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對武術套路演練中“勢”的詮釋
王崗,張道鑫
(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武術套路作為中國武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演練過程中注重多方位地表現和再現生活的技擊,具有極強的內傾性、民族性以及藝術性。武術套路的演練表現為一種動態的美,它是身體藝術的展示,它是“謀勢”、“造勢”、“蓄勢”、“示勢”的外在彰顯。本研究以武術套路中的“勢”作為研究對象,對武術套路在演練時所表現出的各種“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分析,并對武術套路中的“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研究發現:“謀勢”、“借勢”、“蓄勢”、“示勢”貫徹在武術套路演練的整個過程之中。武術套路所要追求的意境是在有效、合理的“謀”,適當、有度的“借”,充實、飽滿的“蓄”的同時,將“力”、“形”、“神”、“韻”相互融合,并通過“示”表現出形式多樣而統一對立的“勢之美”,使武術套路在演練過程中透過“謀勢”、“借勢”、“蓄勢”、“示勢”來突出“拳術演練似奏樂,一招一式如臨敵”的意境與追求。
武術套路;演練;勢;謀勢;借勢;蓄勢;示勢
從武術套路的發展現狀來看,不管是“武術的藝術”還是“藝術的武術”,都與“藝術”一詞有著密切的關聯。首先,武術套路本身作為一種傾向于追求藝術的傳統文化,具有極其濃厚的藝術氣息和藝術底蘊。其次,武術套路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展現生活中技擊搏斗的藝術場景,并在特定的表達方式上體現出中華民族、中國人內心深處獨特的藝術傾向。所以,武術套路完美的將中國人的肢體語言與人生哲理、技擊藝術、審美情趣、表現方式等有機地融會貫通,并根據自身對“勢”的不同領悟,對武術技擊動作進行內斂地藝術升華,逐步形成一套展現身體勁力、彰顯動作勢韻、凸顯攻防技擊的“神體藝術”、“形神藝術”(“神”與“形”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自武術套路邁向競技之路以來,其濃厚的藝術養分不斷地滿足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追求,填補著人們內心深處對美的渴望和訴求,它運用虛實相生、動靜轉折、變幻多端的手法和方式將技擊展示給觀賞者,吸引著人們觀其“形”,領其“韻”,悟其“技”,品其“意”。從而給觀賞者帶來心靈上、感官上的震撼與共鳴。
通過對武術套路動作演練的研究和分析發現,武術套路在演練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節奏、勁力、風格、韻味等都與“勢”有著密切的關聯,而“拳不盡勢”、“形神兼備”、“內外合一”體現的就是“謀勢”、“蓄勢”、“借勢”、“示勢”的結果。如何才能使武術套路表現的更靈動、更自如已經成為現階段提高武術套路演練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以武術套路風格和特點為主線,詳細的對武術套路中“勢”進行研究是武術發展的需要,也是武術套路面臨藝術創新的主要問題。
勢形聲,字從力,從埶,埶亦聲。埶與力聯系起來表示“高原上的球丸具有往低地滾動的力”,表示為一種影響人們情緒以及思想的能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對“勢”有著高度地向往和追求,而隨著人們精神追求的不斷提高,“勢”也被進一步推衍到致力于營造動態觀感的藝術研究領域之中。無論是古代的文學、兵法、建筑還是近代的戲曲、國畫、書法,它們都致力于追求一種高層藝術境界的“勢”。譬如《孫子兵法》一書中最早提到“勢”認為“形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而勢則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直接原因”;西漢蕭何在《論書勢》中說:“夫書勢法猶如登陣……書者,意也。依次行之,自然妙矣”;明代趙左在《畫學心印》中提到:“畫山水大幅,務以得勢為主”;《介園子畫譜》中提到“畫花卉全以得勢為主”;王微在《敘畫》說:“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指出:“文之任勢,勢有剛柔,不必壯言慷慨,乃稱勢也”,就連建筑學中也有“遠以觀勢,雖略而真”之說。可見,如今“勢”的涵義己經遠遠超越了它原有的本意,并在藝術領域中進一步得到升華和構建。
