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瑛 劉方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國家制定統一的課程目標和實施指南,其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則隨著地區、環境的不同而不同。顯然,這是一種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加以協調指導,由學校自主研發并予以實施的實踐性課程。任何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都應遵循一定的價值準則,對潛在的課程資源進行選擇、分類、整理,以一定的方式把它們納入課程教學活動當中。本文試以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例,剖析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原則。
一、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出發點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指出,“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起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是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并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如果說學科課程更接近于制度課程,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學生的課程,希望體現學生充分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選擇、確定來自身邊現實生活的、具有現實意義的、感興趣的活動內容,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動方式,自主設計、實施活動過程。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在指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時,特別注重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該校在制定研究性學習選題的過程中,總是先征求學生的選題意向,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的課題,如“高中生消費結構的調查研究”“關于學生課外書閱讀情況的調查研究”“學生使用手機對學習與休息的影響研究”等。然后,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組的指導老師引導學生針對自擬選題是否可行、是否有價值、是否具有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課程成本”大小及可操作性強弱等,進行綜合考量,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指導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論證、篩選自己的選題意向,整合學生的全部選題,最終編制出面向全體學生的課題指南,盡量讓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選出自己喜歡且能夠勝任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該校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文化藝術節之“歌圩集市一條街”綜合實踐活動,便是交由學生自主設計商業活動,采取模擬社會商業活動的形式進行的。為此,學生們會在節前自主展開繁忙的市場調查、廣告宣傳、成本核算與風險預測,還會到學校政教處申報個性化的“商店”名稱、設計銷售商品的品種、為自己的“商店”選址并辦理“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等。在模擬商業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完全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通過這一社會實踐,學生在體驗社會經商活動的過程中,自覺地把政治課里學到的經濟學知識應用到綜合實踐活動當中,提升了對社會的認知,形成了綜合思考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人際交往、協作和組織能力。
二、以課程目標為價值準則
《廣西普通高中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意見(試行)》中的“課程的具體目標”第7點如此表述:“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應根據我區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特點,關注民族地區的發展,利用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深入認識與了解少數民族發展的歷史、民族民間藝術和建設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課程目標無疑是課程改革的方向,更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準則。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作為一所民族中學,基于自己的資源優勢大膽嘗試,以研究性學習課程為載體,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性民族文化課程資源,讓學生學習、了解本地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該校從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課程資源中挖掘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利用具體、可感的鄉土資源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再以研究性學習課程為載體,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了解與體悟本地和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該校課題組在對學生進行選題意向調查時發現,該校有18.36%的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研究“非常感興趣”。課題組對學生的選題意向進行篩選、論證、整合,以課題指南的形式對學生的自主選擇加以引導,把關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課題定為每個課題10學分、研究期限為一年。比如,關于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課題,學校給出了如下選擇方向:壯族民俗文化的調查研究、壯族飲食文化的調查研究、壯族節日文化的調查研究、壯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壯族婚俗變遷的調查研究、壯族歌圩文化研究、壯文使用現狀的調查研究、(某)姓氏文化探究等。
從該校高一、高二年級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已經有231位學生分別參與了“關于京族的風土人情及民族文化的研究”“關于壯族節日文化的調查研究”“揚美古鎮人文與歷史的研究”“壯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壯族飲食文化的調查研究”“壯族民俗文化的調查研究”“南寧市民對壯族民族文化了解程度的調查研究”“南寧特色飲食文化的了解與宣傳”“南寧中山路的飲食文化、歷史和印象的調查研究”“關于傳統文化(粽子)繼承的現狀和展望”“邕劇文化的發展歷史的調查研究”“有關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三聲部歷史發展的研究”等24個關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與更深的感受,增強了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如高二8班龍荷等11位學生在開展“有關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三聲部歷史發展的研究”研究性學習活動時,利用寒假深入馬山縣里當鄉、古寨鄉等三聲部民歌流行地實地采風,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民族民間藝術,不僅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而且樹立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高一7班韋增江勉同學說:“‘關于壯族民俗文化的調查研究課題讓我看到了壯族竟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美食、節日、服飾和活動……我們應該好好地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大放異彩。”高二2班楊春艷說:“‘壯族節日文化研究課題彌補了我作為一個生長在壯鄉土地上的孩子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空白,增強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我希望通過我們的課題研究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壯鄉的節日文化。”
三、立足校情凸顯課程特色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設置、地方管理和學校開發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要集中體現學校的特色,學校應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統籌規劃”。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作為南寧市唯一的民族中學,教職工由壯、漢、瑤、滿、仫佬、毛南等民族組成,其中少數民族教職工占教職工總數的36.75%;學生由壯族、漢族、瑤族、侗族、苗族、京族、滿族、回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仫佬族、毛南族、蒙古族等16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42.64%。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主題和多方面的教育價值,民族學校應當成為傳承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該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設計了以少數民族文化體驗為主題的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并集中在壯族最重要的節日——三月三前后兩周實施,具體內容安排如下:
1.利用每天的課外活動時間開展民族體育比賽,如大象拔河、拋繡球、板鞋比賽等,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2.利用一天時間組織高一的全體學生參觀廣西民族博物館,讓學生近距離了解本地區的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親身體驗優秀的民族文化。參觀完后,要求每個學生寫一篇觀后感。
3.利用一個下午分年級開展民族知識搶答賽,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到民族知識,培養熱愛本校、本民族文化的情結。
4.開展“三月三”活動徽標設計大賽,讓學生結合學校實際,融合我區壯鄉民族文化,創作設計“三月三”活動徽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5.在“三月三”當天下午開展“歌圩集市一條街”活動,當天晚上舉行少數民族歌舞大賽。通過唱山歌、跳民族舞蹈、篝火對歌、觀看民族工藝品制作、游覽歌圩集市一條街、品嘗民族美食(如五色糯米飯)等活動,讓師生真切地感受民族文化藝術的魅力,增進學生對優秀民族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對壯族文化的理解,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社會實踐活動是在原來已連續舉辦四屆的“三月三”歌臺晚會的基礎上,逐漸融入民族體育校本課程展示、民族知識搶答賽、“三月三”活動徽標設計大賽、“歌圩集市一條街”活動及壯民族地區民俗文化表演,整合開發成了如今的校園歌圩文化藝術節。將學校原有項目進行二次開發與充實,再加以提煉、升華,既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節約了成本,也充實和豐富了課程內容,這樣的課程開發值得借鑒。(責編 白聰敏)