練時間與選修課沖突等因素、教練尊重運動員意愿等原因造成教練的民主行為,不能顯著預測運動員的“留隊傾向”。而教練表現在訓練與指導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積極反饋行為次數愈多,則運動員對“留隊傾向”的組織承諾程度愈高,而運動員對“留隊傾向”的影響最大,因此教練領導行為4個維度上,能被運動員所接受,顯示教練領導行為有預測效果。研究顯示,高等院校田徑代表隊運動員大多是因為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為提升自我實現及團隊的成績,愿意支持教練的指導田徑運動的各項訓練方式及技術與戰術運用。因此,訓練的過程中教練對運動員的個別差異及溝通技巧,并適時給予關懷及鼓勵,使運動員愿意留在團隊訓練。研究發現,運動隊中運動員中途離隊的情形很多,但愿意留在運動隊繼續努力刻苦訓練的運動員也很多。運動員能夠克服田徑運動訓練的辛苦、枯燥以及考慮未來的出路,而愿意留在運動隊繼續接受系統訓練,可能由于他被教練員的人格所吸引,可能真正喜愛這項運動。也可能是個人希望有歸屬感而留在運動隊。至于組織承諾中的“團隊認同”、“努力意愿”沒有顯著的預測效果。因此,筆者認為高等院校田徑運動隊運動員在平時練習是否盡力,對自己是否有設定目標,這目標是否具有深遠意義,這都是影響著團隊認同與個人努力意愿。
4.1 教練領導行為的訓練與指導行為、專制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積極反饋行為4個維度與運動員的留隊傾向呈顯著性正相關,教練領導行為的4個維度對運動員的留隊傾向的組織承諾具有重要性。
4.2 教練領導行為預測運動員組織承諾中的留隊傾向最具有預測力。
[1]王潤平.教練員的領導行為[A].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00.
[2]Chelladurai P, Saleh SD. Dimensions of leader behavior in sports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0,2:34-35.
[3]Ogilvie B.C., Tutko T.A. Problem Athletes and How to Handle Them[J]. London:Palham Books, 1966.
[4]Weiss M R.,Friderichs W. D.The influence of leader behavior, coach attributes, and institution variables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ollegiate basketball teams[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6,(8):332-346.
[5]Westre K. R.,Weiss, M.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J].The Sport Psychology,1991,(5):41-54.
[6]Chelladurai P.,Riemer H. A.Measurement of leadership in sport[A].In J. L. Duda (Ed.),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M].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8:227-253.
[7]王安利,高峰,左瓊. 學生運動員與運動員學生培養模式的思考[A]. 楊樺,等. 競技體育與奧運備戰重要問題的研究[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6:365.
[8]Smoll F. L.,Smith R. E.Reducing stress in youth sport: Theory and application[A]. In F. L. Smoll, R. A. Magill,M. J. Ash (Eds.), Children in sport[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1988:229-249.
[9]Becker H S.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0,66:32-42.
[10]Ferris K. R.,Aranya N.A.Comparison of Two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s Scales[J].Personnel Psychology,1983,36:87-99.
[11]Morris J. H.,Sherman, J. D.Generaliz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mode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1,24:512-526.
[12]Steers R. M.,Porter L. W.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M].New York: McGraw-Hill,1979:304.
[13]Buchanan B.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4,19:533-546.
[14]Porter L. W., Steers M. R., Mowday R. T.,Boulian P. V.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4,59(5):603-609.
[15]Chelladurai P, Saleh SD. Dimensions of leader behavior in sports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J].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0,2:34-35.
[16]孫健,等.對《運動領導行為量表(LSS)》信度、效度的檢驗——以體育院校田徑教練為樣本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7):965.
[17]徐勇.我國優秀青少年足球隊教練員領導行為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3(4).
[18]孫健,等.全國體育專業院校田徑教練員領導行為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4).
[19]Poter L.M.,Steers R.M.,Mowday R. T.,etal.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J]. Journal of Applide Psychology,1974,59:603-609.
[20]Chelladurai P.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M].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1999:163.
Research on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athletes’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thletic tea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YANG Shi-mu
(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zhou 510500,Guangdong,China)
The research applies 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LS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cale (OCS) as the measurement tools. By using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data obtained from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leadership behavior on athlet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well as tendencies of athletes staying in the team.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adership and the decision to stay in the team;the leadership behavior in the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for decision to stay in the team have positive prediction.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decision to stay in the team
2013-08-10
楊世木( 1966- ) ,男,安徽寧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和體育信息學。
G82
A
1009-9840(2014)01-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