武術套路中,“勢”也是存在的,并被許多的武術家所認同。例如唐順之在《武編》中提到:“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太極拳名家陳長興感慨:“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1],《劍經》中也認為:“有其形,便有其形之用,形之用者,勢也”等等。本研究認為,中國武術之“勢”與中國書法之“勢”有著深厚的同源性。“書法藝術之美首先在于漢字字型的勻齊和諧,其次在于書者運筆力道與心境情緒的完美結合。”[2]它的“點畫線條,有起有伏,有收有放,有高潮有低潮,力度上有強有弱,有剛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緩,有斷有續;情感上有緊張有松弛”[3],正是由于這種“筆之勢”的彰顯,書法才給人一種抑揚頓挫、淋漓生動的藝術美感;而武術之“勢”亦是如此,作為一種展現身體運動的藝術,武者以手、眼、身、法、步為形,以精、神、氣、力、功為神,展現出刀劍行走間的動態美、力量美、節奏美、韻律美,這與書法所表達的藝術美相通互融,只不過展示的更傾向于“武之勢”。所以說,中國武術它所表達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肢體運動或身體展示,它更多的是一種“技、藝的升華”、“形、神的示勢”。
蔡云龍觀點認為:對“勢”而言,武術套路演練則是通過各種方法營造一種有利于事態的演變趨勢(“謀勢”),并憑借業已具備的趨勢推進事態的演變(“勢借”),根據自身營造出的攻守、虛實、輾轉、勁力等戰爭事態的演變,結合自身習練武術、感悟這種藝術升華的技擊動作(“蓄勢”),來展示“置身與一個戰斗的場合”,突顯出武術演練時攻防技擊、虛擬廝殺的戰爭意境(示勢)。可以理解為:在武術套路演練時由內而外的寫意表達,并在這個過程中散發出一種虛擬的、身臨其境的“戰勢”、“示勢”,它是一種藝術感觀的完美體現。
縱觀武術套路的發展,從開始的“手、眼、身、法、步”簡單的動作規范到現今“高、難、美、新”復雜的技術要求之間的轉變,武術套路的動作演練水平及其藝術表達形式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破繭成蝶的武術套路在其演練規格、難度系數、動作質量、表達效果、藝術美感等演練要求上都有了相當大的提升。這一趨勢的轉向不僅提高了武術套路的觀賞性、藝術性,還促使了我們亟需對武術套路的演練水平、動作質量、藝術展現等表達形式進行更深層次的認定與考究。可以說,武術套路的外在表達主要體現在運動員動作演練時與“勢”的內應外合之中,“通過武術“勢”,借助武術“勢”的表情達意,可以感受到中國武術技術的技擊思想、積極方式和技擊謀略,等等”[4]。而受“武術入奧”情節的束縛,伴隨著我國《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相繼出臺,武術套路的表現形式逐步向多元化、藝術化方向延伸,并以“突出競技特色,提高藝術水平,鼓勵發展創新”的指導思想為理論依據,與“高、難、美、新”的動作技術要求相互融合與滲透,使得武術套路的演練形式發生了多維度的轉變。而正是這種重視美感的、藝術的表達形式的變遷,使得武術套路演練的重心更加趨向于“勢”的有效彰顯。
3.1 謀勢
“在傳統武術套路中,神隨形轉,行隨意動,存在于含而不露,神態舒展之中,是整個套路協調而富有生氣;成為擊是本、神是情、形是意的高度統一”[5],因此,如若想要尋求高層次的“勢”的表達,我們就要對“勢”進行精心的預設、編排、渲染、感悟,在經過反復練習和經驗總結來達到“示勢”的最高追求,這里就要求我們要做到合理的“謀勢”。運動員在武術套路的演練過程中力爭把自己的動作技能達到一種高深的境界,達到一種“一招一式如臨敵”的上乘意蘊,因此武術套路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在編排上達到這種境界,這就需要我們對陰陽、攻守、虛實、動靜進行完美結合與融會貫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靜中寓動、柔中帶剛、虛中有實、攻中有防。而武術套路是以單個攻守動作為基礎,以連續的單個動作為組合,串聯成段,連接成套,并以連貫的動作構造來重現“藝術化的搏殺”情景。借助高低起伏、虛實相生的無窮變化,段與段之間的定勢造型,通過既抽象又具體的動作表達,憑借各段動作組合的意境關系、路線布局等融合成一整套蘊含節奏感、韻律感、的氣勢動人的藝術作品,來表達演練者內心的打斗場景與技擊意境。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為了達到最終的“示勢”而蓄意謀劃的,這便是武術中的“謀勢”。
在《武編·拳》中記載:“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橫邪側面,起立走伏,皆有墻戶,可以守,可以攻,故謂之勢。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6]。從《武編·拳》中我們可以看到武術中對于拳勢的重視,“拳勢”之論的核心,重在論述“勢”與“法”的辯證關系,主要論述了拳勢中“定勢、無定勢、不失勢、把勢”等問題,認為所謂“拳有勢”,即作為拳術,它必須具有勢,反之,就不應稱其為拳術。“勢”解釋為“表現出來的樣子”[6]。而武術套路從動作起勢到動作收勢的過程,是由演練者通過勁力的虛實變化,手法的多樣轉變,步法的進退騰挪以及示勢的情景再現的過程。這個過程給觀賞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想象空間。在臨危不亂,廝殺打斗之中,實招變虛招,虛招變實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變幻莫測,已造成對手捉摸不定,速變給對方以重擊的“戰意”情景。這種精心謀劃過的“打斗場景”能夠有效地提高表演者所要表達的藝術表現的最終目的。
“勢”在武術套路的演練過程中,是一種物質載體上的情感表達,它系統的體現了“身體動作”與“神情意識”之間升華了的藝術形式,它是進退開合的陰陽轉換,又是閃展騰挪的攻防變幻。武術套路的單個動作取決于技擊,但是在成套演練過程中又不是技擊動作的純客觀模仿,或再現,而是根據武術動作的“勢”來演繹武舞藝術的“華實相輔、虛實相成”,使得武術套路演練時重現藝術的升華,展現武術套路“勢”的美感和意蘊。其實這種美感和意蘊從最初的篩選和創編時就已經謀劃好了。因為武術套路在編創時,創編者就已經刻意的對套路中的“勢”進行獨特的加工處理了。在動作設計和編排過程中何時快、何時慢、何時剛、何時柔都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既不能過于柔、也不能過于剛,既不能過于快、也不能過于慢。由于武術套路的風格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各種拳術在演練或編排時對“勢”的表現也是都各不相同,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勢”的前后呼應,將各種元素進行篩選、提煉、修飾、分解、組合,在依照自身拳系的風格特點對攻守進退、動靜疾徐等規律進行排列組合,串聯成套。因為,武術套路運動本身就是“表現戰斗的生活”[7],所以在用藝術渲染“勢”的“動式”形象的同時,結合千變萬化的拳勢,以不同的手法和軌跡匯成高低轉折、陰頓陽挫的動作組合,以“謀勢”所展現出來的疾風驟雨、牽連縈繞,顧盼呼應、起伏跌宕等動作情景,連貫出整套的“形神一支”,再通過身體語言結合“勢”的藝術加工,繪制出“沙場戰意”的軌跡。
4.2 借勢
武術是一種藝術。它把古典美學中的“道”、“氣”、“象”、“意”、“味”、“神”、“形”、“韻”融入為藝術表現形式中,它將武術中的動靜、剛柔、開合、輾轉等各種矛盾以極高的“對立”手法展現給人們,讓人們獲得一種深刻的矛盾美感。這種合理的“借勢、顯勢”為武術套路演練帶來了更進一層的效果和意境。
林語堂先生曾經說:“韻,氣韻或神韻,是中國藝術的最高理想!”本研究認為在武術中的“勢”更是一種韻。同時這種“韻勢”也是借助一種意境、一種節奏、一種虛擬情景來彰顯技擊之勢、攻防之勢、剛柔之勢、動靜之勢。如松年在《頤園畫論》中說到:“西洋畫工,細術酷有,賦色俱與天生無異。中國作畫,專講筆墨鉤動,全體以氣運成,形態既有,神自滿足”,其實不只是畫技,中國古代幾乎所有受傳統文化影響的藝術門類都有一個趨同的審美追求,諸如形、神、氣、意、勢等。而武術套路的“勢”通過與勁力、節奏、精神、意識等有機組合而表現出來,給人視覺上產生美的刺激效果,展現出武術套路中各不相同的姿態與意蘊,既能表現出有蒼鷹捕食、大鵬展示的雄渾氣勢,又能展現出猿猴獻果、獅子抱球的機敏意趣。因此借助勁力、節奏、精神、意識等來彰顯武術之勢是武術演練中的重要環節。同時,由于中國武術的審美追求、審美范疇都受到了古典美學的影響,在套路演練時也是極其注重神、形、意、氣、勢等相互依存、影響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所以武術套路的練習不僅要注重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配合,更要注重借以這種全方位的配合來表現武術的美、展現武路的韻,已達到武術自身所要凸顯的美韻和神采。
武術之勢,起始之初,如臨大敵,怒發沖冠、竭力奮戰,攻守相接,進退詡急,至止勢末,收勢斂息。武術套路的意蘊從起始之初到收勢之末,都在借助他者的“勢”來維系自身的“勢”,無時無刻不體現出武術套路中“勢”的韻味和意義。由于武術套路運動注重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尤其注重精、氣、神的運用,所以在每招每勢中都要凸現出虛擬技擊的意蘊。而這種意蘊在“借勢”中又得以具體體現。如《長兵短用說篇》中提到的“唯楊家之法,有虛實,有奇正,有虛虛實實,有奇奇正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可見正是借助虛、實、奇、正之勢,楊家槍法才得進銳、退速、勢險、節短之利。而李洛能在《形意拳譜》中將形意拳概括為“勁、藝、法、道”。勁乃意也,藝即空,法為明,道為真。勁也,正如拳經所云:“起如鋼銼,落如鉤桿。”“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表演者在這種“勁意”的夸張表達方式中展現給觀賞者一種力起如鋼銼,力落如鉤桿的意識假象,并通過這種假象將武術實戰中的進攻意識、防守意識、戰術意識、審美意識等,通過套路動作的演練充分表現出來,形成一種形象、逼真、具備“真實”的“戰意”。可見,在動作演練時只有強調借助“意之勢”,我們才能更好的把虛擬的格斗表現的更加真實,才能把虛擬的意境傳達的更加逼真。
武術套路中的“借勢”有很大程度上又和“陰陽對立”有很大的關系,《手臂錄》中記載“功為陽,守為陰”,一般來說攻是奮力突進,力法主剛;守時隨人而動,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功時剛中有柔,剛柔相濟,不可偏廢,是各拳種共同的要求。在不同拳種中有著不同的力的表現形式,正是這些各不相同的表現形式,造就了中華武術絢爛多彩的拳種流派。猶如南拳,南拳練得柔而不軟,剛而不僵,慢而不松,快而不亂,靜則有勢,動則有威的氣勢才能充分體現出南拳的風格特點[8]。我們知道,武術套路中的動作發力就是通過剛柔相濟的風格特點體現出來的[9]。所以,在武術套路演練過程中,由于“力”的表現在于動作與身體的協調配合,身體與意識的高度集中,致使武術套路的演練只有在動作技術、節奏、勁力、意識、意境技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練習者才能將武術演練水平發揮到最佳[10]。因此,在要求我們注重武術演練過程中“力”與“勢”協調配合的同時,還要求演練者注重武術套路演練的藝術性表達方式。因為武術套路中動作技術的藝術化是通過競技武術套路平面技術的物質層面(動作和方法)演繹的,而藝術的表現力則是通過競技武術套路平面技術的意識層面(精神、節奏、勁力、風格)表現的[11]。由此看出,武術套路的“借勢”并不是單一的對某一種屬性或因素的特定依賴或附著,而是通過整體的、系統的、全面的藝術表達形式來提高武術演練者的“精、神、氣、力、功”。正確理解武術套路演練過程中“借”的具體含義以及它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影響武術套路演練的重要因子。
3.3 蓄勢
王崗教授曾指出:“武術是追求理想化的‘技擊’藝術,中國武術的藝術性并非今天才有,縱觀武術的發展史,技為藝用,淡技重藝,輕形似,重神似,一直都是中國武術的發展趨勢。”可見,武術在當今社會發展背景下,其技擊價值的弱化的同時其他價值屬性都在逐漸被突顯出來。其中,“藝術性”更是武術套路在回歸傳統的發展取向中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因此武術套路追求“藝術性”和“觀賞性”已經成為一種必然。那么,如何凸顯武術套路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是未來武術套路演練者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從武術的技擊動作或套路演練中我們能夠發現一個顯著的規律,就是:欲左先右、欲剛先柔、欲前先后、欲動先靜,這在很大程度上隱喻出了“蓄勢”的作用和地位。“龍非池中物,趁雷欲上九霄,蓄勢待發……”(《三國演義》),這里的“蓄勢待發”解釋為半蹲著的人隨時準備站起來沖出去,有隨時準備進攻的意思。如果僅從這個詞中看武術套路中的“蓄勢”,那么武術套路中的“蓄勢”表示為一種斂翼待時的發展動態,這里的“蓄勢”是相對于“待發”而言的。例如,武術演練過程中“緩”是對將要爆發的“疾”而言的一種“蓄勢”,這種慢或者柔如同暴風雨前期的平靜。給人一種在蓄勢待發、劍拔弩張的事態。然而,武術中的“蓄勢”并不是僅限如此的,因為它既可以是相對于快的慢,也可以是相對于慢的快,既可以是相對于剛的柔,也可以是相對于柔的剛……誠如李德裕所說:“勢不可不息,不息則流宕而忘反”。“息”看似是消失、熄滅,其實是不然,而是接下來更強之“勢”的開始,是下一動勢的前奏和證照。它如太極陰陽魚一樣相生相符,相互轉化、相互依存。
縱觀高水平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演練,從入場到起勢,從定勢到動勢,從動勢到收勢,“蓄勢”從始至終都占據著重要作用。一個精彩的套路演練,不僅僅體現在動作的演練過程中,還體現在演練前后的“蓄勢”、“造勢”之中。優秀的運動員在上場之前大都是精神飽滿,氣勢如虹,自信中帶著穩健,穩健中透著霸氣,這種造勢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蓄勢”。人入賽場如進戰場,從起勢的那一刻起,動作技擊如行云流水,拳勢勁勢如大浪淘沙,演練者蓄意著戰斗的情景,展現著武術獨有的動態的技擊之美。在此之時,套路演練中的“蓄勢”既可以表現在提手如刀的意境當中,又可以表現在雙目如神的意識之中,既可以是動如天馬行空的風馳電掣,又可以是靜如老僧補衲的悠轉怡然。而且,優秀運動員在表現武術的動勢時,往往將力或勁作為主要的彰顯手法。因為,武術把四肢與軀干稱為“五體”,亦稱“五骨”,“貫其力于股肱之中”。每個動作或撐撥張展,或勾扣翹繃,沒有一處松軟,呈現出一幅健美之勢。骨力不堅,形于外則筋肉不能豐滿勻稱,造型則失之軟靡,精神也不能振奮,何來美感?[12]。而在武術的技法當中,形、神、力蘊含在“勢”之中,武術的“勢”要求運動員在“蓄勢”的同時運用不同的“勁力”、“身形”、“意識”表現出不同的“力道”、“神韻”、“美感”,以突顯出不同的“示勢”。所以,在武術套路演練過程中,欲達到形之美、形之勢則必須要保證力、形、意、神的飽滿、充實,要學會運用“蓄勢”來巧秒的產生、創造并表達出動作的美勢,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武術中的“勢”既可以是行云攻不破的緩,又可以是驚雷防不及的迅,既可以是纏綿不斷的輕捋慢擠,又可以是勢如破竹的剛烈猛進。
從“蓄勢”的角度來看,武術套路的意蘊表達主要取決于影響“勢”的“形”、“神”與“力”的身體技術,而“身體技術涵蓋了兩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一是意識層面。物質層面包括動作和方法;意識層面包括精神、節奏、勁力、風格”[11]。所以要求我們在動作演練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物質的與意識的兩層面協調一致、相互依存,注重借勢與蓄勢之間的相互轉化。同時,要清楚“動與靜、快與慢、停與頓、起與伏、強與弱、剛與柔、輕與重是動作節奏變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影響運動技術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13]。所以只有在完善演練者的動作技術的基礎上把握“蓄勢”的度,才能更好地使“力”、“形”與“勢”步調一致,更好地體現出的那種剛柔相濟、收放自如的“氣不餒、韻不斷、味無窮”的美感魅力。如此,方能高效的表現出武術獨到的意蘊、展示出武術之勢的大氣蓬勃。
總之,“無論傳統武術還是現代競技武術套路,都是以戰斗意境的創設給何為最高審美追求”[14]。而“蓄勢”不僅影響著武術套路的編排、演練、節律,還影響著套路演練藝術效果、欣賞水平,以至于影響到觀賞者的視覺沖擊。所以武術套路中的“蓄勢”對人們觀賞武術或自我演練時享受藝術,感悟意境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3.4 示勢
武術套路演練時“示勢”是體現武術動作的外在表象和內在意蘊的統一,體現了武術中重在意境表達的特點,因為“勢者,意中之神理也”。也就是說“勢”是一樣的動態生命,有了“勢”,“意”才能生機盎然。“武術之“勢”是武術意象的動態生命是‘外形=內氣=戰斗意念’的合體”[15]。常言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武術中的示勢便是展示形美的同時,突顯神美,使得形神兼備,互共互存。因此,武術套路在動作的演練的過程中的主要表現是要使動作做得像波濤那樣洶涌,有節奏、有韻律,滔滔不絕,如在萬馬奔騰的氣勢中仍然有一種穩定感和明朗感。這就是所說的動作演練要有“勢”,這種“勢的彰顯”又可以稱之為“示勢”。在演練過程中通過動作節奏的變化使動作的靈動表現的更充分、更激烈,從而達到動作演練力度清晰、層次分明、韻厚味醇、勢氣逼人。只有達到這種多維度的效果,武術演練者才能給觀賞者一種至高無上的美的享受。
武術套路拳種多樣,風格迥異,不管是傳統武術還是競技武術,套路動作本身都有著各自區別于其他拳種的外顯特征。這種外顯的具體特征清晰的表現了“力”的窮變,以及“勢”的彰顯。如拳勢舒展,瀟灑飄逸,形神兼備,節奏分明的長拳類項目,體現了“勢”的豁達;手法多變,剛勁有力,短小精悍,結構緊湊的南拳類項目,體現了“勢”的雄悍;輕靈圓活,重意輕力,纏綿徐進、剛柔并進的太極類項目體現了“勢”的嬌柔;刀鋒剛烈,劍勢輕凝,雄偉彪悍,變化多端的短兵器類項目,體現了“勢”猛健;步穩棍圓,槍勢飄逸,氣勢磅礴,大開大合的長兵器類項目,體現了“勢”動感等等。可見,“勢”的不同表現方式使得各種武術套路呈現出多姿多彩、各不相同的風格特征,因此,想要提高套路演練水平,必須要注意與協調好“勢”的外在體現,只有處理好這一關系,才能更好的提高動作的欣賞水平和武術套路的藝術美感。
可以說,“示”首先體現在“勁力”上。在套路演練時,外顯的表象區分大致能從勁力大小、節奏快慢、動作起伏等矛盾對立特征中表現出來,武術五花八門的拳種,各自有著獨特的風格,因此不同的武術套路有著不同的彰顯門路,這也是從“謀勢”到“借勢”,從“蓄勢”到“示勢”中各不相同的一點,如長拳架勢舒展,大開大合,高飄響脆;太極柔里寓剛,舒松自然,綿綿不絕;少林古樸緊湊,硬攻直上,勇猛剛健;形意動靜相間,勁力雄沉,含威不露;八卦曲折走轉,起鉆落翻,相摩相蕩;南拳發勁脆短,以氣催力,拳勢猛烈;通臂甩膀抖腕,法力透達,放長擊遠[16]。武術中的“拳勢”常以勁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說“拳之力”要起于根,順與中,達于稍,足、膝、腰、背、肩、肘、腕、手全身九節勁,節節貫穿,協調順達。只有如此,拳勢之猛方可彰顯其中。其次,“示”還體現在“節奏”上。在節奏分明的套路演練中,能夠很容易、清楚的使觀賞者理解動作的用意或意境。如太極拳, “其勢如行云流水綿綿不斷”,“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能使人感到動作輕松、自然、圓活舒暢。而長拳,演練過程中“挺拔舒展、快慢相間、勁順擊長、靈活多變、抑揚頓挫、氣勢磅礴”,同樣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17]。這種感覺更多的是演練者通過身體語言的“示勢”來表達一種事先模擬好了的虛擬場景,已達到武者想要得到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人在發展和創造武術的時候非常注意模擬自然界的各種食物(包括動物、植物、天象等等),取其姿態、動作、神情,依據人體發展的規律,結合技擊方法的需要,演化出了許多動作,并且進而發展成為了一些不同的拳種,在練習過程中也就自覺或不自覺的注重“虛擬的還原”,而這種還原的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勢”,這種“勢”是動感或靜止的思維浮現。如觀看十二型“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所表現出來思想的牽動,這種牽動使人們能夠聯想到演練者想表現出來的各種情景。同時,武術對練作為直接展示武術技擊之美的運動形式,在激烈的套路演練中體現出更強的“謀勢、借勢、蓄勢、示勢”,在演練過程中,通過精湛的拳法,凌厲的腿法加之以各自獨特場景編排,以高難美新的視覺美感,凸顯出借力打力,巧攻花避的靈活機警,給人們帶來酣暢淋漓的情感宣泄。
總而言之,武術套路作為形體上的語言,肢體上的音符,有著極其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因為一套技術高超、精彩傳神的武術套路表演足以表現出那種打斗的情景,令觀賞者感受到那生死一刻的戰斗意境。在這種技擊動作的藝術化再現過程中利用“勢”的多方位互融,展現出攻防進退,動靜急緩,剛柔虛實,內外合一的武術技法,以體現濃縮而升華了的武術美感、風格和意蘊。因為在武術演練中,“勢”從起始的動作開始就隨著動作演練的意境而產生,并隨著武術動作的轉折變幻而呈現出高低不同、形態各異的“勢”。所以從“謀勢”到“借勢”再到“蓄勢”等等的這一切這都要求我們要運用最好的方式來體現出后繼動作的“神、行、意、合”,表現出動作的“跌宕起伏”、“剛柔相濟”、“飄而不浮”、“柔而有骨”,以便更好地為最終的“示勢”服務。而在武術演練中主要實體的肢體動作為“手、眼、身、法、步”,以及主要的虛擬的表現方式是“精、神、氣、力、功”。所以提高觀賞性或藝術性的有效手段就是,真實和虛幻的有效結合,運用兩種鮮明的矛盾來刺激欣賞者的感官,已達到最好的視覺效果。在有效、合理的“謀”,適當、有度的“借”,充實、飽滿的“蓄”的同時,將“力”、“形”、“神”、“韻”與“勢”在武術演練過程中相互交融,使其表現出形式多樣而統一對立的形式美,并在演練過程中透過“謀勢”、“借勢”、“蓄勢”、“示勢”突出武術套路“拳術演練似奏樂,一招一式如臨敵”的意境與追求。
在武術套路演練中,營造整套的氣勢美、力勢美、韻勢美、形勢美、神勢美是演練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有效的運用“謀勢”、“借勢”、“蓄勢”、“示勢”可以提高效果表達的層次與高度。所以想要提高武術套路中“勢”的表達,則首先要注意勁路要順暢、通達。其次要注意“力”、“形”、“神”、“韻”與“勢”要協調一致,步調融合。最后注意提煉攻防意識、精、氣、神、節奏、勁力、協調、編排、結構、布局與風格特點等內容,做到“借勢不亂、有效彰顯”。因為,在整套演練中“勢”是引導欣賞者從外在的表現的感性認識到內涵“戰意”的理性分析的重要途徑。所以,“勢”是武術動作、身體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精神風貌,它使得動作演練與外在環境混然協調,真實的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戰斗意境”,而正是這種“戰意”的追求,才使得習武之人、賞武之人對武術的“形神兼備、內外合一”有著不懈的追求和向往,才使得在演練者在演練過程中透過“謀勢”、“借勢”、“蓄勢”、“示勢”突出武術套路“拳術演練似奏樂,一招一式如臨敵”的意境與追求。
[1]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剛柔 [M].馬國興.古拳論闡釋[C],太原: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67.
[2]李繼凱,馬琳.論金庸與中國書法文化[J].中國文學研究,2012(2).
[3]沃興華.中國書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王崗.中國武術技術要以[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5]李珍.傳統武術套路對戲曲武打形成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3,(12).
[6]江百龍,林鑫海.明清武術古籍拳學論析[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7]邱丕相.武術套路運動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2):39-43.
[8]溫佐惠.對南拳動作發勁特征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26(4):94-96.
[9]邱丕相,等.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10]王萍萍.武術套路演練節奏與意境的研究綜述[J].搏擊·武術科學,2011,8(8):58-60.
[11]王崗,吳松.現代競技武術套路技術體系及其價值取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3):62-65.
[12]劉同為,王昊寧.論書法與武術演練的相通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5):61-63.
[13]楊新.論競技武術套路演練的節奏[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2):1728-1729.
[14]劉同為,花家濤.論競技武術套路審美范式結構[J].體育科學,2004,24(11):68-70.
[15]孫剛.武術之“勢”的美學思想解讀[J].中國體育科技,2010,43(3):123-127.
[16]程大力.神韻:中國武術與中國藝術[J].搏擊·武術科學,2005,2(7):1-4.
[17]張君賢,林毅剛,等.論武術套路的意識[J].四川體育科學,2011,(1):16-19.
An explanation of “potential” in martial arts exercise
WANG Gang,ZHANG Dao-xin
(PE and Sports School,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Jiangsu,China)
Wushu,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pays attention to display and reproduce the art of life.Practice of Wushu is a kind of dynamic beauty.It is body art show.This is an external expression of“seeking potential ”, “build potential”, “ready potential”and “show potential”.This article takes “Potential ”of Wushu exerc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en practicing martial arts,all kinds of “potential” have carried on the systematic study and analysis.The study found that “seeking potential ” “build potential”, “ready potential”, “show potential”were reflect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Wushu exercises.Wushu in the pursuit of artistic conception,has mixed “Planning”,“Borrow”,“brewing”together with the mutual confluence of “strength”, “form”, “verve”and “rhyme”.Through the “show” to show the variety of beauty of the “potential”and show the appearance of the battlefield fighting.
Wushu; rehearse;seeking potential;build potential;ready potential;show potential
2013-09-10
王崗(1965- ),山西運城人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發展。
G852
A
1009-9840(2014)01-00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